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已經在食裏講過了,就來講講回國之飲吧。
中國本來是茶的故鄉,理應是茶社茶館茶莊密集才對,可是,很少見到規模的茶社,有一些也快成了棋牌社,到是泊來的咖啡廳越來越多,且規模越來越大,檔次越來越高,還有點綴在各購物中心之間的各類奶茶店也很具特色。
記得回國下了飛機,一路上上下下,轉機航站樓,在候機廳口幹舌燥之時,幾個咖啡屋的燈光閃閃發亮,”上島”"花樣年華”"星巴克”,我是那種隻喝熱水熱飲的挑剔之人,於旁邊的礦泉水熟視無睹,這些咖啡品牌裏,隻有限的認識”星巴克”,所以毫不猶豫直奔那裏,原想可以象北美一樣拿個紙杯咖啡邊喝邊逛,那知價格不菲的咖啡非得被逼享受它裏麵的設施不可,一個陶瓷杯子,燙手的拿不住,不耐心坐在裏麵等著冷了些怎麽喝,隻好忍受它的音樂,它的格局,它裏麵的顧客,盡管有些行為太雷人,好象大家見怪不怪,我獨看著礙眼。還好等喝咖啡的過程中看著服務員一會兒打咖啡豆,一會清潔各類形狀的水杯,再看看價目表:咖啡¥26,卡布其諾¥28,拉聽¥30。。。還有不少果汁類冷飲,自己沒興趣也就沒多加留心注意。
後來在北京的幾天中,穿街走巷的,到處是咖啡店的門麵高高立在路邊,最多見是便是”上島”,更是價格嚇人,怎麽會有那麽多的消費者呢?有些特色的咖啡便是¥60一杯,什麽世道,趕上搶錢了,一杯水裏加些黑色粉末便讓人乖乖地掏錢,不知是人家老板聰明,還是消費者們是傻瓜,俺是難以分得清。幸虧隻是嚐嚐新鮮,被宰也隻這一回。說實在,味道也不地道,根本不如TimHortons French Vanilla
喝起來馨香。而且都用陶瓷杯,人們必須要有專門的時間,耐心地坐在那裏”品”咖啡,而且其嚇人的價格,也隻有小資或白領階層舍得光顧,其中年輕人西人較多,好些人搬著筆記本電腦,三人一桌,兩人一起的,其中不少人講著不同口音的英文,很是有趣。酒吧裏的飲品種類更多,自己怯怯地站在吧台前竟不知道該點什麽,那麽多不同形狀的容器,或高或低,或矮或胖,那麽多的不知是音譯還是為著好聽而不知其意的名稱,真是張口結舌說不出所以然來,看來以後還是多多實地演練呢。
回加拿大之前的一個周末,曾經在約克大學讀書5年的美女小老鄉約我在一個叫”5950″的地方見麵,並一再交代我大家都知道,我一聽傻了,俺咋就不知道呢?問弟弟他們說那是很有名的美式風情的餐廳兼酒吧,我應邀前往,什麽嘛,一張張呈本木色的方桌倚窗而立,正好二人小聚,中間巨大的地方有長桌,有吧台具中一圈,牆上掛著些曖昧不清的圖片,倒是頭頂低低垂下的吊燈很有北美的風格,裝潢說不上光鮮,說不上幽暗,總之就是曖昧。但小小一壺茶器皿精致如藝術品,茶杯小巧如品酒的小盅,我都不知道這麽小的杯如何來喝茶,桌上倒是燭火嫋嫋,盡管是白天也要營造氣氛,看著橘紅色的茶水在透明的茶壺裏隨著下麵燭爐裏火焰的一明一亮而慢慢沸騰著,我隻有欣賞的份,好象在看畢加索的抽象畫,也能悟出個什麽偉大的理論來。又要杯咖啡,很快便來,矮矮胖胖一白色陶瓷杯,一支小勺斜倚旁邊,端起來入口,感覺味道不對,待快要喝完,發現竟有薄薑兩片靜躺杯底,不知道是什麽風味,有些暈。
倒是國內的特色飲料更讓人回味無窮吧,我兒子就念念不忘中國的汽水與酸奶,可惜我比較挑剔,對所有冷飲不感興趣,事實是自己的胃口太嬌氣,但在餐後喝過的各種熱飲就非常喜歡,菊花雪梨茶,蜂蜜柚子茶,熱豆漿,綠豆茶,沙棘汁,紅棗汁(俺要求加熱的),蜜豆酸奶昔,咖啡伴奶茶,那份熱呼呼的感覺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表達出來的。
看來世界上這四大飲品,茶、酒、咖啡與可可,多少年來的調和與演繹,已經茶不再茶,酒不再酒,咖啡變成了格調,可可凝煉成巧克力,訴說著愛情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