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了《加拿大的中國女人長得老》,很有感觸,一直想寫些文字來論述一下,今日休息得閑,又想起了這個話題。
記得初得加國時,也曾聽取了早些年到加國朋友的建議,將在國內OFFICE裏穿的西服套裝之類統統留在家裏,隻是臨時添加了些休閑衣,但真正到達加國土地時,還是著實驚奇了一回:這也太樸素了吧,國內從90年代起已經從簡樸跳進了小資時代,怎麽資本主義的加拿大到如此返樸歸真呢(衣著太隨便啦)。所以第一個夏天,我還會穿上長身連衣裙在路上散步,漸漸覺得不自在起來,周圍盡是短褲T恤旅遊鞋人字托的本地人,所以趕緊回家,將連衣裙深深地塞進了箱底,直到有次學校開PARTY,才當晚禮服一樣的穿了一回,直到現在,幾年了依然掛在衣櫥的最深處。
這是其一,關於服裝的話題。
這些年來,對加國生活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發現原來加國本地人的看似隨便的衣飾,並不那麽隨便,特有場合定義,打各種不同的球有不同的衣著,連跑步騎自行車都有其獨有的裝備,更別說玩冰球的了,那些設備更是價值不菲。我常常感歎這裏商品的細分,不知那些鍛煉的人一年能有幾次派上用場的機會,竟然樣樣裝備精良。還有另一個發現,就是許多當地人的鞋子總是雪白,我不信他們有多麽的勤勞天天清潔,更不信加國就如此潔淨的一塵不染至白色鞋子上。後來才知道那是買鞋子頻率很頻繁的行為帶來的視覺感受。一有不潔色彩,棄之路邊,難怪北美經濟如此繁榮,原來有這樣龐大積極的消費群體喲。
再來看一下我們周圍的華人們,當然我不想以片概全,不過這是很大一個群體的形象表現喲。一件洗得失色的T恤,一條完全不合時令的長褲,也也無可非議,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上麵油點閃光,皺紋條條縷縷,一雙曆經N年的鞋子早已看不出它最初的本色,我相信,來到加國的移民們,在國內也不會如此著裝,再有完全的衣著代碼過時,款式不對,尺碼不合,顏色更是怪異。還有一類,明顯的辦公室的穿著,西裝筆直,皮鞋鋥亮,頭發淩亂,混跡在超市的購物車中,總是感到格外的另類,有種入錯門的不和諧,其實衣著在北美真的沒那麽太重要,即使OFFICE工作,也不必招搖時髦,隻要莊重合身就好,別的工作環境更是衣裝隻求舒服適合場合即可,隻要衣著潔淨,衣色正常,豈管他一套T恤配牛仔?
不過,雖說這裏少了國內的衣裝攀比,但也不能放鬆對形象的修好,因為鬼佬最是會以貌取人的,盡管他們的涵養工夫一流,時不時誇獎別人,別以為那是出於他們的真心,隻不過是種優雅的禮儀罷了,從他們淡淡的眼神中,常常泄露太多的評論。所以一定要記住適當的衣著代碼,盡管不求別人豔羨,但求與他人的和諧。
由此想到,為什麽小孩子學英文大大的快過成人?我聽一孩子講,因為他不想與別的小孩子有何不同,他要與他們融為一體,所以努力模仿其它小朋友。這也給了我們另一種生活啟示,既然來到另外一片土地,不隻語言,所有生活細節都應接近這個環境,俗話講的“入鄉隨俗”就是這個道理吧。
衣服全是皺的,看來沒燙就穿上了。
乍看一樣,質地可又分別。
哪裏都一樣,不修邊幅的人,有本事,人家也不跟你“親近”。
完全同意你的觀點。國人在外貌修飾方麵應該象對待吃一樣多些熱情。人的外在美和內在美一樣重要。
強烈同意樓主的所有觀點!
I tried my best to be same to them, but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is to convince myself first.
俺也覺得即使漂在國外,俺們也得注意著裝形象。
著裝反映人的精神狀態,整潔,時尚,適合其身份及購買力的著裝意識應該是人們自身修養的一部分。
俺也跟著忽有一下
俺感覺不管是什麽場合都要注意打扮
就是即便休閑裝也是有漂亮的休閑裝啊
顏色的諧調款式的時尚帽子眼鏡首飾鞋子等等
都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以為穿著休閑就不是打扮啊
這個可是個錯誤的概念
我一次在蒸桑拿碰見一個古巴的女子
她就告訴俺說她們國家不是很富餘
但是我們穿帶很注意修飾幹淨
因為我們聊起了印度人的味道所以就說起了穿衣服的問題
所以俺們中國人一定要繼續發揚俺們在國內的光輝形象
千萬不要不打扮啊
便裝也會穿出時尚穿出漂亮啊穿出舒服
化妝也還是需要的其實就畫個嘴巴就可以了
香水一定要噴的清淡的就好了
這是俺個人的一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