中國“出土珍寶”轟動加拿大 坦承文物源於盜墓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1.中國“出土珍寶”轟動加拿大

  眼下正在維多利亞藝術館進行的“出土珍寶:中國考古文物展”在加拿大引起了轟動,因為此次展出的珍品非同尋常——琳琅滿目的珍品陳列在維多利亞藝術館兩個大展廳內,展出的珍品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最近的是唐朝,其中青銅器占了絕大部分,包括觚、爵、簋等酒具禮器,也有短劍、匕首等兵器。

  維多利亞藝術館館長巴裏·蒂爾說:“中國的珍貴文物多得他們不知如何是好——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隻要他們的某項工程動工,建條鐵路或者挖口井,就一定會撞上很多的珍寶。”

  蒂爾舉例說,西安最近正在修建一條通往機場的新路,不曾想,建築工人們居然又發現了武士俑、狗、鴿子、雞等陶製文物。

  蒂爾指著展品中飾有動物圖案的古鏡、玉飾的腰帶等精美珍品感慨地說:“這些文物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它們讓我們了解祖先是怎麽生活的,他們怎麽考慮身後事,他們對宇宙的看法等等。”

  “中國考古文物展”在加拿大引起了轟動,因為此前加拿大本土的藝術館從來沒有主辦過如此大規模的中國古文物展,而精美的展品又吸引了全球考古界的關注,不少行家專程趕往維多利亞藝術館“一睹為快”。

    2.加媒體指展品“來曆不明”

  然而,令維多利亞藝術館始料未及的是,加拿大新聞網等多家主流媒體於2007年12月至今年年初報道稱,“中國出土珍寶展”簡直就是一個“盜墓展”,因為所展出的文物均是盜自中國古墓,這500件中國文物全部來自5位私人收藏家,且全部“來曆不明”!

  麵對媒體的指責,維多利亞藝術館館長蒂爾分辯說,“可能”有部分古文物“許久前”從盜墓者手中所得,但絕不是近年來由中國非法出口、來曆不明的被盜文物。蒂爾說,展出的青銅器多為小件的日常生活器具,並非價值千百萬元的大件青銅器。不過,蒂爾承認,有部分展品確實是出自盜墓者手中,但他相信那也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事。因為中國自1972年後,對出口考古文物就進行了嚴格管製,這項展出的展品絕非來曆不明的被盜文物。

  蒂爾還表示,媒體有關“盜墓展”的指責對“善心捐贈人士”非常不公平。蒂爾認為,有些私人收藏家隻是覺得把這類古玩擺放在家中,頗有欣賞價值,他們並非真正懂得中國文物背後的涵義,也不懂辨別真假,隻有通過把文物捐出來辦展覽,才能讓更多人欣賞中國文物。

  3.捐文物家族曾在河南當傳教士

  據維多利亞藝術館提供的資料,這次所展出的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是加拿大多倫多的實業家、收藏家坦南鮑姆捐贈的私人藏品,其餘三分之一展品由孟席斯醫生等4個家族捐贈。

  翻查孟席斯家族的族譜赫然發現,他們家有兩代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河南省當過傳教士。

  不過,這個家族的傳教士不普通。

  第一個到中國的孟席斯家族成員詹姆斯R·孟席斯1895年於多倫多大學畢時,獲得藥理學和宗教學雙重學位,並受加拿大教會委派,成為河南省彰德(今河南安陽)的第一個外國醫生。但引人關注的是,孟席斯祖上卻是加拿大博物館的創辦者,對文物考古有很深的“情結”。

  孟席斯在當地顯然很吃得開,1913年,加拿大教會還發布了一張孟席斯給河南當地農民宣傳教義的照片,標題為“向病人布道”。1920年3月17日,孟席斯“在製止一起搶劫事件中見義勇為”死了。不過,孟席斯家族的另外兩人又到了河南,並先後建起了三家現代化醫院。

  孟席斯家族族譜裏看不到中國文物的隻言片語,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兩代孟席斯家族的人結束了在中國的布道回國之後,他們家裏“堆滿了中國文物”,以至於他們不得不編寫《來自孟席斯家族收藏的中國藝術品》一書,來對中國文物進行分類與考證。

  文物專家注意到,孟席斯家族的多數珍貴中國文物出土地,恰恰就是兩代孟席斯牧師布道的中國安陽!

