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慕尼黑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南部最大的城市。它的名字與近現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都有關聯:1923年希特勒在此地的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Bürgerbräukeller)發動了“啤酒館政變“。1933年它成為納粹黨的總部。1938年英法采取綏靖政策,與徳國,意大利簽署了《慕尼黑協定》。1958年,曼聯在歐冠比賽中淘汰了貝爾格萊徳紅星隊後,回程在慕尼黑加油。飛機起飛後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昨天從維也納經薩爾茨堡再開到慕尼黑的旅館已是晚上9點多鍾了。今天早上出來逛逛。我們事先沒有想到因為是星期天,城內多數景點全部關門。那離慕尼黑隻有120多公裏遠的天鵝堡(SchlossNeuschwanstein)呢?回去跟旅館的前台一聊,在網上一查,確定開放。一看天氣不錯,開車走吧!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IIofBavaria)在位22年。他熱愛大自然,討厭宮廷生活,是德國最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二天清晨我們離開維也納,一路西行,終點是慕尼黑。從維也納到慕尼黑隻有400多公裏,4小時車程而已。中途經過的薩爾茨堡(Salzburg)當然是我們預先計劃中不容錯過的。1965年的美國電影《音樂之聲》向世人展示了阿爾卑斯山腳下美麗的奧地利小鎮薩爾茨堡。這座昔日的鹽城,莫紮特的出生地,從此更加廣為人知。一路上看到的奧地利美麗的田園風光。進入薩爾茨堡,我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維也納這個曾經的奧匈帝國的首都,歐洲的中心,擁有輝煌的曆史。它孕育湧現了大量的古典音樂的作曲家,諸如舒伯特,大小施特勞斯等。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等也在此學習生活,死後長眠於此。它在古典主義音樂和歌劇上的輝煌曆史和成就奠定了“音樂之都”的地位。二戰時遭受過盟軍的轟炸,戰後曾被美,英,法,蘇四國聯合占領,直到1955年才完全獨立。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今天的行程不長,目的地是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距布拉格大約350公裏),途徑布爾諾(Brno)。布爾諾是捷克的第二大城市,距布拉格200多公裏。這裏出生了三位了不起的人物: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GregorMendel);被譽為亞裏士多德之後最偉大的邏輯學家,數學家-哥德爾(KurtGödel);現代文藝青年推崇備至的米蘭昆德拉(MilanKundera)-《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作者。早上收拾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小時候看過一個木偶動畫片,叫《好兵帥克》,裏麵的政治寓意及諷刺看不大懂,隻認識了這個滑稽可笑的帥克(Švejk)來自捷克。後來知道他來自捷克作家哈謝克(JaroslavHasek)的一部長篇小說。他可能是捷克在世界上最有名的人物。在布拉格城內以他為名的餐館比比皆是。像這兩個下午逛街時路過的。有人講:沒到好兵帥克餐廳,就不算來過布拉格。既然如此,我們就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968年1月,當時捷共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AlexanderDub?ek)在捷克斯洛伐克開始進行全麵政治民主改革,提出“帶有人性麵孔的社會主義“方案,在當時的蘇聯老大哥勃列日涅夫看來是離經叛道。當年的8月,蘇軍突襲捷克,數小時後全麵控製全境。蘇軍的坦克車隆隆開進布拉格古老的街道,直接碾碎了這場長達數月史稱“布拉格之春”的民主運動。21年後的11月,捷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從德累斯頓到布拉格大約150公裏,正常1個半小時就可以開到。我的時速大概在130公裏左右。晚上高速路上車輛非常少,有很長一段前後都看不到一輛車。四周都是黑幽幽的,隻有我的車燈打在路麵上的光亮。看著高速上的路牌從我不懂的德文變成我更加不懂的捷克文,我估末著已經進入捷克境內了,難到沒有什麽邊檢站嗎?之前規劃時知道捷克的高速公路需要買一種叫作M-Vigne[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70餘年前,1945年的2月13日-15日,英美聯軍對德累斯頓(Dresden)這座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的曆史文化名城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總共四輪空襲中,英美投下的大約3900噸高爆彈和燃燒彈,將這座城市90%以上地區夷為平地。大量深具曆史文化意義的建築被毀,平民死亡人數大約在3萬5千到10幾萬之間。大轟炸的必要性本身和確切的死亡人數,直至今日都極具爭議。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離開哥廷根,天空轉為晴朗。路況很好,車輛不多。我基本上開在時速150公裏~160公裏之間。在超車與被超車間(^_^)一路開到離萊比錫(Leipzig)不到20公裏的一個休息處下來方便一下。剛出車來,感覺風真大啊,足以把人吹跑。回頭想想這福特車真穩當,一路以如此高速開來並沒有發飄的感覺。事前規劃行程時,由於這天的時間太緊,要走馬觀花的地方太多,:-)左思右想忍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