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
(2011-08-01 13:08:42)
下一個
出自《論語》全譯:季氏第十六篇
原文: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直解:
這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古本有誤,應是“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為“貧”與“均’是指財富,“寡”與“安”是指人口,下文所說“均無貧”與“和無寡”可以為證。顓臾是魯君(先王)封的‘東蒙主”,如果季氏搶占來,必然引起社會動蕩,就要“不安”。接著,孔子批評冉有和季路,“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是錯誤的。文章結尾一句“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孔子已經看穿季氏討伐顓臾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要削弱魯國的實力,以至篡奪魯國的政權,從這個意義上看,季氏的行為隻是一種試探性的武力示威,因而最後一句道破了季氏的陰謀,一語中的。
不擔心分的少,而是擔心分配的不均勻,不擔心人民生活貧窮,而擔心生活不安定。
反映出孔子的反戰思想。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內的問題,而希望采用禮、義、仁、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孔子提出了“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對此句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這種思想對後代人的影響很大,甚至成為人們的社會心理。就今天而言,這種思想有消極的一麵,但是其仍有適應現代社會的一麵,現代社會的穩定實際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貧富差距過於懸殊,社會便有可能分崩離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正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