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東北的大江兄說下鄉時生吃“地瓜”,咱才知道原來東北說的地瓜就是“紅薯”。其實,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魯地、安徽楚地,一般都叫紅薯。
紅薯本來都是紅皮,所以叫紅薯。先是紅皮黃瓤,後來有了紅皮白瓤。常不常還不時遇到少量的紅皮紅瓤,---這可是我小時喜歡的珍品。蒸熟後特甜。再後來,就有了白皮的紅薯。比較梗,少水分,不大能生吃。蒸熟後忒麵,小的時候很喜歡。現在,在超市買到的都是甜的。因為皮分紅色白色,那時候的農民就開始叫:紅紅薯, 白紅薯。雖然咱也在東北待過,但隻知道紅高粱, 白高粱。現在在回壇才知道了,東北原來把紅薯叫地瓜。
說起紅薯,我還真想起牛得草,主要是那出戲《唐知縣審誥命》,就是後來改稱的《七品芝麻官》,裏麵有句家喻戶曉的經典台詞:“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小時候看牛得草演戲,那就一個過癮。後來他出了名,全國人都知道了七品芝麻官。不過,如今的官沒人再為民做主,也不見誰再回家為哪個賣個紅薯。當年他到京城匯演,順道還當了我的一次桌客,囊有羞澀,隻好給他擺了盤紅薯。那天在座的都笑了。這也算紅薯交情,地緣交情。
說也奇怪,說著牛得草在文革不倒,還真拜托了豫劇的文革保護區:那個偏僻的、57年建的工業市。那裏本來隻是湯陰縣(嶽飛的老家)的一片丘陵地區,躺在湯河的上遊兩岸。後來,擴充覆蓋了浚縣那些個農場。根據我的觀察,除了弓尒少數人外,知道的應該不多。自打建市,牛得草就跟著整個黃河劇團從開封一起搬到了湯河邊。文革時期,常香玉的女兒常小玉也跑到那個劇團潛伏,後來也當了個名角。現在那地方又覆蓋了淇縣,就是《詩經》的產生地“淇水”之浜,也就是商朝最後的首都所在地。--- 最後那個皇帝子受(帝辛)亡國的地方。亡了國,敵人也把他的帝號降為了王,貶稱“紂王”。
那地方還有個楊貴,就是那個當年帶領林縣人民戰天鬥地的縣長。他硬是沒要國家的一分錢、堅持十年,在太行山麓開鑿了人工天河紅旗渠。這個人也是湯陰縣人,解放前打遊擊的地方也是淇縣。他在林縣當縣長的時候,也和紅薯有緣 ---- 每天都有一頓是紅薯:蒸紅薯,紅薯幹飯,薯麵包子,紅薯幹、紅薯餅、紅薯粉絲飯,還有紅薯麵作的窩窩頭。雖說文革後期他被周提拔成了公安部副部長,但老華一失勢,他和紀登奎等人都落寂了。小平不用這類實幹家,但林縣人民卻把他一直捧為永遠的縣長,現在還供著。
紅薯很甜,不適於憶苦。紅薯粉加蘇打發一發,做成發麵包子,真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