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爺爺的手微微顫抖地指著前方,小孫女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坑頭邊唯一的鋁鍋裏還有著三天前煮的大米粥,她忙過去輕輕地蓋上鍋蓋。爺爺好幾天沒進食了,為了爺爺快點病好,她偷偷地把僅剩下的大米煮了一鍋粥,這讓爺爺心痛了好一陣,可他一口也吃不下。她知道爺爺要她吃,否則天一熱就壞了,可她那有心喝粥哬。
屋裏靜得可怕,她小心地用棉被把爺爺包裹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艾希莉·提斯達(AshleyTisdale)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是一位演員、歌手和模特兒,但較為專注在演藝事業上。艾希莉生於一個猶太家族,她是米克·提斯達(MikeTisdale)及莉莎·提斯達(LisaTisdale)的小女兒,3歲時被星探發掘;8歲在《悲慘世界(音樂劇)》中獲得一個角色。她廣為人知的作品有迪士尼頻道的小查與寇弟的頂級生活(TheSuiteLifeOfZack&Cody)和歌舞青春(HighSchoolMusical1&2)。[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8-11-25 14:06:42)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出身於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並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8-11-21 14:41:20)
  音樂劇(Musical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1-20 09:58:38)
常常有人說,外國歌劇實在是太難欣賞了:歌唱家們一個勁兒地賣力氣地唱,聽者卻有如墮入五裏霧中,不知所雲。除了其中有幾首常見的詠歎調還能聽出“好聽”來,其他的簡直就忍受不下去。的確,在不知道台上演員表現什麽、為什麽而歌唱的情況下,來聽一整部歌劇,是會產生苦惱的。這很正常。試想一下,我們請一個從來沒接觸過中國戲曲的外國人去劇院聽一晚上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獨幕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DukeBluebeard`sCastle)是作曲家巴托客的一部著名的歌劇作品,其於1918年5月24日,在布達佩斯歌劇院首演,由巴拉斯(BelaBalasz,1884-1952)編寫腳本。
作品背景這部歌劇取材自夏爾佩羅1697年的故事集《馬梅爾羅爾》,並對於原著進行了一些改變。佩羅的這個故事激發了許多作曲家的靈感,其中著名的有格雷特裏的《藍鬍子拉烏爾》、奧芬巴赫的《藍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8-11-17 13:25:28)
閹人歌手興起於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意大利,早期教堂“婦女須保持緘默”的禁令使得女性失去了公開歌唱的權力,唱詩班的女聲部最初都是由男童來替代,由於男童到了一定年齡遇到無法回避的換聲問題,由此發明了男童閹割手術,割除睾丸後的男童便發育成長為閹人歌手,既保持著童聲的發聲器官,又有正常成年男性的體魄,經過訓練能展現出女高音的音質,隨著歌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8-11-16 09:49:24)
《1812》序曲的內容。1812年,拿破侖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占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侖軍隊在數量占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采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並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侖在占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8-11-15 11:05:34)
薩頂頂(1983年12月23日-),以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裝及具西藏佛教色彩的音樂風格而著名。可是事實上她本身並非藏族和西藏人,她的父親為山東人;母親則是蒙古人。
薩頂頂在"2008年英國BBC世界音樂大奨"獲得唯一的"亞洲最佳歌手"稱號。專輯《萬物生》﹣專輯內有梵語、藏語、國語及自語(自己發明的語言)的歌曲。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8-11-14 15:52:02)
  西洋歌劇、神劇或康塔塔等戲劇中一種極富抒情性、戲劇性的獨唱樂段。一般篇幅較大,音域寬,技巧性強,用於集中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用管弦樂隊或鍵盤樂器伴奏。詠歎調的運用始於17世紀初,與朗誦式的宣敘調相對,結構較自由。18世紀時,其結構變得程式化,一般為A+B+A'的複三部曲式結構,特別是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樂派的歌劇中。過於嚴格的程式化,阻礙了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