  坦南鮑姆捐贈的中國文物則是他花大錢購買的。據蒂爾估計,這些文物價值應該在400萬~700萬美元之間:“或許會值更多,因為中國中產階級興起後,他們熱衷於回購文物,因此,整個中國藝術品的價格自2000年來已經漲了40%。”

  蒂爾稱讚坦南鮑姆是“慈善家”:“他家向加拿大國家博物館、溫哥華博物館、渥太華皇家博物館、安大略省藝術館和漢密爾頓藝術館,捐贈了大量的亞洲和拜占廷(指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的東羅馬帝國)的文物。”

  蒂爾還表示,坦南鮑姆“是識貨的行家”,他“花錢購買了大量文物”。

   4.坦承文物源於盜墓

  事實上,維多利亞藝術館館長蒂爾也承認說:“這次展出確實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為最珍貴的中國文物確實源於中國古墓,所有的這些珍寶都是盜墓者們盜出的。

  當然,這事在全世界都發生……中國有40萬處曆史古跡,不太可能所有的曆史古跡都防衛嚴密。最近幾年來,盜竊古文物變得更加有利可圖,因此,全世界各地的交易商、學者、博物館和收藏家都在做交易。因此,古墓仍以驚人的速度遭盜竊。”

  有專家表示,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一直是大問題,以至於國內文物界有這樣的說法:“敦煌雖在,但敦煌學卻在國外;安陽殷墟雖在,看甲骨文卻要到日本。” 20世紀初,外國傳教士、探險家等從安陽小屯附近居民手中廉價騙購大量殷墟文物,將其偷運回自己的國家;而在曆次外來侵略戰爭中,殷墟文物更是大規模流失。

  人類劫掠和非法交易文物的曆史由來已久,對此國際上幾乎一直沒有任何普遍有效的法律乃至道德上的約束,征服者掠奪被占地區的文物作為戰利品,更一度被視為理所當然。兩次世界大戰除了給人類帶來創傷之外,也對各國的文化財產造成空前損害。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結了此前關於武裝衝突中保護文化財產的國際慣例與國際公約,1954年,海牙會議首次製定了專門在武裝衝突時對文化財產予以保護的全球性公約《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及其議定書。

  公約強調各締約國在平時即應對文化財產加以保護,禁止在武裝衝突時對文化財產進行盜竊、搶劫、侵占、報複等行為。公約確立的“全人類文化遺產的國際保護”,“對破壞文化財產應負有責任”等重要原則,奠定了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法律框架的基礎。而對被劫掠文物的歸還,議定書規定:“每一締約國應在敵對行為終止時,向先前被占領領土主管當局返還處於其領土內的文化財產。”此規定雖比較籠統,卻開了文化財產國際保護機製中流失文物歸還的先河。

  在此之後,又有很多類似公約出台,但很少能被付諸執行。

    5.國寶級文物逐漸回家

  不過,依據聯合國相關公約原則,在中國官方與民間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近年已有不少國寶級文物被帶回了家:

  1995年3月,英國警方截獲兩批中國文物,包括恐龍化石、中國史前陶器、商周青銅器、宋元明清陶瓷及墓誌等,共3494件。

  由多方麵專家組成的中國追索工作小組,經過兩年艱苦的法律和外交努力,終於在1998年1月將這批國寶帶回了家。這是我國以法律武器為主、輔以外交手段追索流失文物的首次成功。

  1998年5月5日,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辦法的公約》,美國海關向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歸還了47件被查獲的中國古代文物。據美國方麵估計,每件歸還文物的市場售價都在1萬美元以上。

  2000年,在紐約克裏斯蒂拍賣行將公開拍賣一塊中國的武士浮雕之前,河北省文物局得知,該武士浮雕正是6年前河北保定五代前蜀節度使王處直墓中被盜掘走私出境的4塊浮雕中的一塊。

  他們立即通過國家有關部門向美國提出中止拍賣並將其歸還中國的要求。經多方努力,被盜武士浮雕終於回到祖國。

  2000年“五·一”前後,兩家著名的國際拍賣公司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拍賣4件被英法聯軍掠奪出境的圓明園文物:乾隆款醬地描金粉彩鏤空六方套瓶,以及乾隆禦製鏨花銅虎首、銅猴首和銅牛首。

  保利集團和北京市文物公司參加競拍,高價買回了原屬中國的文物。

  2002年,國家文物局設立“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當年就用該項經費的2999萬元購買了流失多年的文物精品——宋代米芾手書《研山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