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貝克漢姆大比拚 體育明星轉娛樂界成趨勢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田亮1300萬簽約英皇,邊拍電影拍廣告還要繼續跳水甚至參加2008奧運會。經紀人也有意將他塑造成中國的小貝,體育娛樂兩不誤,這個串行的目標可大了。無獨有偶,造型師吉米在歌壇發碟,蓋房子的潘石屹拍電影,一隻腳踩兩隻船的事兒接踵而來。他們一個個為什麽這麽玩命?   田亮與小貝對對碰   按說田亮這小子運氣真不錯,在雅典奧運會錯失一枚單人金牌,人氣還是這麽旺。要是胡佳的那枚金牌落他手上,指不定現在更火。這全是那張英俊的奶油臉所致。大多老百姓畢竟剛從粗茶淡飯的層次走過來,奶油還是奢侈品,所以對田亮呀、陸毅這等小生頗為青睞,還沒有到膩味的階段。   至於英皇方麵,用田亮這麽高知名度的體育明星移花接木到娛樂圈,比造就一個無名偶像要容易得多,而且這種模式產生的各種效應應該能節約不少營銷投入。如果順帶把郭晶晶簽進來,這個組合之間的故事就可以讓狗仔隊過上充實的生活,真有點像小貝和辣妹的中國版。可是田亮同學不領這個情,聲稱女友不是郭晶晶,是另外一個女孩,過些日子會拿出來給大家欣賞。天知道這個攪局的女孩是誰。不過也沒關係,如果田亮同學能花心一點,把三個人搞成梁朝偉、張曼玉和劉嘉玲的關係,還是不會讓狗仔隊和娛樂大眾失望的。   把田亮打造成中國小貝,一石激起千重浪,自然就有人將他倆拿來比比。   奶油——男人味   說田亮太奶油,太不自然,比劉翔差遠了。小貝呢,雖然談不上粗獷猛男,但臉部線條還好,夠硬朗,胡子茬也有點味道,比田亮要成熟耐看。   氣質說   貝克漢姆之所以能夠成為今天的貝克漢姆? 跟他本身的氣質有很大的關係? 田亮的氣質和貝克漢姆根本沒什麽可比性? 田亮本來還是可以的? 現在搞得一點運動員的氣質都沒有了? 藝人的氣質就更沒有? 站出來不知道像什麽? 很不喜歡看他。   伴侶說   小貝的價值是和辣妹捆綁在一塊的。田亮的價值現在也跟“亮晶晶”說有一定關係。不過澄清關係後,可就沒有這個附加值了。   圈子說   小貝再怎樣都沒有宣布過進入演藝圈,也沒有簽過演藝公司。其一切時尚魅力的基礎都是源於足球運動員。田亮這樣兩邊跨,跟人簽了約拿了錢,肯定要履行義務的。中國跳水隊人才輩出,不知道這麽做田亮跳水會出什麽成績,倘若2008拿不出成績,會不會像網友所說的那樣:離開跳水事業,你田亮什麽也不是。   奉勸者道:說真的田亮,進娛樂圈真是不妙。聰明的就應該打著奧運冠軍的頭銜在娛樂圈邊緣轉,拍廣告,做代言,偶爾客串電影電視劇,吊著大家的胃口,總是看不過癮,才想總看呢! 知道你為什麽紅嗎?因為你是體育界裏有實力的運動員裏的頭號帥哥,可是要是放在娛樂界,你未必排的上吧。總之,全麵進入娛樂圈,是你最不明智的選擇!時間會證明的。   聲音說   田亮還是閉嘴比較好,說話時聲音難聽極了,說話的表情也難看。小貝口拙,少說話但聲音有磁性。   出身說   有一點倒是相同的,小貝是英國的鄉下人,田亮是中國的鄉下人!   職業說   小貝的職業是足球,在英超和西甲,世界上最富觀賞的高層次聯賽中。而田亮的項目是跳水,在中國算是強項,不過露麵的機會不多,以奧運會最為壯觀。平時的錦標賽受關注麵要小很多,項目上很難跟小貝比。不過還好田亮不是踢足球的,要是在中超踢球,恐怕要更慘。   影響說   小貝的影響不止是在歐洲,在全世界,當然拉丁美洲好像不怎麽鳥他,因為那兒的人根本不認為小貝是個球踢得比較好的人。但即便在有喬丹和伍茲這種超級偶像把門的美國,小貝還是能分一杯羹,說其影響是世界級的不為過。田亮的影響目前僅在中國,以及海外的華人圈子,將來能否借助電影走得更遠,不知。   忙活兩邊為哪般   田亮玩娛樂當然主要目的是求財,為人生開辟第二條道路。潘石屹去拍電影,肯定不是這個原因。他和梅婷拍了一個《阿斯匹林》?潘石屹演男主人公,從美國回到中國,一個找不到媳婦的老男人。就潘石屹那個樣子,好像還挺合適這個角色的。問他會不會進入娛樂圈,他說不會,覺得沒有這個天賦,還是造房子更得心應手。   不過,即便是潘的玩票性質,也不可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對企業的宣傳作用。張搜狐為什麽經常裝嫩作秀,最近還以裸照上雜誌封麵引發議論,那就是營銷的需要,比直接投放廣告要省錢又生動些。大連實德老總徐明說,他玩大連實德足球隊,企業名字在全國媒體上的曝光效應,一年相當於50億人民幣的廣告投放量。   當然,像吉米這種時尚造型師也來歌壇發展這種事,比較難理解。唯一的解釋就是人家有這一愛好和天賦,覺得不亮亮嗓子實在浪費。像何炅呢,主持得挺好,但嗓門挺公鴨的,卻非要來歌壇同步發展,則是因為“粉絲”眾多,凡能開唱就能開賣,不賣嗓子就太可惜了。   有句話說,一個人一生隻能幹好一件事。大多數對事業執著者都信奉這句話,特別是事業有成者將深有體會。但是這世界上也有全才,什麽事隻要他掂著就都能成,比如說郭沫若,寫詩當戲劇作家研究考古學,都有一套,即便這種全才,到晚年也把詩歌寫成了口號,當然這並不能否定他是全才。遠的不說,就說近的,作家海岩暢銷小說很有建樹吧,還管理一個飯店集團,還養了十幾條狗,哪個都不耽誤,是個全才之典型。但是全才真沒有那麽多,不然為什麽會有鳳毛麟角這個詞呢。一個人既幹這又幹那,如果隻是玩票過癮那算不得什麽;如果是圖兩頭賺錢,那也可以理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賺一把是一把,把自己榨幹得了;但如果是想創造點藝術業績,當個自己從業的領域裏有分量的人,這就有點危險。顧此失彼,人之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