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故事] 出口成金:為人讀報月收1萬元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你肯定不相信這是真的:沒文化的人誰願意看報;有文化的誰不會自己看報?幫人讀報能夠賺錢,真是天方夜譚!然而,在廣州,真有這樣一個打工妹,開創了為人讀報的新新職業,而且生意很火爆。她是怎麽做的呢? 驚喜:在讀報中獲得人生轉機 葉新華是四川省鹽亭縣富驛鎮人。2000年高考,18歲的她雖以570分的高分考上四川師範大學,但由於家裏窮而沒有讀成。最後村主任動了惻隱之心,讓她在村小學當代課老師,每月工資350元,年終一並結賬。 葉新華隻在這個崗位幹了兩年。第一年年底,她所掙的工資都被村委會抵了她家欠了5年之久的提留款。第二年年底,村裏沒錢,她隻領到了一張白條。無奈,她隻好南下廣州打工。按理,她有高中文化,在廣州找份普通工作是不難的。但她在不到一年時間,卻接連被炒魷魚——不是她的心氣太高,而是別人嫌她手腳慢! 2002年11月的一天,葉新華又一次被炒了,心情十分沉重。一個老鄉說她不是打工的料,幹脆回家務農算了。這話刺傷了葉新華的自尊心,她說,我就是給人當保姆,也絕不空著手回家。 第二天,葉新華就真的去了一家家政公司應聘,居然成功了。雇主姓楊,住在海珠區新港路的一個小區裏,包吃包住,每月500元。雇主夫婦都是生意人,家中有個60多歲的老母親身體不好,需要人照顧。她很珍惜這份工作,把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深得楊氏夫婦的讚賞。 但是,有一點讓葉新華深感不安:楊老太太成天板著臉兒,對她的態度十分冷淡。一個多月來,從未對她說過一句話。楊先生跟她解釋說:“我媽就是這樣,對我們都不大搭理哩。以前,她不是這樣的,隻是5年前阿爸車禍去世了,她就變得孤僻起來,身體也差了,視力不行了,走一步路都要人扶,更不要說出門了。” 葉新華還注意到,楊老太臥室裏的窗簾總是遮得嚴嚴實實的。有一次,葉新華想打開窗戶讓她透透氣,卻遭到她的斷喝。葉新華每次擦她的書櫃時,她也要吆喝一聲:“不要動我的報紙!”原來,楊老先生生前是一家故事報的編輯,凡老先生編輯的文章,楊老太都把它收藏起來。可見,她對老伴的感情是刻骨銘心的。 葉新華決定想辦法跟老太太溝通。一天吃過早飯後,她幫楊老太背靠在床頭後,就搬了把椅子坐在旁邊說:“奶奶,我給您講個故事吧。” 楊老太沒吱聲。葉新華就講了起來:“從前,有一隻老虎,它什麽都不怕,就怕屋漏。” 剛講到這裏,楊老太忽然說話了:“我知道,這是《老虎怕屋漏》的故事,你在哪裏看到的?” “奶奶,我是悄悄在您這裏看到的。您收藏的這些報紙可好看啦,我讀給您聽。”葉新華隨手從老太太的書櫃裏抽出一張報紙讀起來。學文科的她,又當過教師,頗有朗誦才能,她把那上麵的故事朗誦得繪聲繪色。楊老太聽著聽著,眼睛裏就泛起了淚花,聲音顫顫地說:“孩子,以前,我的眼睛不好使,老頭子就是這樣給我朗誦的啊!後來,他走了,孩子們又忙,唉!”葉新華馬上乖巧地說:“奶奶,隻要您喜歡,我天天給您讀報。” 從那以後,每天中午,葉新華都要花兩個小時給楊老太讀報。楊老太的心情從此變得開朗起來,常常跟她嘮嗑。一天,她對兒子說,這讀報是葉新華份外的事,給她加點工資吧!楊先生見母親高興,也很欣慰,大方地把葉新華的工資漲到了700元。 楊老太的氣色也好了,葉新華就用輪車把她推到小區的公園裏去曬太陽,坐在涼亭裏為她讀報。楊老太以前的一些玩伴,見她走出了封閉5年之久的小屋,十分驚奇,都跑來問個究竟。楊老太拉著葉新華的手,說:“多虧了這孩子,是她給我讀報,讓我重新見到了生活中的陽光啊!”“喲,有這麽神的事兒?”老人們驚奇不已,此後,每當葉新華把楊老太推到涼亭,這些老人也陸陸續續地趕來,圍成一圈兒,一起聽葉新華讀報…… 轉眼到了2003年春節,天氣變得陰冷了起來。楊老太無法出門,葉新華就坐在家裏為她讀報。這麽一來,那些老人耐不住寂寞了,紛紛打電話過來詢問。楊老太說:“你們的眼睛好使,沒事就看電視嘛!”他們說:“你說現在的電視節目有幾個適合我們看的?真是的!”楊老太隻好說,那就到我這邊來聽小葉讀報吧。 一次兩次可以,時間久了老人們就感到不自在了,就向楊老太提出要借用葉新華,他們按時間給工錢。楊老太同意了,對葉新華說:“去吧,孩子,這些老人也挺可憐的,你去給他們讀讀報,也可多掙一些錢……” 探索:要玩就要玩出新花樣 此後,葉新華每天都要抽4個小時出去給老人們讀報。