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中國曆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

(2010-04-08 22:14:46) 下一個
禪宗,又稱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求達到這種境界,這又稱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

  在中國曆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六祖惠能大師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禪為務,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鑒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的流播地區主要為江南一帶,集中於廣東、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帶。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宏法,禪宗在歐美大受歡迎,遂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編輯本段]宗義概述


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
禪宗的這個“禪”字由於梵文“禪那”音譯而來,意為“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經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Samadhi,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以進入有層次冥想(即毗婆舍那)過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稱為三無漏學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但是禪宗所謂的禪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證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
[編輯本段]印度源流

禪宗最早起源於楞伽師,以修習《楞伽經》為主,與印度的如來藏學派有著很深的關係。但是進入中國之後,與中觀般若學及道家思潮相結合,最終形成了這個徹底中國化的大乘佛教宗派。
  
小乘禪觀

佛教從釋迦牟尼開始,就追求著如何脫離輪回,進入沒有苦惱的自由境界〈涅盤〉的方法。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即稱為證悟,又稱菩提,或覺(bodhi)。證悟又分成聲聞弟子的初步證悟,與佛陀的最終證悟〈等正覺,samyayak-sambodhi〉等不同的位階。
  部派佛教將初步證悟到佛陀所說的教理,稱為現觀〈abhisamaya〉,又稱見道〈darsana-marga〉,得法眼淨。在見道之後,必須真正實踐與體驗到佛陀的教理,這個過程稱為修道〈bhavana-marga〉。在修道過程中,會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證悟,分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到了最後,脫離一切煩惱的最終證悟,稱為阿羅漢果或無學果,得此證悟的聖者即是阿羅漢,或稱漏盡者。

  為了得到證悟,必須經由某些修行方法,例如修行五停心觀、四念住等,經由這些修行進入第四禪(又稱禪那),因此這些修行方法也被稱為“禪修”。
  
中觀學派

以龍樹為開端的中觀學派,由觀察緣起,而進入中觀,證悟空性,最終達到成佛。
  
唯識學派的禪觀

正如同其名稱,唯識學派認為一切都是精神性的存在〈心外無境〉,以瑜伽來作為禪修的方法。因此,隻要通過轉變個人的精神層麵(轉識成智),就可以達到外在世界的轉變〈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唯識學分成真心與妄心兩派。真心一派與如來藏學說結合,建立《楞伽經》的傳承。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唯識派傳承,即地論宗,是與真心一派相近的,相信人有一個原始無汙染的本質心(真如),因此,修道最重要的要務,即是找回這個本來的狀態。
  
如來藏學派的禪觀

如來藏學派認為存在著一種不變的最終本體,稱為如來藏或真如。他們將禪視為對本體的領悟,或是指對自性的徹見。

[編輯本段]禪宗的早期發展

禪宗先驅

在漢朝時期,安士高、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等佛教翻譯家已經開始將如何進行禪定修行的佛教經典引入中國。安土高為佛教初期傳入最有聲望之譯者,其關於禪學之譯籍,則有禪行法想經及禪定方便次第法經等,其所譯禪籍多為小乘禪,包括《人本欲生經》、《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道地經》、《阿毗曇五法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禪行法想》等。而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所譯的禪籍,以若禪秘要法經及坐禪三昧經等為主,多為大乘禪。

  根據這些經典教授學習禪定方法的僧人,被稱為禪師。他們可以被視為中國禪宗的先驅,但是真正的禪宗建立者,則是菩提達摩。

  關河地區的三論學鳩摩羅什將龍樹學傳入中國,竺道生依此提出頓悟成佛的觀點。
  空性觀點與魏晉玄學的結合。

  地論宗參見:地論宗 地論宗,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習《十地經論》為主,屬唯識學派。隋唐之際,講《十地經論》的大德稱為“地論師”,其宗派則名為“地論宗”。

  始於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譯出世親所著《十地經論》,《十地經論》為世親對《十地經》(《華嚴經》〈十地品〉之別譯)的注釋,內容是解釋菩薩修行的位階。由於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Ratnamati)二人對《十地經論》的見解不一,故不久就分為二派。

