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大學生腦內生蟲抽搐兩年 疑是吃魚生感染裂頭蚴

大學生腦內生蟲抽搐兩年 疑是吃魚生感染裂頭蚴

文章來源: 信息時報 於 2006-05-29 12:06:1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時報訊 (記者 遊曼妮 通訊員 鄧愛文 王大勇) 愛玩小貓小狗、常吃魚生的人小心蟲子入腦!昨日,一名廣州女大學生在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取出寄居了快兩年的顱內寄生蟲——裂頭蚴。專家估計她極有可能吃“魚生”後感染裂頭蚴,醫院收治的10多例腦生蟲病人均有食用野生動物曆史。   小蟲腦內“漫步”   21歲的小枝(化名)出生於貴州山村,2003年考入華南理工大學讀會計專業。在東莞打工的姐姐請吃魚生之後,2004年6月小枝突然出現右側手指發麻,病情日益加重,兩個月後發展到右側肢體抽搐。病情嚴重時,整個人會意識不清。這兩年來,小枝身體一直麻煩不斷:有時會右側肢體抽動,有時右手指不自主運動。這樣的情況一個月一次,每次幾分鍾後又能自行緩解。多家醫院均診斷為“左頂葉病灶”、“顱內感染”,用驅蟲、抗癲癇的辦法治療卻始終不見好轉。   上周,小枝在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醫生發現其腦內左頂葉的部位盤著一塊東西,不像腫瘤倒像是一條“細繩”。通過多張MRI圖像比較觀察,發現腦內病灶位置有輕微移動現象,這極可能是條在腦袋裏“漫步”的寄生蟲。   蟲子出腦會遊泳   昨日上午,醫院腦外科專家從小枝的腦中“釣”出一條活生生的寄生蟲——裂頭蚴,蟲子出腦還會“遊泳”。主刀的成良正主任介紹,小枝的腦內可能還存在一些尚未孵化的蟲卵,醫院要將其轉往內科接受藥物治療,將這些蟲卵全部殺死後,7天後患者就能病愈出院了。   記者在醫用托盤中看到,從小枝腦中取出的小蟲好像根細白線。醫生往盤中加少許生理鹽水後,裂頭蚴開始不斷往前伸長。從病曆記錄得知,小枝從小在山村長大,喜歡飼養小狗小貓。她沒吃過未熟的肉類,但2003年來廣東後學會了吃“魚生”。   專家介紹,裂頭蚴學名曼氏疊絛蟲裂頭蚴,其成蟲寄生在貓狗腸道中,蟲卵隨糞便排出,並在水中孵出幼蟲,幼蟲被健水藻吃後,便繼續發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動物體內。當人進食了未煮開含原尾蚴的水或含原尾蚴的野味後,蟲卵先是在食入者的腸壁上吸附,然後孵化成幼蟲,幼蟲再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人腦,並在人腦中遊走,吸取腦細胞營養發育長大。   10例患者吃過野生動物   據了解,裂頭蚴感染人體的病例十分罕見,全世界文獻報道的病例不足100例,絕大多數病例分布在中國、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病人多以年輕人居多,多有食蛙或蛇的經曆。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近年發現了10例體內寄生裂頭蚴的病例,取出的寄生蟲一般離開人體還能活兩天左右,其中9例患者是廣東人,均有吃青蛙、蛇等野生動物的經曆,還有人聽信民間土方進食狐狸膽而患病。2005年12月28日,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曾在類似症狀的韶關女病人腦中取出長21厘米的裂頭蚴。   小貼士   如何防止裂頭蚴侵入人體   (1)不要局部貼敷生蛙肉等動物肉類。用生蛙肉敷貼在傷口或膿腫上,蛙肉中如有裂頭蚴,可自傷口或正常的皮膚、粘膜侵入組織。   (2)不要進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肉或豬肉;不要把生的蛙、蛇、豬等野生動物肉類與熟的肉類混放、或用同一個砧板切生肉類和熟的肉類,以致吃進未煮熟的含有裂頭蚴的蛙、蛇、豬肉。民間有吞食活蛙治療瘡癤、疼痛等疾病的不良習慣,或吃未煮熟的蛙、蛇、豬肉,肉中如有裂頭蚴,可穿過腸壁進入腹腔,並移行到達全身各部位。   (3)不要喝生水或盡量不接觸野外的生水,若生水中含有感染性原尾蚴的劍水蚤可直接從皮膚、粘膜侵入感染。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要捐款打台灣的張雪峰,能不能先把該退的款退了?
我的律師路啊,怎麽就走到了盡頭?
中俄印同框曝光,川普貼文爆氣:輸給最深最黑暗的中國了
槍口對內?川普驚曝"戰爭部"頭號目標,鎖定芝加哥
Coldplay演唱會抓包婚外情,女方要離婚了!向法院遞交申請




