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關愛是一種習慣,是發自內心的。
1. 從小就告訴孩子我對他的期望。多數孩子天生“沒有眼色”,對周圍需要幫助的人和事物沒有感覺。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忙得團團轉,可孩子無事可做,眼裏沒活。因此,作父母的要清楚地把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告訴他,越具體越好。例如,“今天買菜回來,希望你能幫媽媽一起搬回家。”這樣長久以往,孩子就對別人的需要比較Sentative.
2. 如果孩子自發地幫助別人,要馬上給於鼓勵和讚揚。例如,“媽媽看見你剛才幫鄰居的那個小朋友撿起了掉在地上的玩具,你做得真棒,媽媽真為你自豪。”然後給他一個Hug/Kiss。有一次我老大看見弟弟摔倒了正在哇哇大哭,他馬上過去把他扶了起來。我帶點誇張地說,Jeffrey,你做得真棒,媽媽真高興。從那以後,他經常扶起弟弟。
3.電話作為一種最常用的溝通工具是最好最簡便的表達關愛之情方法。家長和父母或者其他有困難或需要幫助的親戚朋友打電話時,盡量讓孩子知道,最好也能讓他和對方說幾句。對年幼的孩子,打電話之前和之後,盡可能和他說一說為什麽要打這個電話。對於上班的父母來說,每天盡量抽出時間給家裏打個電話,同時和孩子聊上幾句,讓他體會到被關愛的快樂.
4. 在親戚朋友生病去探訪時,盡量帶上孩子,讓孩子體會到探訪別人和關心別人的快樂.同時在家裏當著孩子的麵常提起患病親戚朋友的進展;對於不認識的人的疾病或者遭遇,首先要在孩子麵前表示同情,然後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有一次開車經過一個車禍現場,我告訴孩子前麵出了車禍,並提議和孩子一起為受傷的人禱告.我老大非常認真地說,主耶酥阿,請你保守受傷的人,使他能夠盡快好.
5. 對初次見麵的不管是父母的或者孩子的朋友,盡量讓孩子記住他們的名字.鼓勵孩子主動和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打招呼.經常去教會,發現中國小孩普遍比較冷淡,這和我們父母有極大的關係,因為我們也很少彼此打招呼.曾經做過一個試驗,每次去的時候我都和幾個固定的小孩打招呼,幾次以後,他們對人明顯熱情了許多.
6. 父母要以身作則,碰到有需要的人時應該盡量提供幫助,同時要告訴孩子為什麽要這樣做.例如,上台階的時候幫忙別的父母搬嬰兒車,上下電梯的時候為別人擋住門,地鐵裏給不方便的乘客讓座等.Jeffrey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在進門的時候總是幫別人扶著門,而且如果別人給他開門的話,他每次都不忘說謝謝.這是他從每次出門別人都這樣對他中學來的.有時我忘記給他說謝謝他都要提醒我,爸爸,你沒有說謝謝,實在另我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