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人巨資購買31件珍貴文物 捐贈祖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2006年初,美籍華人鄧芳、範世興夫婦聯絡海內外華人,14人聯手花費巨資購買“流浪”海外的31件中國漢代珍貴文物,並把它們無償捐贈給祖國。

  最近,由陝西省有關部門推薦,這個以上海交通大學校友鄧芳為代表的團隊,進入了鳳凰衛視等10家華文媒體共同舉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06影響世界華人盛典”評選的候選名單。這一活動評選的是上年度在科研、體育、文化藝術、公共事務等各個領域表現卓越的華人精英,將於3月底在北京頒獎。

  “流浪”國寶驚現互聯網

  這幾天,陝西省漢陽陵考古陳列館正舉辦一場“特別展”,展覽中亮相了31件陶編鍾、陶俑等漢代文物。這些文物有著特殊的“身世”。它們“生”於西漢年間,年齡已經超過2000歲。在塵封了20多個世紀後,有一天,它們被盜墓者肮髒的手捧出地麵,從此開始“流浪”。有的去了美國,有的去了英國,還有的去了新西蘭等同樣遙遠的國度,直到有一天,它們被兩雙驚愕的黑眼睛發現。

  “去年初,一次偶然,我和丈夫在互聯網上看到幾家美國古董店在出售中國漢代文物,文物數量之多令我們吃驚。”遠在美國底特律的鄧芳在越洋電話中告訴記者。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zh_cn/domestic/945/20070317/images/13994356_362095.jpg">

  陝西省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展出的31件從海外歸來的漢代文物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zh_cn/domestic/945/20070317/images/13994356_2007031716442786325800.jpg">

  黑色裸俑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g/up/d39.jpg">

  鄧芳正在接受媒體采訪


  鄧芳出生在上海,1988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係,現任美國一家汽車係統公司高級工程師。學理工科出身的她一直酷愛文史,尤其愛逛博物館。一看到網上出售的那些氣韻高古、情態傳神的塑衣陶俑、黑色裸俑,還有大量造型逼真的戰馬、豬、牛、羊,直覺告訴鄧芳,這些有可能是真品,而且有些是中國人自己都沒見過的“寶貝”!

  鄧芳分別和美國、新西蘭、英國的3個網上賣家取得了聯係。經打聽,她得知這些“貨”近兩年被走私到中國香港,被歐美的文物商購得,從此顛沛流離。鄧芳夫婦既為文物走私的猖獗震驚,又為祖國文物的流失而難過。

  舌尖舔陶俑隻為辨真偽

  隨即,他們查閱了大量國際文物法資料,了解到要追回這些走私文物最直接的手段,是由中國提供文物被盜的書麵證據,聯合國際刑警並通過法律程序,向這些文物的持有者沒收索回。“然而,文物被盜之前深居墓中,並無正式記錄,由此,依照法律程序索回幾無可能實現。於是,我們想到了民間籌款的方式,將其中最珍貴的部分盡快購得,而後捐贈回祖國。”鄧芳說。

  他們先在網上訂購了一套9枚的陶編鍾和2個深衣陶俑。此後,無數個夜晚,夫妻倆挑燈夜戰,在放大鏡下仔細查看這些編鍾和陶俑,用少許清水潑拭以測試陶體的幹濕度,以舌尖舔嚐以感受其吸水性能的強弱,並與他們收藏的文物畫冊和網站上相關圖片比對,以判斷真假。他們還取樣送往牛津熱釋光實驗室做測試,最終證實,陶器最後一次過火年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

  “盡匹夫之責送國寶回家”

  去年,陝西省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副館長王保平意外地接到一個美國長途。來電者便是鄧芳,在電話裏,鄧芳講述了她在網上古董店發現中國文物的事情,並將文物圖片用電子郵件發送給王保平。看了鄧芳夫婦發送的圖片,王保平初步判斷:應為真品,而且它們的“老家”應該就在陝西。

  海外華僑一心想讓文物“回家”的赤誠之心,讓他十分感動。“這是我們館第一次接受海外華人的捐贈。”王保平告訴記者。他接著和陝西省文物局聯係,並指導鄧芳夫婦如何讓文物“回家”:先寄至北京國家文物局,經過報關和免稅手續,等候專家鑒定團進行鑒定,一旦鑒定通過,再根據他倆的意願,將文物移交漢陽陵考古陳列館作永久保存。

  接下來的3個月,鄧芳夫婦繼續掏腰包購買其他陶俑,鄧芳還寫了一份倡議書,用電子郵件發給國內外的同學好友,懇請大家一起“盡匹夫之責,送國寶回家”。

  “我總共發出了50餘份倡議書,不到10分鍾,畢業於複旦大學的王雷先生便熱情回應:‘珍貴文物,絕好行動。我即刻將支票寄給你們。’隨後,在北京的老同學萬紅女士表示,讚同並支持我們的倡議。派駐上海的公司同事施女士和先生也積極回應。我們甚感欣慰。”說起五湖四海華人朋友的仗義加盟,鄧芳很激動。他們中間,還有3位和她同時畢業於上海交大電機工程係的校友劉蘋、陳勇和蔡明奇。

  最後,旅居國外的黃翔華、鄧清、李濤、陳勇、蔡明奇、王雷、黃嵐、王綱及北京的萬紅、王超敏和上海的施女士等,共同出資購買了這些文物並將它們無償捐贈給中國。

  “收到倡議書和文物圖片後,我沒猶豫就加入了。我想,如果真的貨真價實,應該盡快讓文物回家。”昨天,記者輾轉聯絡到正在上海的參與者施女士,她執意不肯透露自己的名字,她笑著說:“出國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更加愛國了。能為祖國做一點貢獻,當然樂意。”