提到收錢,葉新華還真不好意思,讓他們隨便給點。老人們都好像商量好了似的,每小時給8元。第一天讀4小時回來後,她把這32元交給楊先生,並說:“我在你們家打工,耽擱了你們家的工作,這筆錢自然是你們的。”楊先生不肯要,還頗為感慨地說:“我家請了多少個保姆,從沒遇到像你這麽忠厚的。厚道人,天不欺。” 這麽過了一個多月後,要求借葉新華讀報的老人越來越多,她每天讀4個小時顯然不夠用了。楊先生提醒她說:“我想,你不應該給我們家當保姆了,幹脆去給人讀報算了。你想想看,這裏麵有多大的市場啊!” 葉新華一聽茅塞頓開:對啊,在廣州這樣的大都市裏,有多少視力減退或臥病在床的老人需要這種服務啊!他們出門鍛煉,腿腳不便;子女上班,兒孫上學,無人陪伴;電視節目也沒有多少適合他們觀看的。他們留守在家,多麽需要有人去驅散寂寞啊!就按每小時8元錢計算,一天8小時,也能掙64元,這可比在工廠裏打工和當保姆強多了。這的確是個全新的、富有前途的職業…… 想到此,葉新華辭別了楊先生一家,以每月200元的租金在附近的康樂村租了一間房子住宿。從此,每天早上9點多鍾,她到報攤上買幾份廣州常見的報紙,就往小區裏跑。首先,她去的是楊家,義務為楊老太讀一個小時的報。她的這種知恩圖報的精神,使楊老太一家非常感動。她不收錢,楊先生就買了一部手機送給她,說聯係業務沒有手機可不行。不僅如此,楊老太一家還幫她介紹了不少業務。由於她的勤奮和熱情,整個小區裏的人,都對她有著很好的評價,紛紛把她介紹給自己的親友…… 但是幾個月後,葉新華的生意逐漸冷清下來了。一次,一個老客戶對她說:“你怎麽不會廣州話呀?我不太習慣聽普通話。”一語驚醒夢中人——楊老太所在的那個小區,住的基本上都是北方人,所以普通話比較流行。可隨著服務區域的擴大,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她想,讀報確實是個非常簡單的工作,但如果不善於挖掘,多出鮮招、怪招,人們遲早會感到膩味的…… 磨刀不誤砍柴工。葉新華開始查詢資料,發現在廣州的常住人口中,特別是在老年人中,還是以說廣州話和客家話為主;外地人在廣州落戶的,又以四川話、湖南話、江西話和河南話占多數。 為了過好方言關,葉新華開始強化訓練。她不僅買來各地的方言磁帶聽,上門讀報時,還試著用客戶的家鄉話進行朗讀。剛開始雖然蹩腳,鬧笑話,但卻給客戶增添了不少樂趣,客戶一般會耐心地為她指出。到了2003年年底,全國的幾種主要方言她都掌握得比較熟練了。在努力學習方言的同時,她還開始學習英語…… 有一次,她在為一位老華僑讀報時,恰逢有一篇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的文章。老華僑說:“你是四川人,有關偉人說的話,你能用四川話讀給我聽嗎?這樣備感親切。”這句話,進一步提醒了葉新華:讀報,不僅僅是讀,還要加以演繹,如果能把文章的內容演繹得活靈活現,那讀報就成為一種藝術了。這樣,聽報的,就不僅僅是老人、病人,全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聽眾和觀眾。隨後,葉新華就用標準的四川方言給老華僑讀了這篇文章。老華僑很高興,當場就獎勵了她50美元。 回去後,葉新華就開始關注起中央電視台的評書和相聲節目,以及湖南衛視的口技節目。後來她把評書、相聲和口技的特點,逐漸融匯到讀報中來,果然收到了極好的效果。一天,葉新華正在給一位退休老幹部讀報時,一個企業老總來拜訪這位老人。他見老人正在聽讀報,就一聲不響地也坐在一旁聽。等葉新華讀完報,他忍不住讚歎道:“聽你讀報還真是一種享受!”隨後,他塞給葉一張名片,邀請她去給自己讀報…… 就這樣,葉新華不僅把上門讀報服務帶入了家庭,也走進了一些企業。一些老板工作累了,把頭靠在大班椅上,也成了她的忠實聽眾。因此,她的收費標準,一下子躥到了每小時30至50元。生意好的一個月,竟然掙了8000多元。 後來,葉新華發現了一個聽眾最集中的地方——醫院。那些雙目失明的或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最需要這種服務。但是,醫院最初卻不理解,加以抵製。葉新華並不灰心,回頭找到自己一些客戶,問他們有沒有認識的人在住院,再由病人的家屬帶進去,醫院就沒有辦法了。 這一招果然奏效。有些病人情緒低落,她就讀笑話;有些病人由著自己的性子,不遵醫囑,她就讀手術後的護理常識,各種疾病的禁忌等等。結果,她給病人讀報時,醫生呀,護士呀,清潔工呀,都跑來了,說她哪是在讀報,分明是在表演嘛!