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高手收養20個孤兒貼光父母棺材本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少林俗家弟子劉誌剛

  ●他是少林俗家弟子,曾任武僧團教頭,單掌能開七塊磚

  ●他是一個硬漢,現在卻收留了20個孤兒,當起了“功夫保姆”

  ●他說自己並不高尚,但“總得給孩兒們找個出路吧”

  ●他說這條路能走多遠,他心裏也沒底兒,希望有人能幫幫孩子

  功夫爹是怎樣煉成的

  農曆除夕,劉誌剛帶著十幾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回家過年,家裏“炸了窩”。

  說起來,劉誌剛的身份實在有些“傳奇”,他是少林俗家弟子,法號釋延毅,少林寺武僧團第一批武僧,後來曾任武僧團教頭,練的是硬氣功,單掌能開七塊磚。

  這樣一個硬漢,現在卻當起了“保姆”,收留20個孤兒,照顧他們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舞槍弄棒的手,掂起了“繡花針”,“人也變得有點婆婆媽媽”。

  他說自己並不高尚,這些孤兒確實是“包袱”、“累贅”,為此已負債累累,家人也極力反對;但他又說,佛門弟子不能“見死不救”,“總得給孩兒們找個出路。”

  ○20個孩子一個“爹”

  3月22日5時30分,天剛泛白,劉誌剛就開始在院子裏帶著孩子們跑操,踢腿,壓腿,紮馬步。這是座隻有半個足球場大小的院子,北邊是練功房,東邊是宿舍,南門口掛著個不起眼的牌子“登封市希望文武學院”,學校2005年6月成立,比起當地其他武校的“高樓大廈”,青磚瓦房的校舍寒磣地兀立在空曠孤寂的操場上。

  孩子們響亮的“哼哼哈嘿”聲,讓操場慢慢沸騰起來。這裏共有27個孩子,20個是孤兒,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由劉誌剛一股腦“承包”。他們稱劉誌剛為“師父”,但心裏都把他當做“父親”,孩子們知道,沒有師父,他們就練不了功,讀不成書,吃不上肉。

  2002年,黃宏拍了部電影叫《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巧的是,劉誌剛和他的孩子們,活生生演繹著這部電影的現實版。不同的是,黃宏養活的孤兒,都是別人“硬塞”給他的,而劉誌剛養活的20個孤兒,是他“自找”的。

  ○曾經是月薪5位數的少林高手

  劉誌剛走到大街上很顯眼,他是那種看過一眼,就讓你記住的人。這並不是因為他帥,而是他身帶一股“煞氣”,不怒自威,令人望而生畏。

  這種煞氣,來自多年習武練就的“精氣神兒”。他的身份也頗有點傳奇色彩,初中輟學,跑到登封體育局武校習武,因成績突出,1993年被選進少林寺武僧團,成為少林寺俗家弟子,法號釋延毅,次年就“晉升”為武僧團教頭,經常出國表演,足跡踏遍53個國家。現在,他辦公室牆上的照片,還記錄著當年的“顯赫”。

  當成龍、李連傑的電影在全世界掀起“功夫”風暴時,劉誌剛同時以正宗的少林功夫,周遊世界各地。他好武且勤苦,拿手的是少林硬氣功,頭開木棍、鋼板,單手同時劈斷七塊磚,讓老外們目瞪口呆,“高山仰止”的同時,武僧們的待遇自然也不菲,那時劉誌剛的月薪是5位數。

  ○1994年第一次幫助窮孩子

  劉誌剛手機鈴音很有意思,給他打電話,會聽到“讀訓並重,文武雙修,關注希望,關愛兒童……”的彩鈴,而他手機的響鈴則是佛經《大悲咒》。

  劉誌剛的手臂上,有3條長約寸許的傷疤,他說是年少“好勇鬥狠”的印記。而5年的寺院生活,每日聆聽暮鼓晨鍾,“阿彌陀佛”,他感覺身上的“戾氣”和躁性也一點點被感化。

  1994年夏天,晚飯後,劉誌剛和師兄弟們出來納涼,去塔林的路上,看見路邊牆角裏蹲著個孩子,髒得像個叫花子,劉誌剛忙把他接回屋,泡了麵看孩子吃得狼吞虎咽,又給孩子換身幹淨衣服,細問之下,得知孩子姓徐,11歲,江蘇人,和家人慪氣,就偷拿了錢來少林寺拜師學藝,師沒拜成,錢花完了,已兩天沒有吃飯。

