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03)
2008 (93)
2009 (61)
上次說到“終於,老師的告狀電話來了”,而且也收到了校長的信,建議我們和老大談談這個問題,並且說如果沒有改變的話,就要怎樣怎樣。開家長會的時候,和老師詳細了解了情況(其實都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並表示我們在家裏要好好配合,讓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
轉眼過去了幾個月,自我感覺孩子還是挺努力的,而且確實也有所進步。但這畢竟隻是在家裏啊,學校裏表現怎樣咱還是不知道。怎麽辦呢?到學校去一趟。Kinderganten的lunch room每天都需要幾位家長維持秩序,我以前去過幾次,但因為中午要接老二,時間不是很合適,所以很久沒有去了。跟老公商量了一下,那天他在家,我去學校幫忙。醉翁之意不在酒,看見了Ms.K,我馬上走了過去,想和她聊一聊,看看孩子有什麽改變。剛寒暄了幾句,她就說她有點事情,要到另外一個房間去一下,結果可想而知。
回到家,想起了老師上次說,隨時可以給她發email。email發出去了,石沉大海。問了一下當老師的朋友,她說,學期馬上就結束了,而且那老師明年也不教我老大了,多一事少一事,她才懶的理呢。在美國,要見老師,校長,難著呢。
我沒在美國上過學,以前對美國老師的印象都挺好的,有愛心,有責任,慢慢地發現,其實美國老師缺乏的正是責任心,絕大多數都抱著多一事不入少一事的態度。
我在澳洲上中學,大學,感覺老師就是打一份輕鬆的工,一到點,老師走得比學生還快,說要趕火車,有問題,下次再說,幸好讀書時也沒什麽問題,學的東西比國內的簡單多了。現在我小孩上學,我覺得家長在學校的involvement比小孩還多,義工義賣,出錢出力,活動一個接一個,孩子小,哪記得那麽多,還不是要家長搞。我有時想想,好像自己還沒離開學校多久,怎麽又回來學校了。
不能否認這邊也有好老師,很負責任的那種,但比例有多大就不知道了,相反覺得國內老師雖然對你不那麽nice,但畢竟考核指標放在那兒,他們不想管也得管,這邊沒有什麽壓力,自然是願意做個nice的老師了.
還有就是對nice這個詞,真的要好好體味,是不是對孩子nice的老師就一定是好老師?或者就一定對孩子有好處?合適的尺寸在哪裏?個人認為,溫和而嚴格是比較好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