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海外:大躍進之後 會 經濟滑坡
(2012-07-20 07:04:13)
下一個
麵對中國複雜的社會現象和經濟發展的狀況,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不愧百家爭鳴的時代。下麵是我對問答海外欄目的回答。
記: 海外很多人,尤其是大陸學人,對國內的事很感興趣,談論很多中國的問題,多出於什麽樣的動機?
答: 我覺得,人在海外呆久了,就想家,就關心家裏的事。有人說是瞎操心,其實也是。老人喜歡嘮叨,總對晚輩瞎操心,很多時候真的沒必要。人都出國了,甚至都出國那麽多年了,嘮叨中國的事,八竿子打不著,是瞎操心。
話說回來,中國強大了,海外華人走路腰板都直。這一點出國越久,感覺越深。新出來的同胞大概不理解我們這一代,當時走異國他鄉,是麵對新的三座大山。那就是老外看不起中國人,含大陸人;港台華人看不起大陸人,你看看像陶傑過去的那些“精英”文章;第三座最可怕,就是大陸人看不起大陸人。隨著大陸的發展和變遷,海外的這三座大山,有點矮了,過去一兩年陶傑的文字,明顯不歧視“中”了,好像越來越中立。
所以說,中國的發展,很大地影響了個體在海外發展的大環境。能出國的,都是過了海的八仙,能力都特強。尤其初出茅廬的牛犢,更不自覺地不把這種大環境的變遷當回事,覺得自己什麽都行,都是自己爭來的,跟自己的祖國沒關係。我們都經過這個階段。最近,我看到一個年輕的畫家,在別人關心中國時事的文字後麵,寫了三個字:瞎操心。我當時就有點震撼,就想,二十年前那些牛人畫家,到了今日,多不會這樣。年輕就是好,可以張狂,可以目空一切。
高調一點說:祖國的興衰關聯著我們的命運。就憑這一點,中國的好壞,跟我們挺有關的。既然有關,關心神州就很自然,很應該。當然,不同的人,關心的點不一樣。不同的經曆,關心的深度也不同。
至於動機,絕大多數都是為自己的祖國好。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逢中必反的有,是少數。多數隻是觀點上不一致,口吻不一致而幾。管孩子分很多方式,有的打孩子,有的罵孩子,有的對孩子細聲細氣。虎媽和貓媽,樣子差不多,可出言不一樣,實際效果也不同。你說,誰教育孩子的那一刹南,還想想明天的效果是什麽才出手,又不是機器人,先算好三步再動作,反正就為了孩子好,主觀意識是這樣。實際上好不好,那是結果。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記: 海外人的慣性是批評國內多過褒揚。至少給人的感覺是這樣。很多時候讓國內受不了。現在大家關心最多的是什麽,你覺得能切中要害嗎?是不是隔著靴子撓癢,多不著邊際?
答: 說批評多,隻是一種相對性。國內習慣了報喜不報憂。看到出了國的怎麽都變了,隻說不好的,就認為他們都不愛國了。老百姓受不了,可以理解,沒見過海外世麵,不是他們的錯。那領導受不了,多為了麵子和權威,他們不是不習慣,是不想讓國內的老百姓習慣。
記得二十多年前出國,臨走前書記語重心長:兒大不怕母醜,我們比別人差,但自己的祖國就是自己的祖國。我們的書記是老海歸,什麽都賁清,開明的很。女兒第二年到了加州理工,女婿到了哈佛,決不是那種老八路。提醒說,國人到了海外大環境,都會變得尖刻,說壞的多過說好的,醜化總統的漫畫是常態,談現實高大全是稀有的。當然不是說沒有,譬如海外的科普,把大科學家的那點事都神化了。現在想想,薑就是老的辣,我們書記什麽都料到了。
我覺得,現在海外關心最多的事,就是國內無官不貪世風日下,貧富差距為富不仁,再就是環境惡劣、造假泛濫,發展不可持續性。其實,人在山中不知廬山。人出了國,反而有了比較,看問題反到更到點子,更全麵觀。有些話,國內不能說,國外可以說,挺好,出口轉內銷。連薄熙來的故事不也都是先出口,再內銷的嗎?在這點上朝野挺一致的。不算隔靴子,是迂回至要害。
記: 都說這裏貪官多,大奶多,有沒同感?