24小時討論排行

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辭去自民黨總裁職務
烏克蘭美女命喪美國遊民刀下 火車上遭割喉視頻曝光
是習近平起頭!外媒曝他先說“現在70歲還是孩子”
美政府突襲韓廠逮捕475移民,南韓:已與美方"完成談判"
是她,向移民局舉報:現代工廠沒貢獻 我們被騙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 國內出現這6大反常現象
武漢大學椅子引發“媚日風暴”!遭小粉紅出征被迫道歉
CNN:川普悄安排赴韓國APEC 與習近平金正恩會晤
金正恩離華前一幕:上百學生化身小迷妹 高喊歡送歡送…
前模特控與愛潑斯坦交往期間 遭川普猥褻 籲公開所有文件
國安部:18歲陸生赴台 被34歲學姐色誘 泄百份機密檔案
美國防戰略大轉向?傳"優先保衛本土",不再緊盯中國
美國出動10架F-35打擊拉美販毒集團
毛新宇女兒是鋼琴神童 兒子讀國防科技大學
前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去年出事 再爆涉貪遭調查
曾批準海豹部隊秘密登陸朝鮮誤殺平民?川普回應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大學生腦內生蟲抽搐兩年 疑是吃魚生感染裂頭蚴

信息時報 2006-05-29 12:06:14

 時報訊 (記者 遊曼妮 通訊員 鄧愛文 王大勇) 愛玩小貓小狗、常吃魚生的人小心蟲子入腦!昨日,一名廣州女大學生在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取出寄居了快兩年的顱內寄生蟲——裂頭蚴。專家估計她極有可能吃“魚生”後感染裂頭蚴,醫院收治的10多例腦生蟲病人均有食用野生動物曆史。   小蟲腦內“漫步”   21歲的小枝(化名)出生於貴州山村,2003年考入華南理工大學讀會計專業。在東莞打工的姐姐請吃魚生之後,2004年6月小枝突然出現右側手指發麻,病情日益加重,兩個月後發展到右側肢體抽搐。病情嚴重時,整個人會意識不清。這兩年來,小枝身體一直麻煩不斷:有時會右側肢體抽動,有時右手指不自主運動。這樣的情況一個月一次,每次幾分鍾後又能自行緩解。多家醫院均診斷為“左頂葉病灶”、“顱內感染”,用驅蟲、抗癲癇的辦法治療卻始終不見好轉。   上周,小枝在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醫生發現其腦內左頂葉的部位盤著一塊東西,不像腫瘤倒像是一條“細繩”。通過多張MRI圖像比較觀察,發現腦內病灶位置有輕微移動現象,這極可能是條在腦袋裏“漫步”的寄生蟲。   蟲子出腦會遊泳   昨日上午,醫院腦外科專家從小枝的腦中“釣”出一條活生生的寄生蟲——裂頭蚴,蟲子出腦還會“遊泳”。主刀的成良正主任介紹,小枝的腦內可能還存在一些尚未孵化的蟲卵,醫院要將其轉往內科接受藥物治療,將這些蟲卵全部殺死後,7天後患者就能病愈出院了。   記者在醫用托盤中看到,從小枝腦中取出的小蟲好像根細白線。醫生往盤中加少許生理鹽水後,裂頭蚴開始不斷往前伸長。從病曆記錄得知,小枝從小在山村長大,喜歡飼養小狗小貓。她沒吃過未熟的肉類,但2003年來廣東後學會了吃“魚生”。   專家介紹,裂頭蚴學名曼氏疊絛蟲裂頭蚴,其成蟲寄生在貓狗腸道中,蟲卵隨糞便排出,並在水中孵出幼蟲,幼蟲被健水藻吃後,便繼續發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動物體內。當人進食了未煮開含原尾蚴的水或含原尾蚴的野味後,蟲卵先是在食入者的腸壁上吸附,然後孵化成幼蟲,幼蟲再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人腦,並在人腦中遊走,吸取腦細胞營養發育長大。   10例患者吃過野生動物   據了解,裂頭蚴感染人體的病例十分罕見,全世界文獻報道的病例不足100例,絕大多數病例分布在中國、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病人多以年輕人居多,多有食蛙或蛇的經曆。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近年發現了10例體內寄生裂頭蚴的病例,取出的寄生蟲一般離開人體還能活兩天左右,其中9例患者是廣東人,均有吃青蛙、蛇等野生動物的經曆,還有人聽信民間土方進食狐狸膽而患病。2005年12月28日,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曾在類似症狀的韶關女病人腦中取出長21厘米的裂頭蚴。   小貼士   如何防止裂頭蚴侵入人體   (1)不要局部貼敷生蛙肉等動物肉類。用生蛙肉敷貼在傷口或膿腫上,蛙肉中如有裂頭蚴,可自傷口或正常的皮膚、粘膜侵入組織。   (2)不要進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肉或豬肉;不要把生的蛙、蛇、豬等野生動物肉類與熟的肉類混放、或用同一個砧板切生肉類和熟的肉類,以致吃進未煮熟的含有裂頭蚴的蛙、蛇、豬肉。民間有吞食活蛙治療瘡癤、疼痛等疾病的不良習慣,或吃未煮熟的蛙、蛇、豬肉,肉中如有裂頭蚴,可穿過腸壁進入腹腔,並移行到達全身各部位。   (3)不要喝生水或盡量不接觸野外的生水,若生水中含有感染性原尾蚴的劍水蚤可直接從皮膚、粘膜侵入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