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現代簡體字是30年代的產物,簡化是曆史的大趨勢

(2008-07-07 03:12:05) 下一個

現代人們所用的大多數簡體字,都是曆史上逐步演變過來的。作為政府的規範,現在的簡體字是蔣氏王朝30年代的產物。
 
曆史在發展,文字在發展,簡體字當然也在發展。“變”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講未來的人,不是現在的人。

研究一下曆史,馬上發現,簡體字的由來,和大陸現行的拚音一樣,本來都是30年代就試行過的。知道了這段曆史,你如何感想?還要一味簡繁統一嗎?簡體本來就是繁體的曆史發展,本來就是統一的。如果說某些簡體字有缺陷,未來還是可以再“變”。

大陸56年的第一版簡體字98%都是30年代的文字學者們定下來的(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共產黨隻是改了不到20個字,拿來發表立了法而已。你去問問錢玄同,錢穆,於佑任,和趙元任,然後再把你那些“共匪”“蔣匪”意識形態的拉進來放進去。如果你真的覺得他們“簡”得不好,你就再“簡”。勢在必行的不是簡繁統一,而是進一步按規律作係統性的簡化。

中國文字史是個發展的曆史。“意識形態”不是繁體字,也不是簡體字。文革時代的共產黨割斷了文化道德曆史---讓大陸人民忘記了好多文化傳統(例如風水,三綱五常,尊老愛幼);台灣時代的國民黨老蔣割斷了中國近代史---讓台灣人民少了很多的20年代到50年代的真實中國史(例如,誰讓外蒙獨立出去了,誰簡化的文字,誰設的拚音,誰第一次放棄了二戰後的日本賠償)。)。----大陸共產黨的洗腦不成功,人們還知道蔣氏王朝,雖說官方文章用“蔣匪幫、反動派”, 老百姓口頭還是“蔣介石,國民黨,台灣”,還是“台灣同胞”;台灣國民黨的洗腦太成功,人們不知道改朝換代是什麽,不僅官方文章用“共匪、朱毛”, 老百姓口頭也以極為貶義的“毛匪,中共”。---蔣介石的“去中共化”,導致了台灣民眾的“逢中必反”,----認為“簡體”是中共的產物,所以人人"必除之而後快”。(結果導致今天的“台灣去中國化”這種進一步衍生的嚴重後果;想想看:台灣老百姓討厭的是國民黨的統治,怎麽恨到國民黨的對手共產黨身上來了?這都是蔣介石分裂中國的功勞。此為後話。)

未來的世界,一定用是是比現在還簡單的文字,那跟意識形態毫無關係,都是曆史大發展所需。放開的你的心胸。接受曆史,接受現實,接受未來。

-------------
附錄:近代簡化字曆史

近代的漢字簡化行為,始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控製的地區內,實行了簡體字政策,以一批簡化了的漢字,取代原來的漢字。這批簡化了的漢字,部份是傳統沿襲下來,部份則由太平天國新造出來。

1909年(清宣統元年),鼓吹俗體字的《教育雜誌》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采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裏,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兩年後,錢玄同等人又提出8種漢字簡化策略。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1936年2月被通令“暫緩推行”。
1956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審訂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其後又公佈了《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但因為字形過於簡單且混亂,試用了約8年便宣佈廢除。1986年10月10日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共收2235個簡化字。

新加坡過去曾經嘗試推出自己的漢字簡化表。1976年5月,頒佈《簡體字總表》修訂本,採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的簡化字。馬來西亞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授簡化字,實際教學中簡繁並用。


古代簡化字曆史

漢字簡化字曆史 已有千年以上。請參見:維基百科--漢字簡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9)
評論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中華之聲---的帖子:

幾個合理成功的漢字簡化例子

1. “興”和“與”
是兩個十分想像的字。極容易混淆。簡化後的“興”非常簡潔、直觀、工整和優美。給人一輕鬆愉快、興興向上的感覺。“與”取自原體字的部分。也非常好。

2. “書”, “晝”和“畫”
這三個字也十分想像。容易混淆。簡化後成為“書”、“晝”和“畫”。容易區分。本人不完全讚同簡化後的字,但讚同這樣的簡化思想。

3. 憂(憂)
簡化後的字比原字更合理。

本人讚同漢字的科學優化和發展,但支持更正不合理的簡化。


547788的帖子:
怎麽解釋“還”,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很重要
大家可記得幾年前在大陸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甲欠乙一萬元,還錢時寫了收條,“還欠款一萬元。。。”過了一段時間乙拿了這個條子到法院與甲打官司,稱甲欠其一萬元未還,有字句為證。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這個“還”字,有問題,會造成混淆。不知道繁體字裏這兩個字有沒有區別。

漢字簡化大多有根有源 -無忌哥哥- ♂ (0 bytes) (0 reads) 7/11/08


楊子的帖子:

