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蒙特雷明德學院圖書館前邊的 Littel Free Library 看到薄薄的一本中文書, 書名是一段往事, 作者是 san, 小寫的s。書脊上沒有文字。 扉頁隻有一個圈c san,就是版權標誌。沒有書名頁。 一看就像是自費印刷的。 翻到末尾,果然有介紹,在作者照片之下,說是自己自選自印的,非為出版,乃是饋贈親友之物。 書中內容,來自作者在上海生活工作十二年中寫下的隨筆日記。 奇怪的是,連印刷廠的信息都沒有。我之所以注意這些,是因為我有的時候也想著是不是要自費印刷我寫的東西。 拿回家晚上躺在床上翻閱,卻發現是一本很耐讀的書。 全書估計150頁左右,內容分為100篇。 有的篇就是一兩段話,像古代的筆記文,典型的日記體,有的篇是分成好幾段的隨筆。文字之外,插有許多圖片,都是作者自己拍的照片。有些照片是外出拍的風景照,有的則是一些物件的擺放, 顯然是為了插圖而設計的。構圖,光線,色彩都很講究。 這本書我一抓起來就想看完 (很久沒有這種看書的感覺了。現在真沒耐心),一個原因是不厚,以為很快就能看完, 但是主要的原因是作者的文筆很好,至少比我的好, 我覺得完全可以拿去讓出版社出版。我拍照一頁,拷貝文字貼到這裏,請讀者自己判斷: @@@@@@@@@@@@ 16 法國,尼斯(二) 後來,大概在十年之後,我幾乎可以說過上了這種生活。我生活在一個巨型城市的中心區域,走過的街道時常在影視劇中作為背景出現,我自食其力的過上舒適的生活,下班之後可以回到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休憩。 可是我並沒有我想象中那般快樂,量然我很清楚這其間缺失的是 什麽。 我似乎比十年前的自己懂得子太多現實生活中的不快樂。走在少年時想象中的場景裏,我早己失掉對這些景觀欣賞與讚歎的興致我變成了一個覺得很多了不起的事物不算什麽的成年人,我穿梭其中,看到了,就似未曾看到。 我不再相信我曾經相信的美好。我相信美好、華麗的背後全是不 為人知、人所不屑的苦楚與無奈。我不再看到目出與日落,我不再 看到晚霞與星空,我有很久沒有抬頭盯著看一朵雲的形狀變幻,我 有很久沒有對一棵樹喃喃自語,我己忘記曾經那些可以在我的血液 與心跳中膨胩的東西。 而這些東西在尼斯的某個岩石上全數複蘇。那夜幕下晶瑩剔透的 海的波紋,那隨著夕陽的餘暉不停變換的海洋的顏色,那屹立在海 灣上的岩石在夜幕中黝黑的剪影,那沿著海岸線悄然亮起的連綿的 燈光. 一個有著純淨的海岸的城市。 我突然變得更加的年輕。我想起我知道這世上存在許許多多、無 數的我未曾見過的美好。也許我不曾見到,也許我不可身在其中的 度過悠長發月,但那些美好的存在,足以讓人振奮。(16篇) @@@@@@@@@@@@@@@@ 到現在為止草草看了大約一半,對作者的背景略有了解: 書末頁介紹是吉林省人白城人, 長春讀法學,上海工作生活,疫情期間在線讀美國法學碩士課程。此書2023年在波士頓整理印刷。 疫情期間,書中提到是37歲左右,算下來,作者是個 80後。2016年2月,寫到:過了年,虛歲30. 那算起來,她是1987年生人。又看到,2020年,35歲。結婚了,稱老公為“達”。2013年結的婚,2017年2月,生了一個孩子。也看到36歲的時候動過手術,胸前兩刀,電刀切除腫塊。 既然此書出現於蒙特雷, 又是非賣品,那麽把書放在小書箱裏的人是否就是被贈者之一呢。 本書沒有目錄,還得我來編。 1-8篇都是寫簡短文字,以寫心情為主。 9-10篇,香港紀行 11-14, 也是心情碎語,含詩歌一首 15--21, 歐洲紀行,法國尼斯,西班牙巴塞羅那 22-28,日常生活和上班中的心情 29-30 日本紀行 二 前三十篇應該算作第一部分,可是書中並沒有“一”, 30篇後,突然冒出個“二”。 第二部分是30--60篇。第三部分 61--87, 第四部分是88--100. 慢慢捋吧。 感覺我好像有責任給她製作一個目錄頁似的。嗬嗬。 看這本書,主要的收獲是知道了寫東西不能像我似的隻寫流水賬,要寫心情,寫思想,不然人家讀你的書幹什麽。 想知道你幹什麽了,看你朋友圈的照片就夠了。 更多介紹,得等我細細看完再說。讀到的地方, 我發現我很認同作者的一些想法,但是卻沒有勇氣實踐那些想法。 比如她最後寫到疫情的三年裏,她產生了要突圍的想法。 當然我不知道她到底突圍沒有,很可能突圍到美國來了。 按照普通的邏輯,她一個吉林小城市出來了 (白城在大慶西南方),失敗了兩次高考,不得不在長春上了大學,學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但是後來能在上海工作,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她寫到她不想這樣安於現狀。 封控似乎是壓在駱駝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待續) 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