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鼎見天下——國家測繪局的一種說法 (圖)

(2006-03-03 08:26:55) 下一個

九鼎見天下——國家測繪局的一種說法 2006年3月3日 星期五 標題檢索 全文檢索 行政許可程序指南 網站地圖 聯係方式 測繪科普 [當前位置] 首 頁→測繪科普→古代測繪 古代測繪 簡易測繪 大地測量 攝影測量與遙感 地理信息係統 九鼎見天下——國家測繪局的一種說法   大禹即位後,一舉平定了三苗,天下太平。為了張揚功績,顯示權威,大禹以君臨天下的氣魄發出號令:天下九牧(九州地方的首領,或是泛指眾多的部落首領)務必前來塗山,會盟宣誓。來自天南地北的諸侯齊集塗山。大禹向諸侯們說:“此次盛會標誌著天下太平,標誌著華夏的團結。從今以後,大家要胸懷天下,心係百姓,發展農牧, 休養生息。如有圖謀不軌者,天下共誅之!”    為紀念這次盛會,大禹決定將各方進獻的青銅鑄成九尊鼎。   為什麽要鑄九鼎呢?這要從大禹劃九州說起。《左傳》記載:“茫茫禹跡,畫(劃)為九州。”就是說最早劃分天下為九州的是大禹,或者說劃分九州是大禹巡行天下的結果。先秦著名地理著作《禹貢》按照大禹的巡行路線詳細記述了九州的地理與貢賦情況。   大禹所劃九州為冀州、 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各州以自然的山河為界。大禹劃分九州直接目的在於合理確定各地的貢賦,即“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史記·夏本紀》)。同時作出了按照各地到夏都城的距離繳納貢品的規定。   規定都城周圍五百裏以內為“甸服”,其中百裏之內繳納帶秸稈的莊稼,一百到兩百 裏之間繳納莊稼的穗,兩百裏到三百裏之間繳納帶皮的穀物,三百裏到四百裏之間繳納粗米,四百裏到五百裏之間繳納精米。   再往外五百裏的區域稱為“候服”。   其中在百裏之內的人要為夏王服役,一百到兩百裏之間的人要為國家當差,三百裏到到五百裏之間的人要聽候夏王的調遣。   九州是大禹實際巡行的範圍,是實際納貢的區域,也是華 夏大地的基本範圍。可見,九鼎與九州有密切的關係。大禹的意思也許是:把九州各自有特點的地理、物產分別鑄造在九尊鼎上,看著九鼎上畫的高山大川、珍禽異獸、特色物產,就如同把夏王朝的天下盡收眼底。   大禹指派昆吾部落鑄鼎。昆吾部落是當時以製陶、青銅冶鑄見長的部落。部落裏有許多能工巧匠。接受任務後,昆吾部落便與熟悉天下地理的專家太章和豎亥等設計圖樣,然後製造模具,把進貢的青銅澆鑄成九尊鼎。後人稱其為九鼎或九鼎圖,科學史學者李約瑟稱其為浮雕地圖。   《山海經補注·序》描述了九鼎圖的內容:“收九牧之金,以鑄鼎。鼎象物,則取遠方之圖,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獸之奇,說其形,別其性,分其類,其神其殊匯,駭視警聽者,或見或聞,或恒有,或時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畫焉。”由此可知九鼎圖內容的豐富,他不但包括華夏大地的名山大川,各地的特有物產比如草木禽獸,以及駭視警聽的“神靈奇怪”等,而且說明他們的形狀,區別他們的性質,劃分他們的類別。   九鼎上不但有圖物,而且有文字。《山海經新校正·序》說:“按其(九鼎)文,有國名,有山川,有神靈奇怪之所際,是鼎所圖也。”可以說,九鼎圖是見諸多個史籍的最早的青銅質地的原始的中國地圖。   九鼎圖應是地理調查的結果。大禹為了指揮治水,對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的大部分高山、河流、湖泊、沼澤、荒原等進行了調查。   大禹巡行天下,足跡遍布華夏大地,本身就是地理調查活動。大禹還派測量專家太章和豎亥測量了國土範圍。   據記載,太章從波濤澎湃的東海邊走到了一望無際的大漠旁。一路行走,一路測量,一路計算。終於得出了從東到西的步量數值: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步(此步數引自《淮南子》,《山海經》所記步數更多,並且說步測東西方向的是豎亥)。與此同時,豎亥從北國的碣石山一直步量到南嶽的衡山,計算出距離: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步。太章和豎亥步量的數據是見諸史籍的最早的國土測量數據。兩個人的步量數據一樣,實際上東西和南北的距離相差較大。這說明所記數據並不一定是實際的測量數據,有可能是持天圓地方宇宙觀的後人所為。太章和豎亥測量國土的過程也是國土勘察的過程,其成果應該更多。   有學者研究認為,《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反映了夏代地理勘測的成果,它是一次大規模地理調查的實地記錄或綜合報告,領導這次地理調查的就是測量工程師豎亥和太章。   我們知道,《山海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流傳下來的地理著作。漢代的劉歆在《上山海經表》中說,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著山海經”。《山海經》由《五藏山經》《海外四經》《大荒四經》《海內五經》組成。《五藏山經》比較詳細地記述了九州內的山勢走向、距離遠近、水係、物產、祭祀等,共述及26條山脈,447座山,水係258處,地望(在某個站立點向四麵了望所見)348處,礦物產地673處,植物產地525處,動物產地473處,人文活動場景95處,其中對豫西、晉南、陝中地區的山水記載最詳,遠離這一地區的山水則比較疏略甚至荒謬。華山和潼關一帶正是大禹所在的夏部落的活動中心。據此推斷《五藏山經》反映了夏代人的地理視野不是沒有道理的。再聯係到九鼎與九州的一一對應關係,可以說九鼎圖是當時華夏大地地理和物產的略圖,是基於實際勘測的天下圖。   大禹將華夏大地破天荒地濃縮在九鼎之上!上麵有名山大川,有奇草異獸……九鼎圖像拿破侖的凱旋門一樣,象征著大禹威臨天下的權勢,象征著其非凡的文治武功。因此九鼎圖成為夏王朝的鎮國之寶。以後數代帝王都把九鼎圖視為王權的象征,認為奪得了九鼎就擁有了天下。   所以,《漢書·郊祀誌》說,夏王朝滅亡後,商王朝保存著九鼎圖;商王朝滅亡後,周王朝珍藏著九鼎圖;後來,秦國從周王朝奪得了九鼎圖;在秦國和鄭國交戰的過程中,“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從此失蹤。《史記》說,秦始皇經過彭城的時候,“齋戒禱祠”,命令千人下泗水打撈九鼎,沒有結果。   公元前599年,楚莊王北伐時,曾向周定王的使者王孫滿打聽周王室的九鼎的輕重大小。王孫滿說:“如今周朝雖然衰敗,但天命未盡,鼎之輕重,還是不可問啊!”以後,人們就把“問鼎”視為覬覦王權之意。可見,九鼎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九鼎相傳兩千年,有多個史料記載,禹鑄九鼎應該是可信的史實。 (摘自中國測繪報2004.1.30) ..返回 主管:國家測繪局 主辦:國家測繪局管理信息中心 E-mail:support@sbsm.gov.cn 地址:北京三裏河路9號 郵編:100830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