什麽叫成功?有人用就叫成功。這幾個例子叫成功。 別的被廣泛使用的也叫成功。再美,沒人用,就是不成功。

草體的書,就是簡體的書。這是它的“字源”。
草體的興,就是簡體的興。這是它的“字源”。(其實,高興和興旺,不同,你怎麽就沒反駁,可見隻是愛好,語言不可能一律“單一解釋”有“奇義”和“別義”。)

本來這“天”就夠簡了。但草書一律是一橫下麵一個反絞絲,夠美。結果第二版的“天”也把它做成草書狀。行書有很多人用,但文章和記錄沒太多人用,因為這正體”天“足夠簡單。結果。第二版就廢了。隻是個例子。

就是要說明“有人用就是成功”,沒人用,遲早被淘汰。所謂“偏字”,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沒太多人用而“荒廢”了。

語言的成功性和科學性是動態的、流動的---這是她和自然科學不同的一方麵。你看過一成不變的語言嗎?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Luc的帖子:

說的不錯,我也讚成。我並不反對用簡體字,隻是覺得有些簡得不合理,需要逐步改善。
就以目前的大中華商業環境,許多廣告或文件都備有簡體版和繁體版,通常都交由電腦軟件來轉換。如由繁體原版轉換成簡體,不成問題;但由簡體原版轉換成繁體,那就繁上加繁,讓人看了煩之又煩,例如:隻有、山穀、公裡、人雲亦雲、恢覆,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簡體字中,凡是好的,都可以繼續推廣。但不好的,就應該逐步修改。我們不應該認為或強調現今推行的就是十全十美的!

凡是我所認識的,先懂繁體字然後使用簡體字的人,都認為簡體字的難於接受的缺點是:把一些不相幹的字簡化為同一個字,我前麵所舉的隻是一小部分而已。這有點像是把別、錯字合理化,它導致了前麵所說的由簡轉繁的問題。現在網上有許多不同版本的轉換程序,多數都自認99%以上精準,其實都是充滿了“隻有、山穀、公裡、人雲亦雲、恢覆、幹貨”之類的轉換效果,這說明了寫程序的人(一群菁英)對繁體字隻是一知半解,他們須要對繁體字有非常深入的認識才有可能把程序寫好。所以這些不合理的簡體字應該加以修改,改良。隻要不不好的部份不再存在,電腦轉換的棘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547788的帖子:

你說得這幾個因轉換產生的問題,我看有一大半是軟件編的不好。不是因為簡體字的缺陷而產生的問題。

楊子的帖子:

這幾個轉換產生的問題,說明台灣的翻譯軟件用的詞庫沒大陸的好。

1。從繁到簡,100%用的大陸人的“詞庫”,每個“繁體詞'對應了一個”簡體詞”。所以沒有你說的那種模棱兩可的東西。
----中國可是用了幾代人的心血才完成的這個“詞庫”。---集26家名牌大學中文教授的“割斷分詞”才有這樣完備的詞庫(現在微軟免費使用,沒有版稅,想起來就恨,這是別話)。

2。從簡到繁,那詞庫可就多了。那時候國家出錢“攻堅/大會戰”搞詞庫,隻搞了“繁到簡”。你現在用的用的全是“個體戶”的,誰還會十年如一日去建個完備的“簡到繁”的字庫,那是完全靠手工的活。現在人恨不得明天當富豪,誰會來雕刻?何況不是一個人一個行業的事。誰會來做?誰能找到那麽多的中文係老教授把一個一個簡體文章“割斷分詞”把它對應到“繁體詞”?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再有三個雷軍小師弟都沒辦法。“中國集團作戰”的時代基礎沒了。微軟又是“隻管拿來用的主”。
台灣更沒有指望。香港就不用說了,隻管吃香的喝辣的,哪管誰種的,誰收割的。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漢文字發展史略: (轉)

漢文字的字形從甲骨文開始就一直在不斷地演化。

漢字的發展演變,就其形體來說,一般認為有兩種基本的趨勢,有繁化也有簡化。漢字的演化趨勢,是由文字的工具性所決定的。其一是要求加強漢字的表音表意功能,在字形上有所繁化,又或是為著義項的分工而進行分化,而使字形繁化;另一種則是要求形體便於書寫,將原先較為複雜的字加以簡化。這兩方麵的要求有時會發生矛盾。漢字一般會通過自身的調節,或是犧牲一些表音表意功能以實現簡化,或者是為維護表音表意功能允許字形上有所繁化,最終達到便於使用的目的。

一般情況下,甲骨文、金文裏的繁化與簡化字形,現代學者都能以六書為主的漢字造字係統來解釋。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割據,除秦國的大篆規範性較強之外,其餘六國的文字彼此之間均存在一定的分歧,俗體廣為流行,俗體中有簡化的,也有繁化的。但當時之俗體,據現代的文字學家考證,絕大多數都切合六書。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體逐漸變為以線條符號為主,字形逐漸固定。

