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11)
2011 (248)
2013 (207)
2014 (113)
2016 (71)
2017 (58)
2018 (149)
2019 (194)
2020 (212)
2021 (295)
2022 (175)
2023 (110)
2024 (302)
2025 (19)
西多妮-加布裏埃爾·科萊特, (Sidonie-Gabrielle Colette,1873年1月28日-1954年8月3日),法國女作家,她的大部分作品是愛情小說,主要有《流浪女伶》、《金粉世界》(Gigi)。是龔古爾獎評選委員會首位女主席。她同時也是一名啞劇演員和記者。
1893年科萊特嫁給了小有名氣的音樂專欄作家和出版商,筆名威利的亨利·加爾-維拉爾,他比她大十四歲。在威利的慫恿下,甚至可以說逼迫下,她開始從事寫作。他幫她選擇了小說的主題,要她寫下童年回憶,將不長的人生經曆用文字呈現出來。寫完後他幫她做一番改動修飾,這才誕生了科萊特半自傳體的小說《克羅蒂娜》(Claudine)四部曲。由於他利欲熏心,他把創作權據為己有,小說以他自己的名義發表。科萊特後來說,如果不是威利,她將永遠不會成為一名作家。他還將她引入前衛的知識界和藝術界,在威利的介紹下,她結識了普魯斯特、法朗士、德彪西、拉威爾等頂尖人物。同時他鼓勵她建立自己的女同性戀聯盟。
這段感情持續了13年,他們在1906年分居。真正傷害到她的,是丈夫多次的不忠,讓她在1910年最終選擇離婚。而威利在柯萊特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她作品的版權賣給出版社,她自己分文未得。不得已她隻得求助於好友莫爾尼伯爵夫人,暫住在她家裏。
麵對生存困境,為了賺錢,柯萊特開始學習表演。她在法國各地的音樂廳裏演舞台劇,有時扮演她自己的小說中的主角Claudine。她有時還會挨餓,但能勉強生存下來。她是優秀的舞劇演員和劇作家,那段時間,她堅持自己的表演方式,“要是內衣妨礙我的動作,讓我無法表達肢體語言,我可以光著身子跳舞”。她與莫爾尼在紅磨坊半裸體演出《肉欲》,上演同性接吻等親昵動作,幾乎當場就引發了騷亂,讓當時整個法國輿論大嘩。柯萊特大膽的舉動讓她飽受非議。她的小說《流浪女伶》生動地記錄下這段日子的孤獨和坎坷的生活。
在這些年裏,她推崇也實踐著愛和性的開放性,與一些女性開始了一係列的戀情,她和莫爾尼伯爵夫人保持了5年的同性戀關係。
1912年她與《晨報》的編輯喬弗內爾結婚。1920年科萊特出版了小說《謝莉》(Chéri),講述了一位年長女人和一個年輕男人之間的愛情。他們的這段婚姻持續了12年,在1924年以離婚告終,部分原因是由於喬弗內爾的不忠,部分歸因於科萊特與她的繼子之間的婚外情。她喜歡和比她年輕的男人上床,有時候年齡差距多達三十歲。當時前夫的兒子年僅十六歲,她親自對他進行情感教育和性教育。“多情、通奸、亂倫”,是柯萊特第二任丈夫對他的指責。這位女小說家從容鎮定地回答說:“年齡的差別我不在乎,蠢人的意見我也不在乎。”
柯萊特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她和第二任丈夫的女兒剛出生不久,就把她送到英國交給一名保姆撫養,因為她認為孩子占用了她太多時間。有時女兒乞求母親來看她,柯萊特卻無動於衷。
1925年,柯萊特遇到莫裏斯·古德凱,兩人又擦出愛情火花,他陪伴柯萊特走到她人生的終點。
20世紀頭三十年的巴黎,聚集著畢加索、海明威、阿波利納爾、阿拉貢、馬蒂斯、毛姆、帕森、馬雅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的藝術家、作家、詩人,還有當時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追求藝術理想的年輕人,他們各有各的性格,千麵百態,他們的共同點是對自由的追求。創作自由、思想自由和生活自由讓他們充滿寫作動力且迸發出無窮的靈感。
這段期間也是她最富有創造力和創新的時期。她的作品經常是半自傳性的,主題圍繞婚姻生活和性展開,很有女人味。她是女性寫作的重要聲音。她一直被認為是法國女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相較於喬治·桑有意的開天辟地,和後來波伏娃的理論體係,柯萊特好像並未想過太多,她甚至並不很在意什麽“女權”,她隻是對愛情和婚姻有著自己的觀察和體悟。柯萊特坦言兩性吸引後隨之而來的是厭倦。她道出20世紀的兩性宣言:既然愛情轉瞬即逝,那麽我們就放手去追求它曇花一現的美麗吧。她一身男裝,留爆炸頭,從容出入巴黎社交圈。第二段婚姻結束後,卻成為丈夫前妻的情人。她就是這樣無拘無束,毫無禁忌,放浪形骸,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生活,自由創作。
在短篇《麵具後的女人》中,丈夫對妻子說去參加假麵舞會,在舞會上從聲音認出也來參加舞會的妻子。他看到妻子與不同的男人調情、擁抱和接吻,最終卻如釋重負:
“伊琳娜的丈夫沒有衝過去推開他們湊在一起的嘴唇,他走進人群,雖然有點沮喪,但卻不再擔心,也不覺得遭到背叛。他確信伊琳娜不認識這個年輕人,也不認識那個武士。他確信她沒有約任何人,她會像丟棄葡萄皮兒一樣鬆開那個年輕人的嘴唇,然後離開,到處晃悠,和遇到的其他人親昵,再忘掉他們,直到疲憊後回到家,品味她源自決絕個性裏的獨立、自由和率真,品味作為陌生人的那種寂寥空虛和毫無羞愧的、怪異的愉悅。”這是個多麽寬容體貼的丈夫。
1944年,她最著名的作品《Gigi》出版了。1958年被好萊塢改編為音樂電影《金粉世界》,獲得195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2009年史蒂芬·弗瑞爾斯(Stephen Frears)將她的另一部小說《謝莉》(Chéri)改編成電影,由米歇爾·菲佛(Michelle Pfeiffer)主演。2018年講述科萊特經曆的電影《科萊特》麵世,由凱拉·奈特莉主演。
柯萊特是法國首位享有國葬之禮的女作家,曾經被譽為法國最偉大的女作家,但她的作品在大學裏已漸漸失寵。她還是一名時尚記者,有自己的美妝專欄,日後更成為美容界成功商人,建立了自己的美容院,出品了自己品牌的化妝水、口紅、眼影和蜜粉。
我己記不清了在那個影片還是電視劇裏看到這一幕:女的寫、男的把稿子送去出版,好長一斷時間過後,女的才知道出版物的著名不是她而是這個每天逼她寫的男人,在她知道真相後,一氣之下把手中的稿子撕得粉碎,還摔了東西。當時茶兒的感觸很深同情那女的。詩人的文章讓我回憶起這一幕但不肯定是不是同一人或同樣的故事。
茶兒是真正的“文”盲,跟讀你文章學習文。謝謝林木!
————
哈哈,好有性格!
我對她的關注似乎不如其他作家,她追求自由,追求生命體驗,和一次次愛的火花,可她的樣子並沒傳遞出美與幸福感,卻有點隨波逐流放浪不羈,幸虧她還有作品確立了生命坐標。
記得當年參觀科萊特故居時,牆上到處掛著的屏幕裏唯一呈現的是她不同時期的眼神,很魅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