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症才女和文盲丈夫20年相濡以沫傳佳話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妻子是本科學曆注冊會計師,丈夫是鮮識幾字的文盲工人;一個是身患絕症的病人,一個是攙上扶下的壯漢。在這鋼筋混凝土林立的都市中,20年間夫妻倆相濡以沫,他們感人的故事,成為一個個佳話在他們身邊傳揚。    致命打擊    絕症險奪才女命   熊秀芬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77年恢複高考,16歲的熊秀芬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成為鄭州高考狀元,但她並沒有被清華大學錄取,經過了解,才知道是被別人頂替了。等武漢大學和南開大學通知她時,非清華不讀的她死活不願意去,傷心欲絕的家人隻好任由她自己發展。   為此,熊秀芬大病一場。1978年初,熊秀芬被診斷得了再生障礙性貧血(當時的絕症)。按照當時的慣例,得了這個病隻能再活兩三年,被人稱為“站著進來抬著出去”。一直不認命的熊秀芬認為,既然醫院沒有好方法,我自己就給自己治病,反正死馬當活馬醫吧!   熊秀芬買來了所有關於“再障”的醫學書籍,像當年參加高考一樣,廢寢忘食地鑽研起來。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摸索,慢慢地熊秀芬竟能給自己開藥方了。幾年當中,熊秀芬就是喝自己開的中藥,竟然奇跡般地站了起來。1983年鄭州大學得知熊秀芬的事情後,極為感動,當即決定讓熊秀芬免試入學。   暗戀六年   護花使者娶回夢中新娘   熊秀芬的堅強和聰明好學,深深地打動了本廠一個名叫趙風奎的小夥子。這個自小失去母愛、沒有上過幾年學的青年,1980年頂替父親工作從老家來到了工廠。時間一長,趙風奎知道熊秀芬竟是絕症病人,但他並沒有退縮,對熊秀芬癡心不移的他,反而主動跑到熊秀芬家裏承擔了全部重體力勞動。   在熊秀芬的幾年大學生活中,不管是酷暑寒天還是刮風下雨,小夥子天天如一地接她上下學,成了名副其實的護花使者。   1986年,大學畢業的熊秀芬被分配到父親工作的工廠,成了一名財務工作者。經過自己的努力,熊秀芬最終成為一名當時為數不多的注冊會計師。此後不久,她與趙風奎終於喜結連理,兩人你恩我愛、相敬如賓地過著快樂生活。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熊秀芬的病情突然加重,使得她不得不離開工廠,工廠的同事噙著眼淚將這名“張海迪式的會計”送回了家中。   結婚四年的共同生活,讓趙風奎對妻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像寶貝似地照顧著自己的妻子。熊秀芬悶了,他就騎上單車帶妻子到外麵散心。妻子喜歡他的口技,他就變著方法將以前的流行歌曲用口哨吹出來,優美的旋律讓熊秀芬忘記了疾病的痛苦。   熊秀芬是南方人,吃魚是他們那裏的傳統。為了讓妻子吃上鮮魚,趙風奎把自己的所有愛好戒掉,節省下來的錢就成了妻子的牙祭。但是八十年代的市場經濟非常不繁榮,有時候有錢也買不到魚。為此,趙風奎拿著漁網親自到附近的河裏打魚,寒冬臘月也是如此。看到丈夫的良苦用心,很多次熊秀芬都偷偷地哭了。    痛苦抉擇    她從死神手中奪回愛女   1990年熊秀芬懷孕了,得知內情的親戚嚇壞了,紛紛要求秀芬趕緊把孩子打掉。鄭州很多醫院的大夫勸熊秀芬:再障病人最怕出血,如果將來生產時不是順產,母子倆人的生命就不能保障。   可能這就是愛情的力量,熊秀芬決定,哪怕自己死了也要給趙家留一個孩子,趙風奎感動得熱淚盈眶。   熊秀芬到現在還記得孩子生產時的感人一幕,當時已經住進醫院的熊秀芬不但需要輸氧,還需要輸血。但是,當天晚上基本上都是女醫生,而需要的氧氣還在一樓。為了能讓妻子按時輸上氧氣,趙風奎硬是一瓶一瓶把氧氣罐從一樓背到三樓,連見慣了別人生離死別的醫生都感動得無話可說。   兩人的愛情故事感動了老天,一個健康的女嬰成功降生,夫妻兩個給孩子取名熊望,寓意兩個人共同的希望。   昨天,在鄭州市洛河路熊秀芬簡陋的兩居室裏,她告訴記者,丈夫買斷工齡後又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女兒在2004年榮獲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七年級一等獎,並獲得了全國數學“希望杯”三等獎,這些都令她很欣慰。 生活就是抗爭,生活就是在創造奇跡。熊秀芬說,雖然自己已經43歲了,雖然自己已被病魔折磨得不能正常走路,但她還要同命運繼續抗爭,與愛人同心協力,將女兒撫養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