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六四之認識和處理, 成了人群分裂的又一焦點
(2015-06-04 23:09:25)
下一個
六四事件到了今天,已經26年了。和很多的曆史事件一樣,每年這一天,都多少會牽動中國的一根神經。原因就是:鐵打的曆史,不論誰在位,不論什麽觀點,誰都繞不過。
這事到了今天, 不處理吧,永遠有根刺;要處理吧,一把手需要拿出舍我其誰的擔當;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引起分歧,與目標適得其反。
習近平顧不上給六四再定位。就從彭麗媛當年慰問廣場部隊這一著,也不會。何況那麽多周邊的事,百姓的事,突發災難的事,他也顧不上。
那對六四事件的思考,也就隻能是沒大事的老百姓們瞎鼓搗了。
1)要肯定當時學生運動的反貪汙反官倒之初衷,是學生們對國家責任的一種表現。我們不能昧著良心去否定學生運動的進步作用。事不關己而選擇健忘,不僅是對曆史的不負責任,而且不利培養國民的公民責任意識。
2)當學生運動到了隻賭進而不妥退的非理性地步,甚至部分有被顏色所利用,實行戒嚴成了必須,至少是可取的一種途徑。但當局非理性地使用坦克武力去壓製反對聲音,則是很過火的,很殘暴的。
3)執政黨和當時的領導人對國家與民族還是很有擔當的,他們將個人名譽置之度外,把自己和執政黨釘死在十字架上,為幾千年的專製、獨裁、暴民文化贖罪。上天堂下地獄,都認了。這就是曆史級的領袖風範。
4) 六四事件給中國劃了一個分水嶺:從此不談大是大非,但給中國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經濟發展。由於不許有“反對意見”,沒有製約機製;近水樓台的既得權力者,通過權力尋租而成為先富者;為此,帶來了幾十年的普遍性腐敗。無官不貪,不貪成了傻官。
5)六四事件之後,整個社會對這麽大的曆史事件習慣性地漸漸趨於沉默。普遍的責任心低落,社會腐敗,作假成風,環境汙染。同時,和平民主統一大中華的夢變得更遙遠,香港是香港,台灣是台灣,大陸是大陸。
6)現在,還沒有一個大智者,敢於推進對這個曆史事件的平複:給大多數參與事件的學生們正名:他們不是反革命;給事件中的遇難者給以必要的撫恤。
7)社會的大環境變了,社會的主要矛盾變了,人們的追求也變了。因此,對六四事件的”低溫處理”,“擱置爭議,隨你評說”,已成為曆史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