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部反射區理療
在祖國醫學理論中,足被稱為人體第二心髒,“樹枯根先竭,人老足先衰。”足底經絡繁雜。足為三陰經(肝、脾、腎)之始,三陽經(胃、膽、膀胱)之終。足部與人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緊密相連。足與人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人體各部位出現病變,都能從足底相應的部位得到反映。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衰老與腎氣衰竭關係密切,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蒂。而從中醫來說,足對應於腎,為腎經所過之處,通過主動的足部鍛煉,能夠振奮腎氣,強壯筋骨,調和全身氣血,疏通周身經絡,從而活躍髒腑機能,防病健身,延緩衰老。
現代生物全息學也認為,生物體的任意局部都包含了整體的生命信息。因此,人體各部分、各髒腑器官在足底都存在相對應的投影區域,稱為足反射區。
臨床實驗證明,人的雙腳合並正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布的縮影。當體內器官或腺體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就會有結晶沉積而成為(痛點),每個痛點觸覺反應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顆粒,有些隻有腫脹的感覺。適當刺激各反射區,自然也會加快排除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因而達到療效的效果,這就是現代醫學所稱的第三醫學:利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我恢複並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療法。
人體某部有病,在相應的足反射區就會有所反映,如疼痛、酸脹、或結節硬塊。相反,對某反射區進行按摩刺激,就能夠調節人體相應髒腑器官的機能,治療相應疾病,並對其起到保健作用,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足部反射區保健按摩法是指以特定方法有效地刺激足部反射區,通過人體調節機能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保健按摩方法。其科學性和實用性都很強,並積累了數千年的經驗,又經過近年來的提高和迅猛發展,應用範圍極廣,既可以作為消除疲勞恢複精力的保健按摩,又在診斷治療疾病上有獨特的敏感性和超前預防意義。
中醫足療按摩沒有藥物的副作用,能夠通過調節神經反射、改善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增強免疫係統功能等原理,達到通經活絡、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對於一些功能性疾病如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神經衰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糖尿病、高血壓、胃病、痛經、月經不調、便秘、更年期、肥胖症及亞健康狀態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二、足部按摩的基本作用:
足部按摩能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血液在血管內的流速,使腳的表麵及腳底溫度升高,可加速人體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體液平衡,對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兩足距離心髒最遠,足部按摩後血液流經足部的流速、流量均增加,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從而影響整個循環係統。可以緩解肌肉的緊張收縮狀態,使肌肉放鬆,骨骼肌能做有節律的收縮和舒張,有助於靜脈和淋巴液的回流。足部按摩刺激足部的血管壁和肌肉的感受器,使之發出神經衝動傳入心血管神經中樞,引起各種心血管反射,對整個心血管係統起著調節作用。
足底反射區圖解
頭(大腦):位於兩足足底拇趾趾腹的下部,左、右側大腦的反射區在足部呈交叉反射。適用於高血壓病,腦血管病變,腦震蕩、頭暈、頭痛、失眠,中樞性癱瘓,視覺受損傷等病症。
額 竇:位於兩足拇趾靠尖端1cm的範圍及其他八個足趾尖端,呈交叉反射。適用於腦中風、腦震蕩、鼻竇炎、頭痛、頭暈、失眠、發燒及眼、耳、鼻、口等病症。
小腦(腦幹):位於大腦反射區的後外側。左、右側小腦在足底部呈交叉反射,適用於腦震蕩、高血壓病、頭痛、失眠、頭昏、頭重等病症。
腦垂體:位於兩足拇趾趾腹正中央,適用於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性腺、脾、胰等內分泌係統病症。