就這樣,葉新華從被醫院拒絕,一下子變成深受醫院歡迎的人了。 珠江醫院有一位患了肝癌的電子工程師,3年前從四川長虹集團退休回來,雖是廣東人,但長虹情結卻特別濃,提起長虹的輝煌業績,他就滿臉自豪。但得知該公司遭報複在歐美市場反傾銷慘敗,引發了震驚全國的國有大企業的換帥風波時,竟幾天不想進食,難過地說:“老倪(指長虹前老總倪潤峰)下了,我怕是看不到趙勇(長虹現任董事長)重振紅太陽雄風的日子了啊!”作為一個來自四川的打工妹,葉新華的心情也特別沉重。那段時間,無論是南方的各大報紙,還是各個網站有關長虹的報道,她都收集起來,讀給這位老工程師聽,還製成剪貼本送給他。這位老工程師非常感動。 受此啟發,葉新華開始刻意了解每一位客人對新聞信息的偏好,盡力滿足他們的要求。她發現很多客人喜歡足球,盡管她對足球不感冒,但每一條有關足球的新聞,她都以高度的熱忱在第一時間讀給那些把足球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客戶聽…… 雄起:我的讀報生意月進萬元 到了2004年初,葉新華已經是日進鬥金了。但她仍然不滿足,還在尋找新的突破口。 5月的一天,葉新華給一個甘肅籍的老板讀完報後,兩人聊了幾句。這位老板說離開家鄉已經有十來年了,因為太忙了,一直沒回家,不然一定要回去看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她想到,廣州外鄉人多。這些客居他鄉的人,大多有一種濃濃的家鄉情結,若能給客戶讀些他們家鄉的報紙,肯定大受歡迎。特別是那些生意人,成天忙得根本沒時間上網、看報,晚上回來躺在沙發上,腿一翹,聽讀報小姐讀讀家鄉的新聞,絕對要比看電視節目心曠神怡得多。 主意打定後,葉新華搬了住房,在一個每月租金為1500元的新居室裏,接上寬帶,添置了電腦、打印機和傳真機。隻要電腦一打開,什麽地方報紙的內容都可以下載。有些地方報紙的某些內容不上網,如《華西都市報》的特稿版麵,她就請成都那邊的朋友傳真給自己。 故鄉情結,不光中國人有,外國人也有。一些老外也慕名請葉新華讀報。於是,她便訂了兩份英文報紙:《英文早報》和《中國日報》。雖然這些老外大都會講中文,但給他們讀英文報紙,他們更開心…… 到了2004年7月,葉新華就根本忙不過來了,招聘幫手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於是,她請了3個聲音甜、長得靚的女孩幫忙。帶著她們工作了幾天後,就把她們分派出去讀報,然後她從中提成。可是,幾天後,她們就不跟葉新華聯係了,打電話也總是關機。葉新華隻好到接受過她們服務的家庭去詢問。哪知,一按門鈴,對方一聽是上門讀報的,就罵她是“騙子”,不肯開門。 葉新華心裏一驚:難道自己找錯了人,幹了砸招牌的事兒?現在唯一補救的辦法就是弄清事情的真相,向對方解釋清楚,並彌補所造成的損失。 原來,這3個女孩子收取的費用不但遠遠超過了葉新華所製訂的收費標準,還順手牽羊拿走了別人放在櫃子上的零錢和一些小飾品。一位老爺爺說:“我們是聽熟人介紹才找到你的,沒想到你派來的人卻是這個樣子!報警吧,礙於情麵,事情好像又不大;忍了吧,心裏又極不舒服。” 有了這次教訓,葉新華再招人時,就嚴格多了。經過一輪輪的篩選,最終選擇了6名證件齊全,素質較好的女孩。這6名讀報小姐一集合起來,基本上全國各地的方言和英語都會講了,可以滿足不同省籍客戶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她將這支小小的隊伍命名為“川華上門文化服務小組”。上門服務由她統一安排,她還製作了服務收費卡,該卡由客戶簽名填寫,回來時統一做賬。這樣就杜絕了腐敗和行業不正之風。客戶需要聽什麽樣的報紙,什麽樣的內容,隻要是健康的,不違背法律法規,她們都能一一滿足。 如今,服務小組已經達到了12人,每月人均純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而葉新華,則早已越過了1萬元大關。最近,葉新華在接受筆者的采訪時,無比自豪地說:“在我們服務部,人人都是白領,爭取在2005年春節後,我的‘川華上門文化服務公司’能掛牌成立。現正在向工商管理部門申請執照。我完全有信心,帶領我的姐妹們,很快成為有房有車一族!” ((2005年2月版上《打工》 撰文: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