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永遠的記憶:《這一代》--- 紀念改革初期那些弄潮兒

(2006-12-26 15:49:17) 下一個

“在收集整理《這裏的黎明靜悄悄》時,看到這些美麗漂亮的女兵,她們為了保家衛國,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潸然淚下!.....” (林貝卡)

“一代女兵們的生命雖然像閃電一樣短暫,卻永遠照亮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心!" (罷了)
 
因為有了蘇聯革命的勝利,才有了電影最後的那個鏡頭,人們才能紀念和追思那些為了保家衛國而犧牲了的人們。這個結果(鏡頭)是多少人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才換來的。如果失敗了,誰還會記得他們.......”  (楊子)

 
1979年,中蘇關係剛剛鬆動,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白皮書”,裏麵有兩篇新翻譯的電影文學劇本,一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另一個就是《這裏的黎明靜悄悄……》。

那時候,一個班隻發兩本,一本給女生,一本給男生,我是班裏第二個看的,拿來時裏麵就缺頁少段,可大家還是爭著看.......如饑似渴呀!那時候外麵翻譯來的東西少極了,即使國內的書也就是《金光大道》,《豔陽天》幾部而已。

後來武大、北大、吉大、北師大、南開、南大、複旦等28所大學中文係的77/78級學生辦了第一份全國性的大學文學刊物《這一代》,編輯部就設在珞珈山。這個刊物大膽地發表了張抗抗、陳建功等的處女文章。這代人都有知青、工人、大兵等實際生活經曆,考入大學後,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激揚文字,揮止方酋,寫東論西,批評時弊,大有歲月沉浮,舍我其誰的氣概。那時候,這本雜誌在全國大學文科係的影響是無與比擬的。可以說,《這一代》成就了一批獨立思考、反思社會文人,也成就一批像張抗抗、陳建功這些後來成了名的作家...... 那時候的執行編輯是77級中文係的張華,張光年的兒子。張光年就是改革開放初期的10年裏,思想開放的人民文學主編“光未然”。

在看到這篇評論《這裏的黎明靜悄悄……》,讓我想到的更多的是《這一代》,想到的是那些編輯們,想到的是那一代走在時代前麵的弄潮兒。由於時代的原因,他們頂著被批判、被捕坐牢的壓力,在全國首先發表了批判“貪汙”“腐化”現象,對社會再反思的文學作品。凡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知道,在那個時代,這是不可想象的。並且文章把貪汙人物描述為一個省會城市的副書記,那可是絕對要殺頭的。即使比《這一代》晚了兩三年的《苦戀》,隻因一句“我愛母親,母親愛我嗎”就讓白樺被整得夠嗆,你就可想而知了。

在當時的ZY勒令下,《這一代》被迫停刊。那些大學生編輯們的處境,相當艱難。要不是《大學生宿舍》裏那位開明的校長,他們是可能被開除學籍的,至少一些人因此而沒拿到教育部頒發的學位。對於即將全麵開放的時代來說,他們,就是那個偉大時代的勇敢戰士,就是在黎明時刻犧牲了自我的平凡的人。具往矣,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這一代》,還有多少人記得那些開拓性的編輯們?這一切,隻能成為那一代人難於忘卻的記憶。對於現在活在自由空氣裏的年輕人,認為一切來得自然,來的現成,根本不知你在感歎什麽。認為你無病呻吟,老不識像,也不一定。
 
前不久,我看到開明校長的一篇回憶文章,列舉了給他留下很深印象的100多個畢業生。那裏的名字全是那個時代的人。我聯係了時任少兒出版社編輯的李x博士---一個比我晚了至少10年的文科學生,我想弄清楚校長的回憶是否原稿。負責整理稿件的她說,校長老在嘮叨那批人,他們為學校做了很多事,為那個時代作了很多事 ........

我釋然。


-----這段文字寫於閱讀林貝卡的《我的女兵夢》之後,感慨那些為了自由,而在黎明時刻獻出了生命的人們。我把它放到這裏,以此獻給那些在改革開放初期,攜著智慧和膽量、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一代文化弄潮兒 。

--------------------

《這裏的黎明靜悄悄……》簡  介:  (by 林貝卡)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12&postID=1502

影片根據作家鮑裏斯·瓦西裏耶夫的小說《這裏的黎明靜悄悄……》改編。除本片外,小說還被改編成話劇、電視劇等多種文藝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作家(編劇之一)、導演和本片的攝影師都是參加過衛國戰爭的老兵。導演羅斯托茨基還是在戰爭中失去一條腿的二等殘廢軍人。他們三位傾力合作,把自己的親身感受都融注到影片當中,使影片拍攝的自然真切感人,征服了無數的觀眾。當之無愧地獲得了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的列寧獎金。

“本片故事發生在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準尉帶領兩個班的女高射機槍手駐紮在一個小車站旁的村子裏。車站周圍是戰略要地,敵機經常來轟炸或騷擾。一天,班長麗達在鄰近的樹林裏發現了空降的德寇。於是,瓦斯柯夫帶領一支由麗達、冉妮婭、麗薩、迦爾卡、索妮婭等五個姑娘組成的小分隊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與敵人交戰中,姑娘們一個個都犧牲了。班長麗達受重傷後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托付瓦斯柯夫去找她的兒子,隨即開槍自殺。瓦斯柯夫滿腔仇恨地直搗德寇在林中的駐紮營地,他繳了敵人的械,押著三個德國俘虜朝駐地走去。途中,他見到以少校為首的援兵迎麵奔來,欣慰地因傷口流血過多而暈倒了。許多年之後,已白發蒼蒼、左手截肢後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帶著已成長為青年軍官的麗達的兒子來到當年戰鬥過的樹林裏,找到了當年這五個女兵的墳墓,她們對著墓碑肅立致哀……"

導演在影片中采用了多組黑白與彩色畫麵相互交替的鏡頭,把現實與理想,殘酷與美好通過這種對比手法鮮明的展現在觀眾麵前——戰爭本不應該屬於這些可愛的姑娘們,但偏偏就是這可惡的戰爭奪去了她們美好生活的權利直至寶貴的生命。這場戰爭以及她們在法西斯侵略者麵前所表現出來的自我犧牲的無畏愛國精神都會深深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同時呼喚著人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珍惜和平!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林貝卡 回複 悄悄話 歲月流失,記憶永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