隸書來自於秦國人為書寫簡便破壞和改造正體產生的俗體。同小篆相比,是書寫簡便的應急字體。隸書在漢代成熟,又叫“佐書”,奠定了方塊漢字的基礎。

隸書之後,產生了楷書(又叫真書或者正書)、草書、行書等各種字體。以筆畫書寫來說,這些書體較為方便、易寫。有人認為這代表了漢字進入了簡化為主的時期,漢字的筆畫比過去簡單;但亦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楷書與甲骨文、金文等相比較,雖然有些字是簡化了,亦有不少字是繁化了的。除了筆畫較簡單外,這時期的漢字,還存在著目的在於增進漢字的表音表意功能的繁化現象,增加形符或聲符,或者將原先相同的字分成兩個,各自表達的意義更加明確。

由於隸變之後仍有不少字結構複雜,筆畫繁多,南北朝以來,在常用的楷體漢字中,有一部分出現了較簡便的俗字,筆畫比正字少的俗字,一般被叫做簡體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現存的元刻本中,就已經出現了“劉”的簡化字“劉”字的寫法。這些俗字則未必能以六書等既有漢字造字係統去解釋。

現代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這些俗體的出現,與歷史裏當時的時局有關。在戰亂時期的南北朝、宋、元等朝代,不論手寫還是彫板印刷,能找到的俗字都較多。但在唐、明、清等政局安定的朝代,這些俗字就乏人使用,更被當時的學者引為負麵教材。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一、漢字簡化簡史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幹祿字書》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禮”、“舊”、“與”、“莊”、“夢”、“雖”、“醫”、“陽”、“鳳”、“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采用俗體字》,這是曆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采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它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曆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隻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麵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複、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采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中共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製《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而在其它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也在簡化漢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為“異體簡化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馬來西亞: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本來規定華文學校一律不準用簡體字教學,在聯合國以簡體字為漢字標準後,宣布取消原來的限製,於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學簡體字,發行簡繁對照表手冊,並在小學課本上附加簡繁對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漢字已有近兩千年的曆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1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南朝鮮:1983年《朝鮮日報》公布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二、漢字簡化的原則和方法:

漢字簡化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采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隻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種“簡體字是共產黨發明的”、“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來的”的笑談,不過是國民黨的宣傳。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共有七種:

1、采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眾”、“禮”、“無”、“塵”、“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

2、草書楷化。如“專”、“東”、“湯”、“樂”、“當”、“買”、“農”、“孫”、“為”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如“雞”、“觀”、“戲”、“鄧”、“難”、“歡”、“區”、“歲”、“羅”、“劉”、“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聲”、“習”、“縣”、“醫”、“務”、“廣”、“條”、“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遷”、“郵”、“階”、“運”、“遠”、“擾”、“猶”、“驚”、“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慮”、“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並為簡單的那個字。比如“裏程”的“裏”和“裏麵”的“裏”合並,“麵孔”的“麵”和“麵條”的“麵”合並,“皇後”的“後”和“以後”的“後”合並,“憂鬱”的“鬱”和“鬱鬱蔥蔥”的“鬱”合並。這些合並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裏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有幾個常用字特別值得一提:“龜”字,繁體近二十筆,簡直是一筆一畫在畫一隻龜,難寫(我至今不知其正確筆順、筆畫),難記(經常閱讀繁體字書籍的尚且我認得寫不得,何況小學生),簡化後保留其輪廓,僅剩七筆。“憂鬱”的“鬱”,繁體多達二十九筆!寫法極其複雜,也很難記(據說有一次漢學會議上有人靠寫出這個字贏得一片掌聲),簡化後以“蔥鬱”的“鬱”代替,僅八筆。“籲”繁體字多達三十一筆,也極難記住寫法,簡化後改為“口”形“於”聲的形聲字,好記得很,且不過六筆。“釁”的繁體字二十六筆,寫法也相當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記得其寫法,簡化後僅十一筆。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547788的帖子:

簡體字的頒布到現在也大約有50年了,這50年的實踐證明簡體字為大部分人所接受,盡管有人提出一些改正的意見,但是應該說它是成功的。在日常書寫使用上是非常成功的,大大地提高了書寫速度,試想在沒有計算機的時代,他為中國人節省了多少時間呀。在普及教育方麵它也是成功的,很多人通過學習使用簡體字而得以很快的脫離文盲的隊列。
當然,它需要改進,任何事情都需要不斷的改進。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YohYoh的帖子: 其實簡體和繁體有什麽好爭的?順其自然