  劉誌剛掏出400元,送孩子回家。“事後,我突然感覺這樣做,比打架鬥狠心裏踏實,我喜歡這種感覺”。

  那時,總有慕名而來求藝的少年,因不得“緣”陷入困境。碰上了或管飽飯,或給路費,劉誌剛總要幫一把,“佛教我向善,我也得結善緣”。

  ○收留貧孤導致學校辦砸了

  3月23日,劉誌剛帶記者在校園裏轉,指著破舊的校舍說:“現在不比以前,當年咱也闊過。”

  劉誌剛說的當年,是指1998年,他離開武僧團,自立門戶創辦武校,當時,看金庸小說和港台武俠片長大的一代少年,登封少室山下,成為他們追求“俠客夢”的樂土。

  “兩個月,就收了183名學員。”這是一個讓劉誌剛驕傲的數字,“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窮文富武,就是說,富家孩子才習武嘛。”但事實並非他所想象,為了讓孩子將來有出路,許多家長貸款讓孩子上武校,更有家長下跪哀求,劉誌剛雖長個“金剛麵目”,但是個“菩薩心腸”,他心軟了,“學費免了,不就少抽幾盒煙嘛!”

  口子一開,刹不住車,劉誌剛的“慈悲”名聲傳得快,183名學生,竟有一半是貧困生,都免了學費,劉誌剛又是大大咧咧的性格,不會算細賬不懂管理,蒸蒸日上的勢頭隻是曇花一現,過了2000年,學校就開始走下坡路,到2003年難以為繼,“辦呼啦(登封土語:辦砸)了”。

  ○坐騎從“本田”到“長安之星”

  別人辦武校賺錢,劉誌剛辦武校賠錢,為救助孤貧,他砸進去多少錢,自己也說不清楚,不過,由闊到窮,他前後換了5次私家車。

  1994年,在人們腦中還沒有私家車的概念時,劉誌剛就開上了昌河麵包;1998年,在他離開武僧團時,“坐騎”變成了一輛新桑塔納2000;兩年後,在武校發展的鼎盛時期,他開著本田奧德賽商務車,走遍全國;2002年,“生活一下回到4年前”,奧德賽又換回了桑塔納2000,還是輛二手車;次年,嫌桑塔納2000“太費油”,換了輛二手的長安之星,“省油,拉人還多”。2006年,長安之星也被“賤賣”了。

  采訪中,劉誌剛時常感歎:“以前過的是啥日子,現在過的又是啥日子?沒法比。”闊的時候,呼朋引伴每天下館子,高興了,開車到北京、上海轉兩天當度假了。“一擲千金的事兒,咱也幹過。”

  “現在?”劉誌剛說,“我學會跟小販討價還價,每天看天氣預報,一變天就往菜市場跑,下雨下雪菜價就得貴一倍。朋友都說,我變得婆婆媽媽,跟個保姆似的,還像個男人?”

  過完年,劉誌剛隻回過一次家,那是河南電視台法製頻道記者采訪,他硬著頭皮回去的;一周後,他為配合采訪,又硬著頭皮跟記者回家了,“我想回家,又怕回家。”劉誌剛撓撓頭。

  頭一次辦武校砸鍋了,父母沒說啥,給他找了個穩定工作,可他不幹,2005年又辦武校,還專收孤兒,自己開車到鄉下四處“搜羅”,隻要不殘疾,能練武,就帶回來,他養著。

  開始還不讓家裏人知道,隻是一個勁兒從家裏大把大把往外拿錢,於是,一場家庭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你個敗家子兒,你滾出這個家門。”父親氣得血壓高到170,得上了腦血栓,母親說:“你可老‘不照路兒’,把俺倆的棺材本兒都搭進去了。”母親說,去年地裏打的3000多斤小麥,家裏連一顆麥粒兒都沒留住,全讓他弄到學校了。

  春節,劉誌剛帶著14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回家過年,父母頭一下大了,但見到可憐的孩子,心也軟了。“孩兒們可懂事了,叫爺爺奶奶比親孫子叫得還親,誌剛在外沒有胡來。”雖然嘴上仍不住埋怨,但已認可兒子的做法,劉誌剛外出表演掙錢,父母總要帶著米麵,到學校看看:“既然收了,總不能再餓著孩兒們吧。”

  ○收留孤兒是想給他們個出路

  3月23日17時,夕陽給孩子們頭頂鑲上金邊,劉誌剛眯縫著眼,看孩子們踢腿下腰,舞槍弄棒地歡實,體味這一刻難得的溫馨,“看孩子們活蹦亂跳,我心裏就美氣,身上也有勁了”。

