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饒毅同學死也咽不下這口氣,號稱要打擂台賽

(2011-08-30 09:26:01) 下一個
這樣也許真的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81022



和院士良性競賽 共同提高中國科學水平
 
很多人來問,如何改善中國院士製度。以我一己之力不可能做到,不過,並非不能努力。 
 
院士製度改革需靠“自律”:重新稱為“學部委員” 
 
中國的院士製度,是因為加上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目前的水平,才帶來一些副作用。 
 
院士製度特權最大的是蘇聯,而不是中國,但是蘇聯的院士製度副作用並不大。 
 
在中國的副作用,設立時很難預見。我自己在加州大學(80年代)或哈佛大學(90年代初),曾致信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建議將當時的“學部委員”改成“院士”,這封信是否起作用任何,我不知道。但是,無論是我,還是真正做出決定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可能還有國務院批準),稱呼改成院士都是因為認為需要更多尊重科學家。那時,即使兩彈一星的元勳們,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都與他們的貢獻不相稱。那時不能預計到現在的問題,包括對中國文化對頭銜重視的程度。 
 
很多人以為院士的所謂副部級待遇,其實不是很重要。在北京、上海,一些院士看到主管自己經費的司局級(甚至處級)都點頭哈腰,從無副部級的感覺。頭銜的意義大於待遇。如果將“院士”重新改成“學部委員”,使學術榮譽回歸隻能在學界內部有價值而不方便用於學界以外,過一段時間,可能副作用就要減少很多。是否願意改成“學部委員”在於科學院領導和主席團是否願意,換個時髦的說法,這叫“自律”。 
 
國際副教授水平做中國院士而榮休是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無論對院士製度如何想法的人,都擔心有一些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其實還不到中國真正“科學家”的水平),當了院士以後,就不真正積極做科研,帶來明顯的問題:1)有些人做科研的目的就是做院士,所以,一旦當選院士,就積極做其他事情;2)這些人給學生樹立不良榜樣,有些學生也決心步其後塵、走入歧途,影響中國科學今後的發展方向;3)這些人不積極做科學,並非沒有資源,而在資源比較多和權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不積極做科學,那麽就給國家的科研投資帶來較大的浪費;4)從普遍情況來說,中國目前科學水平還不是很高,一些(雖然不是全部)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在做到國際上比較好大學的副教授就在當選院士後離開科研一線(“國際副教授水平做中國院士而榮休”),等於對中國科學釜底抽薪,使中國科學的高度被“封頂”或“腰斬”。 
 
和院士競賽 相互激勵 
 
能否解決“國際副教授水平做中國院士而榮休”的問題?除“自律”以外,我們也可以試圖給予激勵。比如,我這幾天有個想法,是個“以身殉職”的競賽建議: 
 
殉職的意思是說,這個競賽的失敗者,已經定義是我本人,而勝者是那些現在和將來在中國做科學比我好的人; 
 
在十年以後(2022年8月17日),看看有多少中國的院士超過饒毅在中國的科學工作; 
 
因為有些院士回國比我早,所以從現在算起不太合理,所以比較的年代可以從20年前1992年開始,到2022年為止,共30年,隻以在中國進行、以中國為第一地址發表的論文; 
 
競賽的對象主要是生命科學做探索性科學研究的院士,年齡大的不算因為他們的時代和背景不同,而是和我年資相同或更年輕還有衝勁的,也就是在1977、1978年以後上大學,1991年以後獲得博士學位,或1994年以後有獨立課題組; 
 
其他人有興趣也可以自願加入; 
 
競賽的標準是在中國做的科學研究,是否針對重要和有意義的問題,其工作對本學科領域的貢獻在世界上、在人類知識推進上,起到了什麽作用。 
 
我們不用擔心誰評價。十年後,中國(和海外華人)能夠評價科學水平的人自然應該更多。如果不行,就由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也行。大家說了,我就不說。當然,大家都不評價,我也可以說。 
 
樂觀的“孩子氣”好於不良的“中國式成熟” 
 
我的目的,不是讓大家不如我。而是真心期盼很多人比我好。我現在就知道有很好的,比我好的,不過不一定都在科學院院士行列。 
 
和我競賽不是很難。因為,我將繼續32歲以後的習慣:晚上和周末習慣性不上班、還看專業以外書籍和寫雜文、實驗室研究生和博士自主做科研(如何上下班不是我的事情和休假不用請假)。所以,中青年院士(和其他自願參加競賽者)肯定容易超過我。 
 
我這麽做,也許不僅使得一些院士因為愛麵子而積極做科研,可能還激勵科學院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特別是微觀生物學小組,積極選拔一些真正好的人做院士,這樣十年以後來看,比饒毅好的人裏麵,全部(或多數)還是院士,而不是院外比饒毅好的人多於院內。 
 
這樣的競賽是否小孩子氣?也許。不過有理想的孩子氣遠遠好於中國不良習俗的所謂“成熟”:在國際上畏畏縮縮不能上台麵,在國內背後搞人水平高。 
 
這個競賽,實際上並不是我開啟的,而是8月17日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公布的結果所確定。從那天以後,就有一些人會默默地做這種比較。本文的作用,隻是公開和明確了大家做的一件事。 
 
本文也使此次事件,不以爭論而結束,而以向前看,大家努力在中國做好科學而結束。 
 
公開提出競賽,也許能起良性的激勵和鞭策作用:提倡在中國做好科學研究,共同努力提高中國目前還不高的科學水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