中華文明成為現存的人類曆史最久遠的文明,靠的是什麽?是兼容並包,不斷的自我演化自我更新。
古代官話和粵語很相似,要不要恢複?文言文在中國曆史上占了主要地位,要不要讓其重新流行?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流行音樂’和‘暢銷詩歌‘,要不要讓他們重新上今天的排行榜?……
中華文化和中國人對這些問題從來沒有含糊過,不管是內在的還是外來的,兼容並包,隻要能符合時代發展就可以利用。
更何況我們談的不是完全的摒棄,大多數情況下是在舊基礎上的改良。簡體字再簡,你也能找到古文字的蹤影,再簡你也能一眼就看出是中國字……拋棄傳統的文明是無法survive的,同樣,封閉守舊的文明也是無法survive的。
簡體還是繁體,交給百姓解決吧,他們比任何‘文字專家‘都聰明!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 世界在發展,萬物在變化。由繁而簡是曆史的必然。曆史不會倒退。 -fguy- ♂ (0 bytes) (4 reads) 7/8/08
• 世界的發展 萬物的變化 也有許多由簡而繁的趨勢 -Karajan1- ♂ (0 bytes) (7 reads) 7/8/08
• 請給幾個例子,特別是關於文字方麵的 -kankantw- ♂ (0 bytes) (5 reads) 7/8/08
• 古人刻泥版、竹簡,今人寫枕頭書。。。開個玩笑,不過,語言的進化倒是從簡單到複雜。我們的祖先不也曾經隻會“哇哇”亂叫嗎?現在倒有了幾千中複雜的語言。 -不明則問- ♂ (122 bytes) (42 reads) 7/8/08
• HaHa, 活生生的例子,受教了。 -kankantw- ♂ (0 bytes) (2 reads) 7/8/08
• 最初的人類隻能用簡單的符號表示。現代中文有上萬字來表達豐富思想。 -中華之聲- ♂ (108 bytes) (7 reads) 7/8/08
• 初期是簡到繁,成熟之後是繁到簡 -kankantw- ♂ (0 bytes) (1 reads) 7/8/08
• 這個例子很不恰當.最初的人類隻用簡單的符號,那是因為要表達的內容少 -auroraA- ♂ (0 bytes) (1 reads) 7/8/08
• 將語言的演化和進步說成是“滅掉...文化”,是愚蠢的短見。 -不明則問- 2008-07-08 08:31:59
• 很高興與君交流探討。謝謝。另外:“豬”偏旁叫“反犬旁”歸獸類,不 -中華之聲- ♂ (76 bytes) (30 reads) 7/8/08
• 隻覺得繁體字黑漆漆的一片,不甚美觀--確實如此 -minor-
• 大陸沒有禁止使用繁體字,但沒人願意用。咋辦? -牛四- ♂ (0 bytes) (8 reads) 7/8/08
• 大陸沒有禁止使用繁體字?? -CCPchief- (0 bytes) (9 reads) 7/8/08
• 提倡簡體,不禁用繁體字。豎排繁體書多的是。 -kankantw- ♂ (0 bytes) (2 reads) 7/8/08
• 誰禁止了?練書法的不都在寫繁體字嘛 -獨孤太閑- ♂ (0 bytes) (1 reads) 7/8/08
• 禁止?胡錦濤自己都在用繁體 -maniac62- (0 bytes) (1 reads) 7/8/08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中華之聲的帖子:
許多簡化方法是粗暴地用“X”,“又”等。如:
漢人(漢人)--民族矮了半截
趙(趙)--不知姓趙的人高不高興被打上個叉。
鄧(鄧)--矮了半截(不知姓鄧的人高不高興)
難(難)--簡單了,不難了。
對(對)
雞(雞)
聖(聖)--聖賢不聽不說話變成一堆土。
戲(戲)
僅(僅)
區(區)--有必要簡化嗎?
艱(艱)
還有
“雲”和“雲”均為繁體,“雲”為Cloud﹐“雲”為Say/Tell。均簡化合並為“雲”。增加混亂。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不明則問的帖子:

中華之聲-提出簡體字的十大問題。我們來逐一看看他提出的問題: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  許多漢字原來是形聲字,簡化後失去了表音功能,而這正是漢字有別於其他文字的特點。


從傳統的角度看,好象是有這個問題。但從簡體字在這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來看,簡化的好處遠遠大於某些字的表音功能。也就是說,學習者(包括大量的教育程度很低的農民等)因為簡化而記住的字比因為表音功能而記住的字要多而且容易使用(尤其是書寫)。


》二、無理簡化
  
》  許多漢字的部首被毫無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優美的漢字變得不倫不類。


這類簡化多來自於古時行書的簡化。而且是否無理、是否優美、是否不倫不類是個很主觀的認定。在從小學習簡體字的人看來,他們一樣優美,並非不倫不類。即使他們後來又大量使用繁體字(如在下),也沒有覺得繁體字更優美(隻覺得繁體字黑漆漆的一片,不甚美觀)。


》三、割裂漢字體係
  
》  許多漢字是自成體係的,常用字簡化後割裂了與非常用字的聯係,致使從小學簡化字的人一輩子也記不住一些使用頻率較低的字。如:
會寫“撲(撲)” 不會寫 “璞”和“蹼”,
會寫“還(還)”和“環(環)”不會寫“寰”和“鬟”。


這確實是個疏漏。應該把同類的字做類似的簡化。對於不好簡化成同樣邊旁的,可以簡化為另外的形式。

其次,“與非常用字的聯係”其實並沒有那麽一成不變的。在文字的演化過程中,有些舊的聯係失去了,又會有些新的聯係建立起來(尤其是隨著發音的變化)。

另外,“非常用字”就是使用頻率低的字。為了那些非常用字的偶然使用而死抱著繁體字,讓社會大眾每天多花時間和工夫在寫那些繁體字上,是低效而不值得的,尤其是在現代講求效率的社會。