  本於菩提流支而始於道寵的流派,稱為“相洲北道派”,而源自勒那摩提而始於慧光的“地論宗”則稱為“相洲南道派”。慧光弟子法上,再傳隋代淨影寺慧遠大師,與天台宗智顗、三論宗吉藏,合稱隋代三大法師。此外更有慧順、道慎、靈祐、慧藏、智炬等皆為地論宗大師。後並入華嚴宗。

  道家玄學當佛教進入中國時,正逢魏晉玄學的興盛期。追求返璞歸真,回到本來狀態。
  竹林七賢遠離傳統禮教的束縛,正如後世禪宗祖師的狂態。
  
菩提達摩與楞伽宗

參見:楞伽經及菩提達摩 禪宗早期的先驅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及其門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義上,他們與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有密切的關係,在修持上,他們重視頭陀行與禪定。菩提達摩於中國南朝劉宋時,乘商船到達廣州,從學於求那跋陀羅,後以四卷《楞伽經》教授弟子,屬當時的楞伽師之一。

  相傳當時南海的刺史肖昂,寫了一道表上報梁武帝。達摩亦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當時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不論是建寺、造經、供僧,皆不遺餘力,因而自認很有功德,不知道離相妙修求證佛果菩提。達摩卻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毫無功德。因雙方會晤不契,達摩“一葦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麵壁九年,等待傳人。後傳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他將楞伽宗傳播至中國北方,落地生根,成為一個獨特的門派。

  早期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其主要精神出於《楞伽經》。禪宗所追求的是“一路所問,千聖不傳”的第一義,這種義是離一切語言文字相、心緣相、分別相的。語言文字隻是作為所顯義理的媒介,真正的義理是不可以語言文字來用表達的。故佛教提倡“依義不依語”,破除對語言文字上的執著,所謂“不立文字”即依此理而成。 禪宗另一個源流則是受到三論宗與天台宗影響,在中國南方地區所發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領導者為牛頭法融,因此又稱牛頭宗。禪宗四祖道信,結合了楞伽宗的清淨佛性說與牛頭宗的中觀看法,遂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宗派-禪宗。

  達磨慧可相以楞伽密傳法印,故二祖有《楞伽經》四卷,可以傳法印心,而三祖僧璨,則有《信心錄》一卷,四祖以下別開牛頭禪,五祖以下慧能神秀之壁書,尤為開中國千載以來未有之宗風,此為中國禪宗大轉變。從斯南頓北漸分河飲水,後北漸傳於日本,其旨趣為南禪相悖,一花五朵遍傳。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惠能《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

  楞伽宗(又稱南天竺一乘宗、南宗),因求那跋陀羅《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為名。 東山法門(又稱黃梅禪),因弘忍居黃梅雙峰山之東為名。 北宗,因神秀的“漸悟”為名。 南宗(又稱曹溪禪),因六祖惠能的“頓悟”、居於曹溪為名。 曹溪北宗: 荷澤宗,因神會位於山東菏澤為名。 曹溪南宗: 石頭禪,因石頭希遷為名。 洪州禪,因道一法師居於江西洪州開元寺為名。 保唐宗,因成都保唐寺無住禪師為名。 牛頭宗,因法融大師為名。 楞伽宗始於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當時以楞伽經為傳授經典的僧侶被稱為楞伽師。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楞伽》傳授門徒,為禪宗的開端。之後菩提達摩進入中原後,傳法至四祖道信,於黃梅雙峰山傳授禪法,道信法師受三論宗、天台宗的影響,一改以楞伽印心的傳統,開始以《文殊說般若經》傳授門徒。門下五祖弘忍,住憑墓山傳法,因憑墓山在雙峰山之東,故號稱東山法門。弘忍大師開始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及《大乘起信論》傳授門人。後由惠能大師承繼其禪法,為六祖,又稱南宗,曹溪宗,為禪門正宗。別傳神秀大師,稱北宗。南宗始於惠能大師,大弘頓法,又稱曹溪禪。後神會大師將南宗傳至洛陽,北宗遂衰。
  
禪宗六祖
初祖
菩提達摩
二祖
慧可
三祖
僧璨
四祖
道信
五祖
弘忍
六祖
惠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