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四絕招助“南海一號”沉箱見天日

(2007-12-27 17:29:55) 下一個
四絕招助“南海一號”沉箱見天日
日期:2007-12-22 作者: 來源:新民晚報

今天上午11時30分,亞洲第一吊“華天龍”巨臂下牛角式的主吊鉤,緊緊鉤住16個吊點的32條鋼纜,這些鋼纜牢牢地把“南海一號”從海底“牽”出水麵。

  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負責人、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黃偉宗說,“南海一號”的發現和打撈,將給“海上絲綢之路”提供最可信、最典型的標本。他認為,“南海一號”堪稱“海上敦煌”。

  絕招一

  沉箱入水包裹古船

  為“南海一號”量身定做了超大沉井,重達530噸,長36米,寬15米,高12米。四壁采用封閉式雙壁空心鋼結構燒焊而成,俯視像碩大的“回”字,雙壁之間用角鋼和槽鋼連接,壁厚達1.2米。

  沉箱分上、下兩段,下沉箱高5米,底部設計為向內收縮的斜角,像刀刃一樣,方便沉箱插入海底淤泥。真正罩住“南海一號”的是上沉箱,上、下沉箱在水底分離後,裝著古沉船的上沉箱將包裹著“南海一號”出水。

  絕招二

  穿底梁如“水下穿針”

  沉井壓到位後,挖掉沉井四周的泥沙,然後開始穿底梁工作。

  上沉井的底部預留了36對方孔,36根底梁從中橫穿而過。每根底梁重6噸,要在20米深的水下一一穿過,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上沉井底部已經預留了水下拉合千斤頂的連接受力點和牽引限位連接受力點。底梁在千斤頂的作用下慢慢穿過沉井。一天最多隻能穿引一根底梁,全部完成需要36天,底梁的穿引直接決定整個工程的成敗。

  絕招三

  “華天龍”吊臂全回轉

  “南海一號”在水中的重量達2800噸,水麵重量達4800噸,沒有相應的起重設備,根本無法開工。因此,被譽為亞洲第一吊的4000噸全回轉起重船“華天龍”應運而生。

  “華天龍”的核心部分是全回轉吊機,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將兩種傳統回轉吊機結構相結合的模式,能穩穩當當地吊起4000多噸的重物進行360度回轉。也正是這一核心技術,使得在打撈“南海一號”時,保證裝載“南海一號”的沉箱在起吊過程中避免搖晃,最大限度地防止裏麵文物出現損失。

  遇上5級風和較大海浪,一般的船隻就要停止海上作業。“華天龍”在7級風、2.5米浪高的環境下仍可照常作業。

  絕招四

  氣囊助浮還可做軌道

  起吊“南海一號”前,將未充氣的氣囊分別均勻地安裝在沉箱的四周。準備起吊時,將氣囊充足氣,產生巨大的浮力,伴隨著“華天龍”的起吊一起將沉箱移到下潛入水的半潛駁船上。

  氣囊還有另一個妙用,就是將重達3500多噸的沉箱移進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南海一號”出水後,將沿著氣囊鋪成的360米長的軌道“進宮”。氣囊要比鋼軌柔軟得多,相對穩定,這樣就避免了沉箱中“南海一號”的損傷。

  【焦點關注】

  “水晶宮”

  世上獨一無二

  “南海一號”的新家——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有一個很夢幻的名字——“水晶宮”。

  博物館造價達1.58億元,整個建築麵向大海,由五個互為關聯的橢圓形“艙體”組成,最大的“艙體”就是專門保存“南海一號”的“水晶宮”。這種保護和陳列方案,在全世界考古類主題博物館中前所未有。

  “南海一號”入宮全密封

  “南海一號”入宮後,南麵的牆體將用混凝土灌注封起,形成一個四周密封的艙體,然後用兩個月做保濕防腐處理。沉箱裏裝著“南海一號”以及水和淤泥,隻要沉箱裏的水分不流失,就不需要立即將水晶宮灌滿水。為了保證“南海一號”及船上的寶物不因環境改變發生幹裂等變化,將定時給沉箱洗海水浴。

  明年1月,“水晶宮”開始灌水。“水晶宮”早就埋好管線,海水從附近海域抽取,經過過濾和處理,循環運轉。“水晶宮”的水池麵積約2400平方米,高 24米,注入12米高的海水後,蓄水近3萬立方米。這是一個巨型的大玻璃缸,其水質、溫度等環境都與“南海一號”出水前所在的海底完全一樣。