  把陶俑當作家中“新成員”

  各種陶俑紛至遝來,成為鄧芳家的新成員:陶編鍾一組9件,著衣式男性裸體陶俑4件,著衣式女性裸體陶俑6件,著塑結合式彩繪陶俑12件。

  夫婦倆不敢怠慢,在家裏專門辟出一塊地方,將它們一一排成隊列,排成“全家福”的陣形。“編鍾開路,古禮領先;女孩立前,男孩站後,新派氣象。”鄧芳說,當她麵對麵端詳它們的時候,她看呆了。神情恬靜的不輸神采飛揚的,神情靦腆的亦不輸姿態瀟灑的,塌鼻子的更不輸單眼皮的……

  鄧芳最喜歡一個紮著頭巾的黑色陶俑。“他的神態特別傳神,就是一副華夏兒女的標準模樣,給人樸實、靈秀的感覺。還有幾個‘紅裙子’,我也很喜歡,年代久遠,她們的裙子色彩依然鮮豔。”和這些可愛的陶俑相處久了,鄧芳給它們起了不少昵稱,如“大分頭”“小號兵”等。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問候它們,不僅問早,還要叮囑:等我們下班見。下班回家,一進家門,不待備飯進餐,便急急前去探班寒暄。”鄧芳說,在他們眼中,這些陶俑分明就是鮮活的人,如親人一般。

  穿起厚“棉襖”飛回故裏

  去年6月15日,終於到了要將31件文物送上歸途的時候。“前一天晚上,我們倆通宵打包,給每一個陶俑都穿上紙、泡沫塑料等做的‘棉襖’,31件文物一共裝了十幾個箱子,我們家兩部車一起出動,來回跑了幾次,才把它們送到郵局。”其實,早在31件陶俑、編鍾到齊之前,鄧芳夫婦早已將送歸的情境演繹了數遍,如何分組、如何結伴、如何互相照應,穿多厚的“棉襖”等細節都一一籌劃好了。

  31件文物終於坐上波音747,踏上了回鄉之旅。中國文物信息谘詢中心立即組織有關專家對這批文物作鑒定,確認全部為流失海外的中國西漢時期的重要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14件(組)、三級文物10件,其餘2件為一般文物。根據捐贈人的意願,去年12月,這些跑了大半個地球的文物終於回到老家陝西。

  31件西漢文物回家了,它們的身世之謎讓人們十分感興趣。陝西省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副館長王保平昨天向記者透露,根據初步鑒定結果,這批文物出自西漢早期。其中幾個黑色陶俑的形體和製作工藝與2003年我國從美國索士比拍賣行追索回來的那批西漢黑俑十分相似,是盜墓賊從西安市東郊漢文帝“霸陵”的一個陪葬墓中盜出的。

  31件文物找到了歸宿,14位海內外華人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他們紛紛向記者表示,會繼續關注流落到海外的中國文物,也想尋找更多誌同道合者,加入“送文物回家”的華人集體。“文物是曆史和精神的載體。我們希望通過祖國文物回歸,增強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識,這是中華民族複興最持久有效的力量。”鄧芳說。

  31件西漢文物的種類和價值

  31件捐贈回歸陝西的西漢文物分為四類:陶編鍾一組9件、著衣式男性裸體陶俑4件、著衣式女性裸體陶俑6件、著塑結合式彩繪陶俑12件。

  陶編鍾由小到大依次排列,高度約為15——26厘米,屬仿青銅禮器製作的明器,模製、器形精美,比例合度,由殘留在器表的顏色推測當時為一組粉白彩編鍾。這組編鍾與漢景帝陽陵陪葬墓園出土的陶編鍾製作工藝和形製基本相同,屬貴族陪葬用器,是研究西漢時期陪葬製度和禮樂陶器的實物資料。

  著塑結合式彩繪陶俑身高約為61——63厘米,按彩繪工藝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10件通體為粉彩,上身和下肢為粉紅色,腰部向下塑出朱紅色棉袍;第二類1件,上身和下肢為橙紅色彩繪,腰部向下塑有朱紅色粉彩棉袍;

  第三類1件,上身和下肢為橙紅色彩繪,腰部向下有粉白色粉彩棉袍。

  三類不同的彩繪陶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補痕跡,發型均為中分向後梳辮上盤橫插笄,部分陶俑麵部彩繪保存較好,眉目清秀,神態自然,軀體比例合度。它們在陝西出土的漢代陶俑中頗為少見,是難得的藝術珍品,屬西漢時期塑衣式和著衣式陶俑相互演變時期的典型過渡形態,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著衣式裸體男俑4件男俑身高約為60——61厘米。顏色可分為兩類,第一類1件,發為黑色,顏麵、軀幹和下肢均為橙紅色,軀體器官畢備,肩部兩側各有一圓孔,用以安裝木質臂膀,便於穿著絲製袍服;第二類3件,通體為黑色,發型中分向後梳辮上盤橫插笄,全身為裸體,軀體比例合度,采用模、塑、繪結合的工藝,生動地再現了西漢早期帝王陵墓高超寫實的雕塑藝術水平。該類型陶俑的形體和製作工藝與2003年我國從美國索士比拍賣行追索回來的那批西漢黑俑十分相似。

  著衣式裸體女俑身高約為47——56厘米,通體為黑色,軀體瘦小,利用寫實的手法塑刻了各器官。肩部兩側各有一圓孔,用以安裝木質臂膀,便於穿著絲織衣服。發型中分後下垂,個別陶俑發型刻畫較細,女性特征明顯。製作工藝為模塑結合,原俑體表麵為橙紅色,因後來受到外部存儲環境的影響成為黑色,但並不影響其形體的優美和製作工藝的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