三叉神經:位於兩足拇趾趾腹的外側約45度處。呈交叉反射。適用於偏頭痛、麵癱、腮腺炎、耳疾、鼻咽癌、失眠、頭重等病症。
鼻:位於兩足拇趾第一節趾腹底部內側,約45度處,呈交叉反射。適用於急慢性鼻炎、鼻出血、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等病症。
頸:位於兩足拇趾根部,即小腦反射區下方。適用於頸部酸痛、頸部扭傷、落枕、高血壓病等病症。
眼:位於兩足底第二、三趾根部。適用於視神經炎、結膜炎、角膜炎、近視、遠視、複視、斜視、散光、視網膜出血、白內障、青光眼等病症。
耳:位於兩足底第四、五趾根部,呈交叉反射。適用於外耳道癤腫,中耳炎、耳鳴、重聽等病症。
斜方肌(頸、肩部):位於兩足底眼、耳反射區下方。適用於頸肩背酸痛、手無力、麻木、肩活動障礙等病症。
甲狀腺:位於兩足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之間,呈帶狀。適用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慢性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等病症。
甲狀旁腺:位於兩足底內緣第一趾骨與第一趾關節處,適用於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病症。
肺、支氣管:位於兩足斜方肌反射區外側,自甲狀腺反射區向外呈帶狀到足底外側的肩反射區下方,前後寬約1cm。適用於上呼吸道炎症、肺結核、肺氣腫、胸悶等病症。
胃:位於兩足底蹠骨的中、下部。適用於胃痛、胃酸增多、胃潰瘍、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
十二指腸:位於胃反射區的後方,第一趾骨的基底部。適用於腹部飽脹、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根球部潰瘍等病症。
胰 腺:位於兩足足底胃反射區與十二指腸反射區連接處,適用於糖尿病、胰腺囊腫、胰腺炎等病症。
肝 髒:位於右足底第四趾骨與第五趾骨間,在肺反射區下方。適用於肝炎、肝硬化等病症。
膽 囊:位於右足底第三趾骨與第四趾骨間,在肝髒反射區之內。適用於膽結石、消化不良、膽囊炎等病症。
腹腔神經叢:位於兩足底中心,分布在腎髒反射區及其周圍。適用於胃腸神經官能症、腹瀉、便秘等病症。
腎上腺:位於腎髒反射區上方,適用於生殖係統疾患、哮喘、關節炎等病症。
腎 髒:位於兩足底中央的深部,適用於腎盂腎炎、腎結石、動脈硬化、靜脈曲張、風濕熱、關節炎、濕疹、浮腫、尿毒症、腎功能不全等病症。
輸尿管:位於足底胃反射區至膀胱反射區連成的一斜線型條狀區域。適用於輸尿管結石、輸尿管炎、風濕熱、關節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輸尿管狹窄造成的腎盂積水等病症。
膀 胱:位於兩足足底內側舟骨下方拇展肌之側約45度處。適用於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等病症。
盲腸(闌尾):位於右足底眼骨前緣靠近外側,與小腸、升結腸連接。適用於下腹部脹氣、闌尾炎等病症。
回盲瓣:位於右足底跟骨前緣靠近外側,在盲腸反射區的上方。適用於下腹部脹氣、闌尾炎等病症。
升結腸:位於右足足底,小腸反射區之外側帶狀區域。適用於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症。
橫結腸:位於兩足底間,橫越足掌之帶狀區域。適用於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症。
降結腸:位於左足掌,小腸反射區之外側帶狀區域。適用於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症。
生殖腺(卵巢或睾丸):位於兩足底跟骨中央,另一部位在足跟骨外側區。適用於性功能低下、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功能失調所致),如女性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經閉、痛經、卵巢囊腫等病症。
小腸(空腸、回腸):位於兩足蹠骨,楔骨至跟骨的凹下區域,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的反射區所包圍。適用於胃腸脹氣、腹瀉、腹部悶痛等病症。
胸部淋巴:位於兩足背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間縫處區域。適用於各種炎症、發燒、囊腫、子宮肌瘤、胸痛、乳房或胸部腫瘤等病症。
喉:位於兩足背第一蹠趾關節的外側緣。適用於喉炎,支氣管炎、失音、嘶啞、聲門水腫等病症。
上頜:位於兩足拇趾第一趾間關節背側近甲根部。適用於牙痛、上頜感染、上頜關節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下頜:位於兩足拇趾第一趾間關節的背側,與上頜反射區相接,適用於牙痛、下頜感染、下頜關節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