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元宵節民俗:上刀山下火海過錐床撈油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上刀山



下火海




過錐床




撈油鍋

 昨天是元宵節,在閩西連城縣羅坊,記者目睹了一種叫做“走古事”的大型民間祭祀活動全過程。
  “走古事”是當地村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開展的一項民間活動,但實際上是一場具有娛樂性質的盛大狂歡,被稱為“山村狂歡節”。以村民房族為單元,每年設置7個古事棚,每個棚內有兩名男童裝扮成文臣武尉,由66名男青年輪流扛抬著,先後在旱地和 淹臍的河中競賽奔走,場麵激情熱鬧。
  最為精彩的是,古事在當地的雲龍河中競跑,人們全身濕透,還情緒激昂地奔跑在深淺不一的河道上,據說即使天寒地凍也一樣要在河裏跑,腳下的浪花濺起了雲龍河兩岸觀眾的喝彩。
  連城縣是中國客家縣份之一,客家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活動以內容多和精致而聞名海內外,有遊大龍、走古事、遊花燈、燒炮、犁春牛、遊大粽、祭公太等。連城民俗活動原汁原味,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早報記者林福龍石勇文/圖)
  赤腳“上刀山”
  當日一大早,寂靜的小山城沸騰了起來。
  在縣體育場中央,繚縭?⒁恢本?0多公分、高約8米的杉木柱,36把長35公分的鋼刀磨得閃閃發光,分別插在木柱兩側。在歡快的嗩呐、鑼鼓、鞭炮聲中,今年已61歲的蘭如柱老人光著手腳,開始“上刀山”。圍觀群眾屏氣凝神,看著老人一步步踩著刀刃往上爬,最後老人成功登頂,圍觀群眾不禁大聲喝彩。
  接著中湍村3名普通村民一一脫掉鞋襪,用同樣的方法上到柱頂。讓人驚奇的是4人下來後手腳絲毫無損,而那鋼刀卻鋒利無比,看一眼就使人毛骨悚然。
  光腳“過錐床”
  農閑田裏擺著兩張八仙桌,桌上放著一塊用紅布包著的長近2米、寬1米的鬆木板,板上每隔兩厘米釘一枚8.3厘米長的鐵釘,共釘2300多枚,鋒利的鐵釘尖頭向上露出2厘米左右,這就是錐床。隨著一聲聲吆喝,蘭如柱老人脫去鞋襪,邁著小步緩緩走過錐床。之後他先後抬起左右腳,顯示腳底未受任何傷害。據說,這項絕活已失傳上百年,今年在文化節上才重現江湖。
  徒手“撈油鍋”
  一口大鐵鍋,鍋中放入2.5公斤花生油,下麵燃著柴火,油燒沸後,將一簸箕農家做的白色米米反放入油鍋。10多分鍾後,白色的米米反漸漸炸成了深棕色。米米反炸熟後,有兩位五六十歲的村民雙手伸入滾燙的油鍋裏將米米反撈起,並分發給觀眾,觀眾當場把米米反吃掉後,證實米米反已炸熟。而“撈油鍋”表演者的雙手卻未有任何傷害。
  相關新聞:這裏有個民間絕活村
  閩西自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以來,成為客家民係形成、發展、壯大的曆史舞台,客家文化積澱豐厚,民間文化傳承久遠,民間“絕活”層出不窮。而中湍村,則是一個以民間絕活著稱的山村。
  民間絕活村
  中湍村,是一個距離縣城30餘公裏,人口逾千,以蘭姓為主,曆來以民間絕活著稱,充滿神奇色彩的小山村。
  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是該村的醮會日,舉行一次民俗表演,有“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節目。而今年的客家文化節,他們更是將這些絕活,帶到縣城,讓人大開眼界,其中六旬老人蘭如柱表演的過錐床失傳近百年後首度重現“江湖”。
  “以前都在村裏演,現在麵對這麽多人,一點都不害怕!”蘭如柱,今年61歲,是中湍村一普通村民。在文化節上,參與了“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四項絕活的表演,自然成了眾人觀注的焦點。
  記者問到,為了表演絕活,平時有沒有進行特殊的訓練時,“沒有,平常還要下地種田呢!”身材瘦小的蘭如柱老人靦腆地說。據悉,這些參與表演者都是中湍村普通村民,平日裏大家都有活忙,“隻是在每年的醮會日,表演一下,讓大夥熱鬧熱鬧”。
  據悉,中湍村絕活還有:掌心燃放鞭炮,即一老人將鞭炮放在掌心劈劈啪啪燃放卻雙手無損;鞭炮纏頸燃放——兩老人將2米長的大串鞭炮纏在脖子上燃放安然無恙。以前中湍村的民間絕活還有竹籃挑水、草席撐船等,現均已失傳。
  “絕活”頻受關注
  近年來,閩西民間“絕活”在海內外舉辦的大賽中摘金奪銀,成為響徹海內外的主打品牌。
  從龍岩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掌握的情況看,閩西“絕活”就有連城李明卿的木偶書法,有連城吳景榮的“華南虎”倒寫書法,有永定李福淵的樂器組合演奏,有新羅詹晶晶的樹葉吹奏,有連城林武河的茶壺吹奏樂絕技,有永定阮宏昌的雜片吹奏,龍岩漢劇團樂隊的張堂珍能同時吹奏兩把嗩呐,連城賴源木偶藝人的“木偶拉二胡”,上杭劉金壽的“木偶拋葫蘆”,長汀藝人的“鋸片演奏”等。
  閩西民間“絕活”在各種民俗活動中擔綱主角,成為人們熱切盼望的民俗活動。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人們的思想逐漸脫離“左”的禁錮,一些不為人所知的“絕活”也越來越走入人們的視線。如武平縣永平鄉中湍村近年每年農曆十月都舉辦“上刀山、下火海、吊米鬥、撈油鍋、踩鐵釘”等民俗活動,長汀的“高蹺撲蝶”等,個中“絕活”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和民俗學家的興趣。
  “絕活”麵臨失傳
  “我們缺少的並不是絕活,而是如何對這些麵臨失傳的手藝,進行保護、繼承!”武平縣文化部門負責人指出。
  龍岩自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升為直隸州後,領龍岩、漳平、寧洋三縣,加速了與閩南文化的交融進程,民間藝術博采眾長,長盛不衰。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民間藝術(絕活)發揚光大、推陳出新,有的明珠埋土、幾被湮滅,有的藝人老去、後繼無人。
  為了弘揚民族民間文化,使一些民間絕活代代相傳,有關文化人士建議,政府有必要對閩西的民間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調動方方麵麵的積極性,並在適當的時機舉辦閩西民間“絕活”大獎賽,從而發掘、推動各地民間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