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玄德》前言 (by 李航)

(2009-02-19 02:24:32) 下一個

    中國人都熟悉四大名著,沒有看過原著的也會通過電視劇、電腦遊戲了解其中的人物和情節。所以看到玄德,第一反應可能會是《三國演義》中的劉皇叔、劉玄德。不過這裏討論的玄德不是三國裏的人物,也與三國故事無關,而是最早出處《老子》中的玄德: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出自《老子》第十章和第五十一章 

    2005年夏,偶然的機會使我將《老子》和《時間簡史》來對比學習。許多長年未解的疑惑一下子都有了答案。記得當時,許多從沒想過的想法突然湧出,隻想趕快記下來。寫的過程是愉快而且順利。直到這一年的年底,自己感覺基本完成了,就開始在博客發表。從《道紀》的前九章發表到現在已一年有餘,期間迎來了許多朋友的光顧。他們不僅閱讀,還發表感想、提出問題。到現在,關於《道紀》的評論文字已超過十萬字。2007年1月,這本產生於那個似乎偶然的機會中的書由同心出版社出版。書的出版給我帶來了快樂和喜悅。但在當初,這本書寫作的時候,還真沒有想過會有這一天。一年以來,生活充實、豐富而且一直有快樂伴隨其中,對我來說實在是個難得而且難忘的經曆。 

    當出版的事務告一段落,我以為可以關注一些《道紀》之外的事,也曾在博客裏寫過幾篇雜文。可不曾想,思考是自動進行的,《道紀》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模型,每每遇到身邊發生的事,總是不自主地用這種新的方法加以分析。況且,《老子》和《論語》中所提供的豐富的思想又是這種思考的源泉。“道生之,德畜之”,德是道的蓄積。隨著道的蓄積,德會發展為上德、孔德乃至玄德。玄德是道蓄積到極致的結果,是認識道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就想以“玄德”為題將《道紀》之後的想法、感悟一一歸納。而在歸納的過程中,又對《老子》和《論語》中的許多段落有新的認識。令我欣喜的是,這些認識和《道紀》所闡述的觀點並不矛盾,並且進一步證實了以前的想法。因此,就有衝動將這些理解寫出來,雖然寫作才剛剛開始,但我已經感覺到,這是一個將孔、老思想進一步融合的過程。每當對《論語》中某個段落有新的認識,我就去《老子》裏去尋找,總能找到相應段落,反之亦然,孔、老思想的一致性總能使我感到欣喜。 

    玄德在《老子》中出現過三次,分別在第十章、第五十一章和第六十五章,它所表達的意思就是道蓄積到極致的結果。可為什麽道蓄積到極致會叫玄德呢?“玄”在《老子》第一章就有解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是“有”和“無”的總稱,蓄積到極大就變成了極小,就變成了無。這個看似難以理解的形態卻真實的存在於我們的宇宙。霍金在《時間簡史》第六章關於黑洞形成的描述中有如下一段: 

    我們的太陽大概足夠再燃燒50多億年,但是質量更大的恒星可以在1億年這麽短的時間內用盡其燃料,這個時間尺度比宇宙的年齡短得太多了。當恒星耗盡又會怎麽樣呢? --- 大質量的恒星最終會崩塌、收縮,而收縮的結果是成為黑洞。 

    坍縮的恒星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被陷入到一個區域之中,其表麵最終縮小到零。並且由於這區域的表麵縮小到零,它的體積也應如此。恒星中的所有物質將被壓縮到一個零體積的區域裏,所以物質的密度和空間——時間的曲率變成無限大。換言之,人們得到了一個奇點,它被包含在叫做黑洞的空間——時間的一個區域中。(《時間簡史》第三章)。 

    也就是說,恒星最後會崩塌為一個零體積的區域,也就是“無”。而上麵的引用中講,越大的恒星,它燃料耗盡的速度就越快,也越快的進入崩塌過程。如果恒星的質量大到極致,它一誕生,馬上就會燃料耗盡,馬上進入崩塌過程,馬上變成“無”。而變成“無”後又會再一次地創生,成為“有”。成為“有”後又馬上變成“無”,這樣的過程反複進行,由於過程進行得太快,無法分辨“有”和“無”,隻能和起來說,這就叫“玄”。在“有”和“無”反複變換的過程中,係統一直處於邊界狀態,一直處於“有”和“無”相互轉換的狀態。而道的蓄積過程也是這樣,當道蓄積到極致,極大的蓄積結果導致了迅速的收縮而變成“無”,“無”和“有”不停地轉換,“周行而不殆”,永不停歇的往複運動是道的充分顯現。因此,這樣的狀態被稱為“玄德”,它的特點就是老子所描述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玄德是認識道的終極目標,在認識道的過程中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以這個終極目標為方向的。在進一步融匯孔、老思想的過程中,這個目標也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眼前。當然,完全看清“玄德”的風貌還需要很長時間,但在走向這個目標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似乎也值得珍藏。思考的行動無法停止,那就順著它走下去,而本文就是以這個終極目標為題,對這些思考活動的紀錄。  

    注:原本有一個全文的構思,但寫作往往與時機有關,想寫在前麵的並不一定能夠先完成。首先發表的“人生曲線”是“玄德”中間的一部份,希望能和各位朋友交流。  

------------
附錄: 《玄德》的目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生曲線

第一章. 描繪人生的曲線

第二章. 什麽才是學習

第三章. 生而知之者—絕學無憂

第四章. 學而知之者—不亦樂乎

第五章. 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第六章. 困而學之—猶恐失之

第七章. 困而不學者—不足畏

第八章. 三種穩態

第九章.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第十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二部分  人之本性 

第一章. 吾未見和人的本性

第二章. 會變化的欲望

第三章. 欲望的特點

第四章. “我”與“身”

第五章. 知足不辱

第六章. 降低欲望是必需的

第七章. 無名之樸

第八章. 人性包含“無為”

第九章. 人性傾向“無為”

第十章. 自成邏輯

第十一章. 人與社會

第十二章. 人性與道

第三部分  知禮是德

第一章. “禮”和“知禮”

第二章. 空間的三種邊界

第三章. 有無的邊界----體現為孝

第四章. 恒定的邊界----由忠所規定

第五章. 恒定的邊界的一些用法

第六章. 禮常數

第七章. 動態的邊界----信是基礎

第八章. 動態的邊界的一些用法

第九章. “禮旋鈕”的調節

第四部分:道德特性

第一章. 道德不是行為規範

第二章. 道是如何相通的

第三章. 為什麽說“強字之曰道”

第四章. 道的蓄積規律

第五章. 德的特點

第六章. 女子與德

第七章. 德增原則和以德報怨 


第五部分:係統調節

第一章. 人文係統圖

第二章. 學習單元

第三章. “仁旋鈕”的調節

第四章. “邏輯旋鈕”的調節

增補.   “欲愛”和“仁愛”

第五章. 人文係統圖索引

第六章. 無憂的“道狀態”

第七章. 從容的“德狀態”

第八章. 不太穩定的“仁狀態”

第九章. 複雜難調的“義狀態”

第十章. 缺乏活力的“禮狀態”

第十一章. 換個角度看“人文係統圖”
 
結束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