》四、形體筆畫不美觀
  
》  許多漢字原來是非常方正美觀的,簡化以後失去美觀

這個本來就是非常主觀的認定。許多從小學習簡化字長大的人還覺得很多繁體字不美觀呢。所以這個論點隻對於那些思想僵化的遺老們成立。


》五、合並偏旁,字不達意
  
》  像“貓(貓”)和“豬(豬)”簡化以後都成了狗類了。

這個新的邊旁是“獸類”的意思。下次發言前請多了解簡體字再說,以免再鬧這類笑話。

另外,在社會大眾來說,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細分什麽動物是“貓類”、什麽動物是“狗類”的嗎?那對於現代科學搞出來的混血動物,如“獅狗”,你又要用什麽邊旁來描述它們呢?


》六、同音字合並,字義混亂
  
》  漢字本來是有精確分工的,人為地讓一個字去承擔本不該它應該具有的含義。


Again,你舉的的幾個例子在從小學習簡體字的人來說都不是問題。

另外,我相信會有某些情形是會造成字義混亂這個問題的。但應該去改進簡體字而不是退回到繁體字去。


》七、漢字進行切割,音形皆損


音損了什麽?形有損了什麽?這些大多是主觀認定。Again^2,你舉的幾個例子在從小學習簡體字的人來說都不是問題。


》八、簡化後出現表音錯誤

》如:鄰(鄰)賓(賓)
  
》韻母本是in,但簡化字是用韻母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讓人讀錯。


簡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讓學習者能容易記住這些常用字。記住了,也就不需要(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再從這些邊旁來發音了。

而且,這類問題在繁體字裏也有,比如“編”,你說它實際上發什麽音?而根據它的邊旁,它又該發什麽音?


》九、有些字筆畫本不多,完全沒必要簡化
  
》  如:減(減)涼(涼)於(於)時(時)國(國)


我對於“減(減)涼(涼)”的簡化不是很了解。但仍然認為“於(於)時(時)國(國)”的簡化大表認同。

尤其是“國(國)”,簡體字有更好的傳統意思---其中的“玉”代表的是“皇帝玉璽”。這不是我們幾千年的傳統嗎?

另外,照你的表音做法,“國”字是不是應該發成類似“或”的音?


》十、使漢字的可識別性大大降低
  
》  漢字簡化以後,使原來差別很大的字變得非常相像,導致經常被人搞錯。
  
》  如:鳳(鳳)和風(風)厲(厲)和歷(曆)


實際上,這是對簡體字不夠熟練的人的問題。Again^3,你舉的幾個例子在從小學習簡體字的人來說都不是大問題。

當然,如果能夠把它們的形狀再分開點,效果會更好。

另外,在繁體字當中,這個問題也不小,尤其是比劃多的,呈黑壓壓的一片,更不好分清字形。比如,“瞏”跟“寰”、“龎”跟“龐”(請問這兩個字如何發音?),等等。


如今的簡體字方案定案時間好象很短,但其源頭和來曆卻很久--往往有至少幾百年的曆史--很多是從古行書來的。而且,民國政府就曾經提出幾個簡化的方案。隻是民國政府來不及完成這個任務就被趕到台灣去了。如今的簡體字方案很多就是根據那些方案來的。

另外,簡化字是否你所說的“過渡形態”,不在你、我或者某些專家的認定,而在於社會的使用情況。如果能用上幾百年,你還會說那是“過渡形態”嗎?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中華之聲的帖子:

“穀”與“穀”本來都是繁體字,前者指“山穀”,後者指“穀物”,二者合並後簡掉“穀”,“穀”可以代替“穀”,但“穀”絕對不能代替“穀”,現在人把“山穀”也寫成了“山穀”,笑死人。

“係”與“係”也是如此,當我看到“文學大係”的標題,真的是哭笑不得!

簡體的“鍾”代替了“鍾”與“鐘”,但二者含義不同,“鍾”是“鍾情”,“鐘”是“鐘錶”(鍾表),非要把錢鍾書老的名字寫繁體字,卻又不知道“鍾”與“鐘”的區分,能不鬧笑話嗎?

繁體“範”“範”是兩個字,後者是姓,前者才是模範、範式的範卻又兼作姓氏,現在一回繁,姓“範”的都變成姓“範”的了,其實還真有姓“範”的,但也有“範”而不“範”的呀,真是亂了套了。

還有“下麵”的“麵”跟“麥麺”的“麺”,現在完全混同了。
再如“愛”字,沒有了心的愛還能叫愛嗎?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楊子的帖子:

中華之聲,請問,能不能研究一下每個簡體字的來源。
你文章中的每個字,幾乎都有千年草書行書的對應體。所以說,這些簡體字,個個都有很長的曆史。

記得陳水扁一個題詞,10個字用了4個簡體字,人家罵他怎麽用簡體字,幕僚馬上翻出草書行書字帖,說明他們是草書行書,而不是簡體字。
這是給陳水扁解了圍,同時也說明簡體字原來也是“正本清源”的。

還有,人家第一版文字改革小組的人員,全是民國留下來的學究,人家謙虛地講了兩句“短期上馬,多多關照”,你還真以為人家是“草草”“提案”那。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mingong的帖子:

1。文言文的敗落
2。白話文的興起
3。繁體簡化
4。拚音化
5。英語化
6。誰的陰謀?
7. 誰在滅掉中國文字文化?

