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內外”評:一團亂麻與兩個極端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無極敘事”顯誇張

  《無極》的場麵確實夠大,可是細看卻發現,導演真正要調度的總共才8個人——2女6男。其中滿神、也夫和王基本上沒什麽戲,這樣,實際上就隻剩下5個人。其他人雖多,簡直都稱不上是“人”,連麵目都模糊不清。室內室外也都空空蕩蕩,沒有多少人氣。

  但這5個人的事情也夠多的,他們間的線索重重疊疊,纏成一團。陰謀、愛情、仇恨、寬恕、殺戮、犧牲、自由、命運……乍一看,陳凱歌好像要用一部電影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講完,這種“無極敘事”實在是有點誇張。

而結果隻能是一件都講不清楚。

  陳凱歌顯然被大場麵和特技吸引了注意力,忙於把那些華彩的畫麵拚貼到影片裏去。要把它們講清楚也不是沒有可能,但那需要更縝密、更清晰的講述方法和更強的講述能力。自己心裏沒有故事,老想著別人的故事,把各種各樣商業大片中的故事元素都拚湊在一起,靠花裏胡哨的特技畫麵來縫合。這樣,整部影片看上去就像是女主角傾城身上的那件華麗袍子,綴滿了導演能想到的所有好看的東西,但卻不像是件衣服,穿在身上也很別扭。沒有交待清楚的一團亂麻,使觀眾連個正經故事都沒看全。

  女主角傾城本人也像是一件古怪而又華麗的袍子。傾城好歹也稱得上是美人,五官和身材,分開了看無可挑剔,可合在一起,總覺得有點兒不對勁。整個《無極》的品質也是如此。各種因素分開來看,也還過得去,但硬生生拚湊在一起,就是一個平麵的圖像連綴。

  單從特技和視覺效果上看,《無極》做得不錯,與好萊塢的技術也相去不遠。可見,特技並非難事。縱然在特技上有若幹破綻,也算不上是致命的缺陷。但沒有藝術靈魂的特技,卻是致命的,它隻能帶給電影圖像以蒼白和空虛。

  前後評價反差大

  《無極》內部雖然混亂,但外部反響卻壁壘分明,公映前後的評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公映前的評論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製片方自身的宣傳。另一類是電影專家和娛樂記者在觀看試映後的報道和點評。這些評論觀點比較接近,總體的傾向是讚譽,把這部片子稱之為堪比《指環王》的經典之作。在宣傳過程中,陳凱歌本人也出力不小。他表現得更像是《無極》的製片人,而不是導演。

  而公映後的評論作者大多是文化學者、自由撰稿人和普通觀眾。對影片的各項指標除畫麵和特技頗有好評之外,其他如表演、故事、主題、台詞、音樂等,一般都是勉強及格,甚至在及格線以下。從互聯網上看,關於《無極》可謂惡評如潮。更為奇妙的是,那些曾經刊登盛讚聲音的媒體,也熱衷於登載惡評。而那些曾經熱情謳歌的“專家”們,則鮮有挺身而出者。看來,此前一些娛樂記者的報道動機可疑,而“專家”們也多半是些靠不住的角色。

  平心而論,《無極》實在不算是一部糟糕的影片。120多分鍾裏也有不少可觀之處,十來次笑聲不算太多,而且也沒有太多的惡意。這樣的成績實在不算太壞。至少比某些爛片要好得多。在我看來,公映前後的效果反差太大,是《無極》遭遇抨擊的主要原因。不負責任的娛樂記者和專家的瞎吆喝,讓許多觀眾產生了被戲弄的感覺。

  商業化是中國電影的必由之路,但這也是一條荊棘叢生的艱難之路。如果將票房作為商業影片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我相信《無極》是成功的。但這卻是一種很可疑的商業理念。為了票房而不擇手段,其後果也是嚴重的,因為中國的電影事業不可能永遠靠誇大其詞的吹噓來推動。飲鴆止渴的商業模式,最終將葬送商業電影的前途。張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