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忙著當版主,也沒發一個象樣的帖子(嗬嗬,您別說,也有了一次經驗,看來這版主也不是好當的 , 咋還是接著教育孩子)。
其實很早就想寫個讀後感了,因為覺得錢這個東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真是太重要了,很多聰明能幹的人最後都栽在了這個上。孩子現在生長的環境又是這個樣,更覺得恐怖,不過說回來,做家長的也不是隻有坐以待斃,金錢觀也是可以培養的,不過得象其它東西一樣,從娃娃抓起(其實什麽都得從娃娃抓起,難怪現在的孩子累 )。再說點題外話,有時候覺得其實生在我們那個年代也是一種福份,生活簡單,人們樸實,雖然物質匱乏,但也沒有那麽多誘惑,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其實很有利。
1 父母的榜樣。就象大家都知道的一樣,孩子首先是跟父母學。有一朋友特別愛美,從來沒見過沒化妝的時候,而且衣服也一天三換(別砸我),結果她的女兒還沒上高中的時候就開始化妝了,喜歡名牌,見到別人也是評頭論足。例子也許有點極端,而且我也不反對化妝,但年青青的被那麽厚的脂粉塗著總覺得有點別扭。其實關鍵點還不在這,而是在和孩子溝通上,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為什麽這麽做,而他們為什麽不能,特別是為什麽現在不能。春江水說孩子小的時候經常帶她去 Yard Sale ,其實這是一個培養孩子節省的一個好方法,我也經常逛,孩子的玩具基本都是那買的(還別說,在Yard Sale你會見到很多很好的 “ 真正 ” 的玩具)。另外,您在美國修過鞋嗎,如果沒有,或許也可以帶著孩子去一下。象前麵說的一樣,除了做之外,關鍵還是告訴孩子這麽做的理由。
2 不能孩子要買什麽就給什麽。最典型的就是帶孩子去玩具店了,沒有孩子不想買東西的。春江水其實做的很對,有時候父母就要狠心一些,不能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如果要買玩具,可以,得有原因,不是隨心所欲,今兒高興,就給孩子買一東西,明兒煩了,就把孩子罵一頓。另外,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一些玩具,個人經驗,孩子似乎更喜歡這些 “ 玩具 ” 。例如,前兩天還孩子一起揀了一個大紙箱,回家後一起把它做成了一個小房子,再裝飾起來,兩個家夥高興得不得了,天天玩。還有,可以和孩子一起,一起做要送給別人的卡片,不僅培養了孩子而且增強了親子關係。
3 禮物。孩子在生日或者節日的快來的時候,通常都會提一些要求,要這個要那個。是不是每個東西父母都要給買呢?當然不是。那是不是每個東西孩子都必須要呢?也不是。給孩子一張紙,讓他把要的東西按重要性列出來或者畫出來,然後貼在冰箱上。過不了幾天,你就會發現有些東西孩子其實不是很想要,和孩子討論決定哪一件是他真正想要的。如果孩子一下收到很多禮物怎麽樣?按孩子的天性,他們會全部打開,別急,讓孩子隻打開一件,以後再打開別的,這樣他們會更珍惜別人送的東西。
4 送東西給別人。無憂和春江水都提過,逢年過節,給慈善機構捐獻,給送信收垃圾的一些禮物,雖然這是一些小事情,而且每個家庭都可以做到,但在培養孩子方麵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心理學家 Coleman 曾經建議給予是對付拜金主義的最好武器,作為父母應該以孩子看得見的方式來體會到給予的快樂。聖誕節,兩個孩子為了親自把禮物送給收垃圾的和Mail Man,在窗口守了兩鍾頭,送出去後的那種快樂可以與得到了新玩具相媲美。節假日畢竟不多,不過如果您要奉獻,機會遍地都是,看望生病的朋友,幫鄰居臨時看孩子,除了帶上孩子之外,還是那句老話,得和講孩子您為什麽這麽做。
5 盡可能多花時間在孩子身上,而不是金錢。如果父母總是很忙,孩子就會去電視或者Game中尋找安慰,因為他們總得幹點什麽,在電視和Game中長大的孩子,更傾向於追求物質的東西。 前兩天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片文章提到製造“American Girl”的公司為了搞出一個最新的Doll,又是搞調查,又是搞研究,目標是什麽呢,就是這些可憐的孩子,要抓住他們的心,不斷地買東西。其實哪家玩具,電視,遊戲公司沒有專門研究孩子心理的部門呢,在這方麵我們永遠處於劣勢。父母唯一能夠對付他們的就是多花時間在孩子身上。
我看的書比較雜,而且常在網上找教育類的文章.一時半會還搞不出個LIST來.事實上,很多朋友問我這個問題,看來還得給朋友們一個答複.請稍等.
謝謝!
請教:修鞋的店叫什麽名字,正好有需要。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