討論: chande.jiang@gmail.com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KanknaTW的帖子:

你的方案幾乎包括所有簡字,像是要提倡取消簡字。簡字流行通用,再想取消是徒勞的。
不知你看了篆書樣板,是否有意打算取消當前用的繁體字:
(附:小篆石刻 http://i29.tinypic.com/9an6z8.jpg)
大篆更好看,曆史更悠久,幹脆回到大篆好了:
(附: 大篆石刻http://i37.tinypic.com/2sadqat.jpg)

----WalaWala的帖子:
要保持中華文字傳統,請先從恢複自右到左自上而下的書寫順序開始
別忘了正是從民國開始,棄“高雅”的文言文而取“可笑”的白話文。你能改革,別人就改革不得?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Luc的帖子:

非常同意。
本人不反對用簡體字書寫,但必須加以改善。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是用正體字或繁體字紀錄下來,為了避免文化斷層,希望在大陸的年輕人應該學習及認識繁體字,不然日後如要研讀古籍,需要通過專人翻譯,那還成何體統?(就像目前的越南人和韓國人)。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中華之聲的帖子:
我的命題是近代文字簡化過程出現的問題和疏漏。並不反對合理科學簡化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楊子 的帖子:

有些人喜歡在某些場合用英文,但缺英文知識,說錯了寫錯了英文,能說是英文的缺陷嗎?確實是這樣。

中華之聲的“簡體文字論說”下了功夫,不論是自己研究的還是轉來的,都很有參考價值。從一開始,確實簡化時考慮不周,造成很多異意。

中華之聲的觀點當為“簡體字”第三版的參考。讓那些未來的文字改革者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中華之聲也該接受文字的曆史現實。文字這東西,一旦到了“字用”階段,就成了曆史---鐵板上釘釘子,難於再改回來。即使改回來,它還會留在世上作為“字”用,這就是“曆史”。沒人能修改曆史,隻能發展曆史(嚴格說:曆史發展)。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不明則問 的帖子:

》疏漏一: 在簡化過程中,與傳統文化沒有很好的接軌,以至於現代漢語中不存在的問題,到了古代漢語中就有問題了。

》比如蘇東坡的詞裏麵,“早生華發”的“發”是頭發的“髮”,“雄姿英發”的“發”是發展的“發”,本來是兩個不同的字,但到了現代漢語裏,卻成了同一個字,以至於蘇東坡這首詞的藝術性大打折扣。


對於大部分慣用簡體的人來說,蘇東坡這首詞的藝術性並沒有受影響。我們一樣能欣賞這些個藝術性。


》疏漏二: 簡化中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簡化不統一。

》比如多瑙河的“瑙”和腦袋的“腦”,右偏旁原本都是一樣的,但是一個簡化了一個沒有簡化,以至於沒有規律可循。

對,這確實是個缺陷。應該把那些通通都簡化成同樣邊旁的字。


》疏漏三: 在當前文字應用中,有些人習慣於在某些場合用繁體字,但是缺少繁體字的知識。

這個不是漢字簡化本身的問題。那些習慣於在某些場合用繁體字的人應該努力學好繁體字的知識。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說“有些人習慣於在某些場合用英文,但是缺少英文的知識”,能說是英文的缺陷嗎?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547788 的帖子:

你的這些笑話的產生都是用詞不當所致,或者說寫了錯別字。
實在看不出這是簡化漢字所造成的結果。如果一定要拿這些“笑話”來怪罪簡化漢字,實在是有些牽強了。

-----螃蟹的帖子:
• 隻能說明寫這篇東西的人是一個不懂簡體字曆史的人 -螃蟹-

-----Luc的帖子:
讚成 中華之聲 的觀點。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中華之聲的帖子: “漢字簡化的疏漏,應補漏糾錯。再不抓緊改正就不可原諒了...“:

一方麵,簡化漢字符合曆史規律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便利國人的文化學習和知識傳播;另一方麵,目前對漢字的簡化應該後退一步,因為漢字在簡化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疏漏,我們現在應該抓緊時間進行更正。

疏漏一: 在簡化過程中,與傳統文化沒有很好的接軌,以至於現代漢語中不存在的問題,到了古代漢語中就有問題了。

比如蘇東坡的詞裏麵,“早生華發”的“發”是頭發的“髮”,“雄姿英發”的“發”是發展的“發”,本來是兩個不同的字,但到了現代漢語裏,卻成了同一個字,以至於蘇東坡這首詞的藝術性大打折扣。

