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拿書
方壺齋
有一種精神病叫做強迫症。 有的時候,很難區別什麽是強迫症,什麽是熱情的愛好。我們這裏有個哥們兒, 老美,跟我很相似。 平常騎著一輛自行車,夏天的時候穿的T恤衫比我還破。 總之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他和我有一個共同愛好,就是把書往家裏搬。區別則是他是買書,我是撿書。三天兩頭碰見他抱著一大購物袋書,都是圖書館或者別的地方的舊書攤買的。 內容則是五花八門,完全看不出一個重點。品相也優劣不齊,看不出有什麽裝幀方麵的偏好。
我估計他家裏的書一定已經汗牛充棟了,但是我從來沒去看過。現在每次看到他抱著書, 我就說,嘿, 別再買了。 他也就笑笑而已,還是接著買。
我分析從心理上說,他恐怕是有強迫症,除非他是自己在網上賣那些書。如果能賣出去,肯定有賺。 但是網上賣書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你到亞馬遜看看,很多書開價一分錢。圖什麽?
此文要說的,是我自己的書。我想我也有點強迫症,但是我頭腦還清楚,一個原則就是花錢的書我絕對不往家搬了。我是吸取教訓了。我從小就愛看小人書。上了中學以後,家裏給的零花錢舍不得花,但是在買書上不吝嗇。一到周末,常常步行到西單舊書店,西四舊書店,王府井舊書店,前門大街舊書店,琉璃廠舊書店這麽兜一圈,總是兜回五六本書來。後來在外地上學,工作,有錢了,書買的也多了。以後換工作回北京的時候,托運回來兩個書櫃和兩個書櫃還多的書。書櫃裏放不下的,放在紙箱子裏。紙箱子大小平均是現在裝打印紙那種尺寸的箱子,記得有小十箱吧。
現在出國了。國內的書沒人看,成了累贅。從此我發誓不再在書上投入一分錢。包括把國內的書托運到美國來。托運來給誰?興趣變了,自己也未必看了,托運過來賣嗎?舊書總是有價無市的時候多。捐嗎?中文書誰要?
但是我還是沒改變嗜書如命的毛病。見到書就想拿回家。我的興趣又廣泛,但凡是文科方麵的,幾乎無所不鍾情。早些年還買書, 就是從家庭售,教會售,圖書館售買舊書。非常需要的按照標價買,不需要的等到收攤時五塊錢一袋子地買。有的地方,收攤時還免費,更要拿了。
現在我則是不買了。因為家裏堆的書太多了。雖然有心看,但是知道看了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財富發展一點用處都沒有,反而會占用我大量時間,而且我也沒有多少空閑看閑書。既然如此,把錢用來買書就純粹是負投資。
但是我並沒有停止拿書回家。不同的是我現在隻拿免費書。 在本地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市圖書館的免費書台,一個是縣圖書館外邊的紙張回收箱。從這兩個地方我拿到了不少自認為不錯的書,很多的品相是八九成新,有的全新。
隨著屋裏書的增多,我感覺這麽下去也不是一回事,所以常常看到有免費書的時候,也在心裏掂量掂量要不要拿回去。特別是一些經典名著,常常拿到複本。比如莎士比亞全集我就有兩套了。可是不拿吧,手又癢癢(這大概就是強迫症的表現)。
有一段時間,我看有人家孩子該上中學了, 而一些經典是中學英語課必讀書。 我就告訴人家我可以搞到免費經典名著, 要不要,有免費的何必花錢呢,就是個應付上課唄。 人家說正好孩子開始對經典有興趣了。所以有段時間,我看到經典名著就拿回來,不是往自己家拿,所以也就沒有負擔了。
但是時間一長,我發現即使不是往自己家拿,我也覺得不好意思了: 我這是不是把自己的愛好強加於人啊?但是我又不好戛然而止,直到有一天人家伊妹我說,孩子可看的書夠多的了,不用我再操心了, 我才停止,雖然一時間覺得無所事事地失落。
現在每個周末我去縣圖書館的時候,都要看看那裏的紙張回收箱裏來了什麽新書。有的書是老百姓放的,有的是圖書館把館藏的書淘汰了。這些書盡了廢紙桶, 或者會出現在回收總站辦的舊貨店裏,或者就是當廢紙化漿了。想到後者,我就覺得可惜了。所以我就拿出來,分門別類,有的自己看,有的送到市活動中心老人圖書室,有的送到本地院校圖書館的免費書架,有的送到分布在各處的“小小免費圖書館”的書箱裏。 小小免費圖書館是一個組織。在各地建有點。 你可以申請在自家門口建一個,一般就是一個兩英尺見方的箱子,頂部像房頂,尖的活著斜坡的,箱子開口對著大街,有鑲了玻璃的門,裏邊放著書,任何人可以免費拿走去看。我不會木匠活,否則我也弄一個了。
也可以說我拿書的心理出於敬惜字紙,可這已經是古訓。隨著電子化圖書的發展, 紙質書最終是要被淘汰的。 特別是當現在的老人死掉以後,拿著手機長大的一代人不會再對紙質書那麽有興趣。你可能會撿到更多的紙質書,但是你可能發現已經沒有地方可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