  “水晶宮”呈回形的水下走廊是參觀的最佳位置,透過厚達15厘米的亞克力膠板,可以看到沉睡了800多年的古船。博物館將嚐試世界上從未采用過的全新模式:現場潛水考古表演。人們通過“水晶宮”的透明牆壁,可以看見水下考古人員潛水發掘打撈文物的示範表演。

  1號拱艙和2號拱艙均為常設展廳,藏放展品可達3萬件。1號拱艙上方的珍品展覽室最令人關注,拱中拱的設計,造型奇特。珍品展覽室的燈光很特別,當人們接近時,燈漸亮,人離開時漸漸熄滅,主要考慮是避免紅外光的熱作用和紫外線的短波領域對文物造成損傷。

  “南海一號”船體和貨物都是價值連城的文物。據悉,精品展櫃和庫房有可能被設為一級風險單位,紅外線防盜裝置布設其中,以確保珍貴藏品萬無一失。精品展櫃還將使用防彈防爆的特種玻璃,以延遲外部入侵所需要的時間。庫房的防盜門、保險櫃等都將采用極高的防盜技術,同時還將采用全麵電子監控。

  古船出水會否“水土不服”

  據悉,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最早明年底可以對外開放,但有些遺憾的是,近期內還看不到“南海一號”的真麵目。

  廣東省水下考古所專家魏峻稱,貿然打開沉箱,“南海一號”就有散架的風險。最穩妥的方法就是讓沉箱一直裝著它,直到找到能確保打開後它不受損的方法,而且這一係列保護的方法需要通過國家文物局的批準。估計需要很久,沉箱或許要在進宮的5年或更長時間以後才能打開。

  文物專家的擔憂並非沒有實證。早些年,從“南海一號”上打撈出的幾千件瓷器送進博物館後,因為幹燥,表麵鹽分結晶,光滑的釉麵脹裂,不少瓷器已是傷痕累累。

  長年浸泡海水的瓷器、皮毛等文物出水後必須經過一係列脫鹽脫氧處理,才能避免出現龜裂、氧化等問題。目前廣東省考古所正著手展開相關課題的研究,爭取在“南海一號”上整批瓷器出水前,探索出一整套瓷器脫鹽的方案,盡早讓人們一睹“南海一號”真麵目。

  【焦點故事】

  20年海底探寶一波三折

  “南海一號”為上世紀80年代發現於陽江海域的宋代沉船,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宋代船隻。

  專家從船頭位置推測,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初步推算,“南海一號”古船是尖頭船,長度為26米以上,寬度10多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計可達600噸,載重可能近800噸。

  發現“南海一號”,多少有些“偶然”。

  交通部廣州救撈局有關記載說,1987年8月,英國海洋探測公司要打撈一艘東印度公司古沉船。要找的沉船未找到,卻意外發現了另一條古沉船。合同期到,英國人走了,當時國家水下考古中心“連潛水是什麽樣都不知道”。古沉船繼續昏睡深海。

  1989年,中日聯合打撈,這艘南宋古沉船被命名為“南海一號”。但合作僅持續了5天,日方發現打撈耗資巨大,獲利難以確定,不肯繼續合作。

  2001年,水下考古隊得到國家財政部資金支持,“南海一號”打撈重新啟動,自此每年都對古船進行小規模試掘,打撈出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 多件,多數都是罕見的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船上數量最多的瓷器,有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係及龍泉窯係的高質量精品,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

  有了錢,如何打撈成為爭論焦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說,“南海一號”所在海域能見度幾乎為零,分步打撈,會丟失很多寶貴信息。整體打撈是最適合“南海一號”的打撈方法。

  2006年6月,國家文物局通過了《“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及保護方案》:將船體、文物以及周邊淤泥、水一起打撈出水。從零能見度的海域,整個搬移到能見度清晰、環境相對封閉、無潮水及無海洋生物影響的博物館“水晶宮”內發掘、保護。

  海底發掘“南海一號”20年,數度擱淺,背後的故事也有很多。尤其有趣的是,從發現“南海一號”到2003年正式披露相關考古信息,“南海一號”的一切都是秘密。為保住海底古沉船,武警陽江邊防支隊不得不撒了一個長達16年的“炸彈”謊言。

  附近的很多漁民都記得,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漁船經過距東平漁港約20海裏的一片海域時,公安邊防的巡邏艇都會趕過來說這裏有“炸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