疏漏二: 簡化中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簡化不統一。

比如多瑙河的“瑙”和腦袋的“腦”,右偏旁原本都是一樣的,但是一個簡化了一個沒有簡化,以至於沒有規律可循。

疏漏三: 在當前文字應用中,有些人習慣於在某些場合用繁體字,但是缺少繁體字的知識。

在50年代,簡化字剛開始的時候,出現一些疏漏是可以原諒的,因為當時我們不知道實際中會出現什麽問題,但是半個世紀以後,我們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再不抓緊時間改正就不可原諒了。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中華之聲的帖子:《不合理的漢字簡化》-- 敬請冷靜理性地讀

首先,中華的“華”字工整端莊秀麗。簡化後的“華”完全破壞了原有的神韻。
這是本人強烈要求更正回來的第一個字。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許多漢字原來是形聲字,簡化後失去了表音功能,而這正是漢字有別於其他文字的特點。如:
  
  際(際)價(價)標(標)僅(僅)歡(歡)
  
  隊(隊)屬(屬)劉(劉)燭(燭)敵(敵)
  
  
  二、無理簡化
  
  許多漢字的部首被毫無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優美的漢字變得不倫不類。如:
  
  鳳(鳳)風(風)漢(漢)僅(僅)難(難)
  
  權(權)歡(歡)聖(聖)對(對)樹(樹)
  
  
  三、割裂漢字體係
  
  許多漢字是自成體係的,常用字簡化後割裂了與非常用字的聯係,致使從小學簡化字的人一輩子也記不住一些使用頻率較低的字。如:
會寫“撲(撲)” 不會寫 “璞”和“蹼”,
會寫“還(還)”和“環(環)”不會寫“寰”和“鬟”。

其他還有:
  
  僅(僅)謹瑾盤(盤)磐犧(犧)曦
  
  徹(徹)澈撤蠟(蠟)獵(獵)鬣
  
  殲(殲)纖(纖)讖傷(傷)殤(殤)觴(觴)
  
  聲(聲)馨磬罄夢(夢)懵甍
  
  
  四、形體筆畫不美觀
  
  許多漢字原來是非常方正美觀的,簡化以後失去美觀。如:
  
  訁(言)钅(金)車(車)龍(龍)漢(漢)
  
  劉(劉)華(華)長(長)揀(揀)東(東)
  
  
  五、合並偏旁,字不達意
  
  像“貓(貓”)和“豬(豬)”簡化以後都成了狗類了。
  
  
  六、同音字合並,字義混亂
  
  漢字本來是有精確分工的,人為地讓一個字去承擔本不該它應該具有的含義。如:
  
  後:“前後皇後”原本為“前後皇後”
  
  發:“發現頭發”原本為“發現頭髮”
  
  麵:“麵部麵粉”原本為“麵部麵粉”
  
  板:“木板老板”原本為“木板老闆”
  
  
  七、漢字進行切割,音形皆損
  
  如:掛(掛)蠍(蠍) 槨(槨) 櫬(櫬)
  
  
  八、簡化後出現表音錯誤
  
  如:鄰(鄰)賓(賓)
  
  韻母本是in,但簡化字是用韻母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讓人讀錯。
  
  
  九、有些字筆畫本不多,完全沒必要簡化
  
  如:減(減)涼(涼)於(於)時(時)國(國)
  
  
  十、使漢字的可識別性大大降低
  
  漢字簡化以後,使原來差別很大的字變得非常相像,導致經常被人搞錯。
  
  如:鳳(鳳)和風(風)厲(厲)和歷(曆)
  
  特別是“鳳”和“風”,經常出現姓名中的“鳳”和“風”,簡體的兩個字一旦稍微寫潦草,就容易讓人分辨不清。
  
  如今的簡體字方案是從1956年1月份起,用僅短短的時間,完成的《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拚音方案草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和《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其中拚音方案的目標,是推動掃盲識字運動,待時機成熟後再廢漢字以代之,而簡化字則是漢字被取代前的過渡形態。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1)。來源: 魚翔淺底 於 06-10-20 17:30:27
正如閣下標題的錯字一樣,用錯字是個人水平問題,賴不得簡體字。書歸正傳:
讀懂“擺到下麵”和“下麵吃”很難嗎?

2). 來源:SQLi 於 2006-10-20 15:34:43
簡化字在普及教育上功不可沒不失下裏巴人;繁體字在傳承中華文化上堪稱陽春白雪。中文簡體字同樣源遠流長並非無中生有,隻要沒有偏見就會對簡化文字的好處給出正麵評價。
繁簡字體皆我中華文化瑰寶,各有短長,於不同時空有不同側重。如港台朋友的書信與文稿中常夾雜簡體字而大陸人士在書法與考證中總不離繁體字。
說到韓日文中的漢字也是多有變體,這都很自然無需大驚小怪用來證明什麽。
文字同時具有標記文化體係的功能,漢字在東方語言中與羅馬字符在西方語言中當屬異曲同工。分不清“下麵”者應該也分不清“rest”,因為“其餘”與“休息”同樣風馬牛不相及。
另外,簡化不僅在中文才有,英文亦然,君不見:color之於colour和mart之於market。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說得好。中文最終會走向完全拚音化的方向。這是曆史潮流,誰也擋不住的。發展趨勢就是表音部分越來越多,相對的表意部分逐漸退出。簡體字比繁體字優越得多,終將取代繁體字。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而且認識正體字,貫通上下五千年,沒有文化斷層問題。"

1)。正體字的曆史到底有多久?