答: 多和少是個比較結果。這裏大陸移民多,相對富人就多。之所以是貪官不是,要看它的背景是不是為官。留下孩子老婆回去繼續賺錢的的特多,是事實。像俞宏敏一類。
因為有錢,讓這裏的房價居高不下。對當地人尤其窮人不公平。過去說是Hang-cover,長江集團的太平洋諧和在市中心假溪區蓋的那幾十幢大廈就是例子,現在這幾年又蓋到多倫多去了。目前說Zhong-couver有點過早,大陸都是家庭移民,大企業進軍的不多,本來國內大企業就不多,尤其在國際化上,沒法與長江一類媲美;工商銀行開得再多,畢竟是國家行為,對當地的民生和社會的影響,幾乎可忽略不計。目前,當地大的社會局麵還是由港台移民撐著。當然也有例外,像學校的留學生小學生,像超市裏的顧客,都是國人撐著。
記: 看不出是否貪官,能不能看出是暴發戶?
答: 這感覺比較明了。現在不一樣了,新來的很洋氣,打扮時髦。年輕一代更分不出,連腔調都港台。不過,過了四五十歲的,還是土,穿著舉止,包括女的化妝,最重要的是表情,一看就是國人,鄉樣難改。
前幾年暴發戶多點,土豹子進城,嗓門大房子大,公眾場所耍有錢,特憨厚。現在不同了,有錢人都低調了。在國內的時候,朋友最常說的就是:“咱後麵那桌的那個是某某集團的老總”。你看,富多壓死你,你還能牛氣嗎?
前幾天有個聚會,來了個過期的文化局長,說這裏的文人字寫得太一般,明年他給辦個書法。這種豪氣,被旁邊的黎兄給挪了一句:舒同的字到了這裏,可能也沒人認。所以,小暴發戶還是有的,大的就沒了,都低調了。
記: 新來的人貧富差距大嗎?能在此地持續發展嗎?
答: 差距很大。有錢的一來就是大豪宅,出手闊綽。但多數還是東看看,西看看,還得盤算囊中有多少色。不過有一點,報名校的排隊從來不吝嗇。不是說,出來就為了孩子嗎。我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這也住了二十多年,他家孩子全上私校。老跟我說:不管孩子的父母講不講英文,反正保姆都講英文。人家送孩子都是父母加保姆,一塊的。
多數大陸的有錢人,紮根意識不強,領導嗎,沒有前呼後擁,當然不習慣。本來就沒國際化意識,所以也沒想在這國際化一下自己,隻好回去繼續發展。其實,這類人在這裏從來就沒發展過,也無從談起什麽可持續。
沒大錢,又找不到工作的,孩子老婆要吃要喝,總不能老撩著,也隻好自個打道回府繼續賺錢。之所以賺多少,分到幾房去花銷,就不得而知了。這就是大奶留守的主要來源。
沒大錢,能找到工作的,一般特賣命,盡管牢騷一堆,但為了孩子妻子房子,賺錢多門道多方位-----什麽法子都使出來。他們屬於可持續發展的一類。
有很少一部分很有錢的人,來了就在當地腳踏實地做大項目,例如在最熱段的百老匯,蓋了兩棟30層樓的也有。他們絕對是可以持續發展的先富者。
還有一部分,在國內火得很,一到海外就蔫了。就像過去的千總,國內當一號,到了海外,隻能當個點一號。這種人很多。不過人家手裏握著一筆錢,瘦死的駱駝比馬壯,人家回憶回憶,去真存偽,陶醉自己,也陶醉別人。挺好。這類人有個特點,待久了就呆了。
他們對過去,隻記該記的。
他們對現在,很脫節,觀點不切要害。因為當初在國內是名人,讓國內的百姓就認為海外的人都像他們那樣,沒觀點,不進取,不切實際。
他們對未來,可以說沒未來,人雲也雲,欻不住發展的調子,更不知發展的方向,當然也屬不可持續的一類。
記: 想回去發展嗎?