  但更多時候,劉誌剛感覺到的是“不美氣”,每到月末,他就開始打饑荒,他清楚地算過一筆賬,養活20個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維持學校正常運轉,一個月保底兒1.5萬。而收入來源,僅靠幾個收費的學生和他外出表演。

  月初,劉誌剛就開始四處借錢借糧,鬧得家裏、親戚、朋友“雞飛狗跳”, “我一愧對父母,二愧對朋友,三愧對這些孩子”。

  他說愧對孩子,是想為孩子找到更好的出路,“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習武”。有的孩子文化課好,他想把孩子送到公辦學校,“我出學費都中”,但苦於沒有門路。他想給每個孩子都找到適合發展的出路。

  有時他真想甩手不幹了,同門師兄弟在國外開了武館,邀請他去當教練,年薪30萬元。他也很動心,但看到孩子們渴望的眼神,他心又軟了,“不幹,我是輕鬆了,可孩兒們咋辦?我能眼看著不管?”

  眼下,他正為學校缺文化課老師發愁,原來的兩個老師,一個生病,一個準備結婚,過了年都沒再來上課。但他還是每天讓孩子們寫日記,並堅持批改作業,他深知自己文化課沒學好吃了虧,“我不能再耽誤了孩子”。

  20個孤兒和兩個富孩子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20個孤兒,在師傅的庇護下,幸福著一樣的幸福,淡忘著各自的不幸。

  但劉誌剛心裏清楚,這種幸福其實脆弱得不堪一擊。他知道孤兒們有兩怕,一怕他生病;二怕學校突然關門。盡管他有些悲壯地表示,無論如何也得把學校辦下去,但究竟自己能走多遠,他心裏沒底。原本等孩子功夫學成出去表演維持生計的打算,現在看來也很遙遠。他說,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習武的料兒,他更希望對孩子“因材施教”,但自己也找不到門路,怕耽誤了孩子們。他希望有人能幫這些孩子一把,讓孩子們最終走上一條自食其力的人生路。

  ○王光明:練功不苦餓肚子苦

  3月22日6時10分,練功房。

  教練吆喝著口令,孩子們在練功。他們一字排開,把右腿伸到牆上。王光明個頭很小,站在隊伍裏很不顯眼,他用力地把頭往右腳上靠,咬著牙,小臉憋得通紅。

  王光明10歲了,右眼青腫,淤血在眼珠上留下一個紅斑,那是前兩天練功摔倒時留下的。

  因為他的身世,師傅很心疼他。王光明說不清自己的家在哪裏,隻知道爸爸去世了,家裏孩子多,媽媽養活不了他,去年夏天,親戚把他帶到少林寺交給一個和尚,和尚又把他領到劉誌剛這裏。

  午飯是大米和大肉燉菜,每人還有一個蘋果,王光明吃得很香,他說在家裏吃不到這樣甜的蘋果。剛來時,他不習慣吃早飯,因為在他的記憶裏,每天隻吃一頓飯,而一整天沒飯吃、餓肚子是經常的事兒。

  “練功苦還是餓肚子苦?”記者問。

  “練功不苦,餓肚子苦。”

  ○李同軒: 過年,家裏第一次有了“家用電器”

  李同軒的家,在500多米高的白箭山上,劉誌剛去家裏接他的時候,走了20多裏山路。李同軒今年13歲,兩歲那年,父親病死了,母親改嫁不要他了,他和72歲的爺爺相依為命。爺爺很疼他,可腰腿都有病,養活不了他。

  劉誌剛去接他那天驚呆了。依山而建的窯洞,洞口用石頭砌起來,算是一個門,屋裏又暗又潮,唯一能算作家具的是一張破舊不堪的寫字台。

  “我家裏還有電視機呢。”李同軒否認師傅的說法,今年春節,舅舅送來了一台14英寸黑白舊電視機,他在自己家裏,第一次看上了最喜歡的動畫片《貓和老鼠》。

  ○李秋閣: 第一次吃上了生日蛋糕

  隊伍裏,齊耳短發讓李秋閣很顯眼。她是20個孩子裏唯一一個女孩,盡管她很像個假小子。

  她已經記不得在母親懷裏撒嬌的感覺了,7歲那年,母親離開了這個世界,父親有病不能幹重活,家裏還有一個姐姐,本來也在這個學校,但師傅覺得姐姐實在不是練武的料兒,就又把她送回去了。因為是女孩,她和原來兩位教文化課的女老師住在操場西側的一間宿舍裏,老師走後,她就享受到了“單間待遇”。

  她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去年重陽節過10歲生日時,師傅說,“過了這個生日,就是‘大姑娘’了”。還特意給她買了個蛋糕,“臉盆兒那麽大呢”。師兄弟們唱著生日歌,她在吹蠟燭時,忍不住哭了。

  “這是第一次有人給我過生日”。

  ○鍾朝軍: 奶奶,我也想你,你不要哭!