2)。甲骨文時代的文化,可以由正體字來傳承,難道正體字時代的文化就不能用“異體字”時代來傳承?所有的甲骨文字文章給“正體”化了,還需要老百姓去看甲骨原文嗎?所有正體的文史都“異體”了,還需要人們去看“舊體”(所謂的“正體”)嗎?

3)。未來的中英結合文字或叫"雜交文字”難道就不能表達現在的“異體”文化?

4)。英文取代了希伯來文,到今天還有一堆人認為有希伯來文多好。念古是人類的情結。沒什麽。曆史的變遷就是這樣。以新代舊,大浪淘沙。如果那個“異體字”不好,自然在淘汰之列。如果那個“正體字”不好,自然也被列在“舊體/古體”一欄。

早年台灣那些老迂腐把舊體、繁體當成"正體”,把新體、簡體看作“異體”,本身就是老傳統、老學究的不服氣表現。

5)。簡體字多數源於草書和行書,有上千年的曆史。一個東西可以脫穎而出,除了技術,除了文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
曉冬 回複 悄悄話 幾千個簡體字,實際上造成了中國文字幾千個異體字,大大增加了漢字總量。對中國文化的傳承不利。
雖然初學階段簡體字學起來方便,就好比方便麵一定比煮飯炒菜方便。但是不能把方便麵當作正牌中餐。漢字一旦度過初學階段,到了後來,還是正體字好。
正體字更繼承中國文化的精神,而且美。
打字速度反正一樣。
而且認識正體字,貫通上下五千年,沒有文化斷層問題。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海外的一學校做過一個試驗。

三個孩子去學校學中文,一個讀了兩年的台灣課本,當然用的正體子,第三年放棄了,轉到了簡體字班。現在讀第7班。
一個小孩子直接讀簡體字班,現在讀到了八年級。
一個小孩子讀台灣課本,現在讀六年級。

為此,校長博士(台灣來的,嘉義人; 因上任校長是台灣來的江蘇人而認識)不得不說,對於這些孩子, 簡體字比正體字更適合他們去“學習”。從去年開始,他開始大量設立簡體字版。 (早就用拚音了,即使正體字班)。不才我幫他找了五六年級四個簡體班的老師。(都是集中在周六上課)。

他的學校共有3200學中文的學生。現在是1800多在學正體字。1300多在學簡體字。 學校辦了18年。他是第六任校長。

同時,兩間隻教正體字的中文學校(一個老板是香港人,一個老板是台灣來的大陸人),上個月正式宣布破產。----本來這兩間學校比我說得那家還大,為什麽?這些學校的校長觀點和你的差不多。----你Google一下,就知道都是事實。

我自己的孩子,也是先學了2年正體,第3年孩子要求轉到簡體班(因為他的同學的簡體中文作業,讓他羨慕)。不信,你去拿兩個課本,拿給孩子自己選擇,看看結果。我朋友的女兒(全家台灣來的,孩子也是出生在這裏),一進班就是簡體班。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 DIY取代了do it yourself, 立院取代了立法院, 不僅字體要簡便,詞要簡便, 句子更要簡便。這是人類的發展使然。工具越先進,變化越快。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曉冬 回複 悄悄話 "簡化是曆史的大趨勢"的說法過於牽強。幾千年來漢字形體有所變動,不是因為要簡化,而是因為從刻寫在甲骨上,刻寫在竹簡上,到蔡倫造紙以後書寫在紙上,因為紙不同,字體就不同。大篆小篆也許適合刻寫在甲骨上書簡上,王羲之的字體適合用毛筆寫在紙上。
這種字體的變化反映了中國古代造紙科學技術的進步步伐。和"簡化是曆史的大趨勢"毫無關係。
中國曾經有過兩次全麵使用簡體字的機會,第一次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1927年--1937年),第二次是中共建政到計算機普及之前。但是兩次都沒有全麵簡體化。
到了計算機普及,中文打字係統發明,簡體字就沒有任何理由了,因為用計算機,簡體和正體的打字速度一樣快。
這時正體的優越性發揮出來了,認識正體字,可以不但讀60年代以後的書,也可以讀以前的書,可以讀古書。
而不認識正體,隻認識簡體字的人,隻能夠讀六十年代以後出版的書。
因此會正體字的人,當然不願意放棄正體字。而隻認識簡體字的人,則開始重新學習正體字。
今後的趨勢是怎樣?
可以肯定,由於計算機的運用,正體和簡體的打字速度一樣快,使得正體的優越性得以發揮,可以不但讀現在的書,也可以讀以前的書,可以讀古書。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將學習正體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