答:賺錢的地方誰不想。不過看適合誰。百人計劃,千人計劃適合讀書人,但成功的例子不多,多是沽名釣譽。再說要是全日製奉獻,也挺難的。至少那環境很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去受二茬罪的。92年我到深圳,大熱天的,又潮濕,3個月就把股份賣給朋友自己溜了。99年到上海,一年跑幾趟,覺得人生一世何必如此勞累,就跑得少了。03年到上地一看,虛的多過實的。幾個大學的項目也沒什麽效益,都是忽悠。這一次去走透透,亂象太普遍,人與人訛詐全扭曲了,受不了。我還是喜歡小資,世外桃源好。多少文人墨客,一生的最高追求莫過如此。我們身邊有了,當然該珍惜。人各有誌嘛。
有一點感覺,全國都在大躍進。像南京,高科技區開發區就20多處,地不種了,地都放開了,都搞全球高科技引進了。電子、通訊、電腦、軟件、生物、醫學,一幹2000多家全球的華人去海選,第一批刷掉了1000家 --- 都是動嘴不懂手的那類。現在到了第二階段,還有800多家參與競選。最後會進駐300多家。每家給三年免費房租,給若幹貸款,給若幹科研經費或開發經費。政府開支不小。這種政府行為的搞法,對海外呆久了的是有好處的,少麻煩那!但這種大躍進的方式,成功知多少?有10%能堅持運作有所收益就不錯了。
50年代大躍進,躍進之後,60年代初就大災害。過去幾年大躍進,很多方麵無序、冒進隻看GDP,現在經濟開始下滑。短期內不可逆轉。南京那種大躍進,隱隱之後也是挺讓人擔憂的。
記: 祝福幾句
答: 誰不想自己的家鄉好。“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大家共同富裕”。一部分已經富起來了,差距很大。隻可惜,先富們隻記得第一句,他們忘了或不願記著後一句。先富一部分,隻是發展的前期過程;能達到多數富裕,那才是發展的目的。現在一說共同富裕,就說是走回頭路,是回文革。真是為富不仁,嚇唬百姓。溫家寶那句話是非常不得體的。一個國家領袖,不知道讓多數人共同富裕是最高目標?即時在西方,國家領袖也要口頭講共同富裕讓大多數過得去,怎麽敢公開叫板為既得利益者說話,說誰做“共同富裕”就是文革複辟?--- 敗筆那!政治顯然不正確。這會成為他以後永遠的痛。
既得利益者如果不能自覺地回愧社會,老百姓就有怨氣,因為他們占據了大家的資源和子孫的資源。還有些精英,動不動就罵別人左派,一味堅持先富們的利益不能觸及,不敢講共同富裕是應當追求的目標。社會的進步標誌是不同派別的存在,不同聲音的共存。像榮堅那樣殺氣騰騰的我給你再寫一篇檄文,真的很可怕。如果這類精英上去了,老百姓就會更遭殃,那社會的動蕩真的就不遠了。當然,這類人的素質注定了永遠在野。其實,為富們應該明白,和諧的本質是共同富裕;大家富裕了,社會就能延續;為富者自己的財富就可以進一步持續發展。
不求天下大同,但願多點公平多點正義,少點作假,少點浪費子孫的資源,少點為富不仁。讓中國為世界,包括對我們這些海外華人,多做貢獻之前,先為自己轄下的百姓多造點福。
就連蘋果這麽火的公司,沒有中國市場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