  采訪李秋閣時,辦公室的電話響了,教練叫來一個矮小的男孩。男孩剛拿過聽筒,電話那頭就隱隱傳出哭聲,男孩咬著嘴唇忍著不讓自己哭出聲:“奶奶,我也很想你,你不要哭了。”

  男孩叫鍾朝軍,今年9歲,媽媽一生下他,就離家出走了,父親幹活時摔壞了腦子,7歲那年,父親也不知所蹤,爺爺癱瘓,奶奶不能幹重活,甚至不能做飯,他常常饑一頓飽一頓,由於營養不良,個頭比同齡人矮許多。

  “農曆二月十五,是我們那裏的廟會,奶奶問我能不能回家?要是不能回去,過幾天她想來學校看我。”

  他說奶奶很疼他,每次親戚來,帶好吃的都給他吃。在學校裏生活很好,但晚上總會夢見奶奶,“奶奶因為經常掰玉米粒,把手掰壞了,四個指頭都發黑了,奶奶不說,可我知道奶奶很疼”。

  “奶奶哭,我也想哭,可師傅告訴我們,給家裏打電話不要哭,要是我哭了,奶奶會更傷心的”。

  ○富翁兒子眼中的他們

  采訪中,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裏竟然還有兩個身家千萬的富翁子弟。

  吳小鵬是其中之一,父親做礦石生意,舅舅是湖南省郴州市的首富。他本是廣東人,但家裏覺得湖南的教育水平高,就送他到湖南讀書,在一所國家級重點中學裏,他的成績總是班裏前三名。

  初二他突然輟學,因為父母對他“管得太死”,他想加入校籃球隊、舉重隊,都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他認為被父母限製了自由,而且獨自一人在外地老受欺負,就一氣之下離開學校。

  說起來,這個16歲、“很有思想”的男孩,經曆還有點不平凡。輟學後,他做生意半年賺了3萬元,後來感覺自己意誌力不強,就通過熟人找到了劉誌剛,習武鍛煉意誌力。

  他和“與他地位懸殊”的孤兒們住一樣的宿舍,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他們比我能吃苦”。孤兒練功的勁頭吳小鵬很佩服,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他覺得很開心,“他們都很善良,不像外麵的人蠻有心計的”。

  和孤兒們在一起,吳小鵬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堅持和寬容,也開始慢慢理解父母對他“苛刻”的愛。更多的時候,他會覺得孤兒們很可憐,“將來出路很難說,他們太需要幫助了”。

  -記者手記

  他們的童年沒有玩具

  楊坤在《那一天》裏唱道:那一天,我丟掉了你,像個孩子失去了心愛的玩具。把愛比作孩子的玩具,那麽對於孩子來說,一個沒有玩具的童年,是否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親人的愛?

  李秋閣的童年沒有玩具。采訪中,她是一個讓我難忘的小女孩兒,雖然由於營養不良,麵帶菜色,但細看你會發現,她其實是個挺好看的小姑娘,大眼睛總是水汪汪的,一笑,左頰上就綻出一個漂亮的小酒窩。

  記者提問時,一直小心翼翼,怕傷害了她,但一個無意間關於有沒有玩具的問題,還是刺到了她的痛處,剛被逗笑的她,突然閉口不言,眼睛濕漉漉的,遲疑半晌,才啞著嗓子從牙縫裏擠出兩個字:“沒有。”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自己很殘忍。我懂得成人的世界,卻不懂得孩子的心靈。城裏像她這麽大的孩子,可能正躺在父母懷裏撒嬌,任性地向家人索要心愛的玩具,但李秋閣說,她不想要玩具,因為買玩具要花錢,而這些錢可以省下來給生病的父親買藥。

  像李秋閣一樣,這裏的20個孤兒,他們的童年都沒有玩具,但我相信,有人知道他們的故事後,會伸出手圈成一個愛心,讓他們得到一個既有愛又有玩具的童年,因為,這個世界並不缺少愛,缺少的,隻是那些發現愛的眼睛。

  【劉誌剛語錄】

  ○都說我看著不像好人,沒想到“好事兒”卻讓我辦了。

  ○我是登封有名的“不照路兒”,敗家子兒!把父母的棺材本兒都搭進去了。

  ○我一愧對父母,二愧對朋友,三愧對這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