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詠歎調

(2008-11-14 15:52:02) 下一個
  西洋歌劇、神劇或康塔塔等戲劇中一種極富抒情性、戲劇性的獨唱樂段。一般篇幅較大,音域寬,技巧性強,用於集中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用管弦樂隊或鍵盤樂器伴奏。詠歎調的運用始於17世紀初,與朗誦式的宣敘調相對,結構較自由。18世紀時,其結構變得程式化,一般為A+B+A'的複三部曲式結構,特別是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樂派的歌劇中。過於嚴格的程式化,阻礙了劇情發展,格魯克在其歌劇改革中打破了這種格式。詠歎調在歌劇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單獨作為音樂會曲目。一些歌唱性較強的器樂作品也稱詠歎調,如巴赫的《布蘭登堡變奏曲》主題等。  詠歎調(aria)大量出現在歌劇和清唱劇中。歌劇中的詠歎調一般是主角的獨唱,在一部歌劇裏至少有一首,有時也會有兩首。它的作用就象是戲劇中的“獨白”,表現出人物的特征。同時它往往是最精彩的唱段,結構完整,需要演員掌握高度的演唱技巧。還可以拿出來單獨作為音樂會的獨唱節目來演唱。   與之對應的是“宣敘調”(Recitativo),它是一種“朗誦”式的歌曲,相當於戲劇中的“對白”。它必須依附於歌劇情節,無法拿出來單獨演唱。  還有一種界於兩者之間的“詠敘調”(arioso),它比起宣敘調來要多一些音樂性。   至於你們問“詠歎”是什麽意思。它隻是個譯法。aria這個詞本身的意義就是“曲調”,相當於英文的air。而宣敘調的recitativo倒是有宣敘,敘述的意思。詠序調的arioso意思是“如詠歎調般的”。   詠歎調   詠歎調是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的歌曲,現專指獨唱曲。詠歎調(aria)的詞義就是“曲調”,它是在十七世紀末,隨著歌劇的迅速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宣敘調的平淡,希望有更富於感情色彩的表現形式而產生的。因此從誕生之初,它就在各方麵與宣敘調形成對比,其特征是富於歌唱性(脫離了語言音調)、長於抒發感情(而不是敘述情節)、有講究的伴奏(宣敘調則有時幾乎沒有伴奏或隻有簡單的陪襯和弦)和特定的曲式(多為三段式;宣敘調的結構則十分鬆散)。此外,詠歎調的篇幅較大,形式完整,作曲家們英雄有用武之地,還經常給演員留出自由馳騁的空間,讓他們可以表現高難的演唱技巧。因此,幾乎所有著名的歌劇作品,主角的詠歎調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當時,對宣敘調感到乏味的聽眾非常喜愛詠歎調,以致到18世紀 詠歎調完全統治了歌劇。到了現代,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如在瓦格納的後期歌劇中,不論宣敘調還是詠歎調,都不像前人的歌劇那樣拘泥形式、嚴格區分;他將兩者融會貫通,成為聲樂線條,按戲劇情景的需要自由運用。瓦格納以來的歌劇趨向於大量使用宣敘調,隻有極短的經過句用詠歎調格式;同時,樂隊部分則起到主題延續和展開的作用。   詠歎調(Aria)既抒情調.這是一種配有伴奏的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以優美的旋律表現出演唱者感情的獨唱曲,它可以是歌劇,輕歌劇,神劇,受難曲或清唱劇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獨立的音樂會詠歎調.詠歎調有許多通用的類型,是為發揮歌唱者的才能並使作品具有對比而設計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