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科是無法西學中用的

(2025-10-08 21:18:34) 下一個

一直在想,中國目前這高到可以砸死人的失業率,能不能甩鍋給美西方?結果腦燈一亮,還真可以。你想中國幾千年文明,哪有上班這概念?要不是西方工業文明輸入,誰犯得著為就業發愁?

 

這就是美西方禍害中華的鐵證。在古代,中國也不興教育一說,那時候叫科舉。教育和科舉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後者目的清晰明確,就是為了當官而讀書。教育則不然,它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完全是一個開放的概念,開放到包括失業。

 

按蘇格拉底的觀點,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喚醒靈魂,讓公民掌握理性思考的能力,由此才能避免城邦走向錯誤的道路。而洛克則認為,教育應該側重於培養公民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德行。

 

美國教育家杜威後來表示,教育應該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參與社會議題的意識。這應該代表了美式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及實用主義。杜威雖然生於19世紀,但他的教育觀我認為是最接近現代價值的。另外他還認為,教育應該培養公民的批判性思維。後來這一理念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教育課程所需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

 

然後最近我們聽過的關於教育的格言,應該是前哈佛校長福斯特所說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知道誰在胡說八道。哈佛應該算目前世界領先的學府了吧,但在他們看來,教育依然無關功利,而是為明辨是非。

 

對比一下你就該知道,中國人的教育觀,受科舉文化影響很大,屬於極致功利主義。人們懷著投資的心態奔赴學業,然後奢望飛黃騰達,賺大錢,或當大官。而水深火熱的西方,他們的教育更側重公共價值,培養具有公民意識,能發現社會問題並具備解決能力,可以獨立思考的人。

 

兩種教育必然呈現兩種結果,中國現在幾乎成為博士工廠,2022年博士產出占比全球接近30%,高達7.8萬人次。但是社會失業率卻很高,不說本科生,很多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博士應聘城管都已經成為一個段子。然後最近前央視主持人郎永淳也曝了個料,說他的兒子雙料碩士,目前也找不到工作,以此來吐槽當下的就業壓力。

 

而美國人無需去卷學曆,一個孩子可以從小學一直玩到高中,哪怕不上大學,找個清潔工的工作,生活也能達到中產水平。美國的垃圾工年薪至少8萬美元,一天幹8小時,55歲就可以領取全額養老金。實在不行,還可以去當公務員,紐約常年幾十萬個公務員崗位空缺,連個應聘的人都沒有。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西方人認為教育是一個公益事業,他們專注於提升社會的質量,讓普通的工作崗位也能夠達到中產的水平,從而實現社會麵的共贏。

 

而中國人則忙著提升個人的質量,以獲得在社會上更好的競爭力。結果卻發現社會上的優質崗位越來越少,從而陷入內卷陷阱。

 

這就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區別和關於現狀的差異。說到底,中國的教育本質上還是科舉的延伸,是科舉和西式教育結合下的產物。雖然過去工業化進程迅速推進的時候,出現了一種全麵繁榮的假象。但現在工業化退潮,就暴露出科舉式教育的本質,也就是說,現在教育的終點就剩進體製了。

 

這裏涉及到一個西學無法中用的問題,清朝提出的師夷長技以製夷,其實學的隻是西方的理科,是關於數理化方麵的科學和技術。這些於大清是有益的,可以增強國體。但文科不一樣,文科是改變國體的。

 

這裏就拿郎永淳兒子為例,郎二代在美國學的是經濟和哲學。如此高大上的兩門學科,加上郎本人的背景人脈,回國居然找不到工作。包括前陣子哥大回來的董小姐,學的也是經濟,還是灰溜溜走後門進了醫療係統。

 

當時我就說過,學經濟是給國家看病的,不是給人看病的。這是西方文科最大的特點,他們的教育是依附於公民文化而建立的,是用來解決社會議題的。就像耶倫所說,用經濟數據來改善民生。但是中國人學經濟有什麽用?你能改變996,還是能破除國企壟斷?能提高社會福利,還是能平衡社會財富兩極分化?

 

你首先就不具備公民能力,你跑去學這些公共科目幹嘛呢?

 

再說哲學,記得有段時間脫口秀出了好幾期關於哲學就業難的節目,內容都挺出彩的。當然,學哲學本身就不是為了讓你就業的,它的存在是為了讓別人更好得就業。例舉一個段子:那麽多牛馬一個人幹兩三個的人活,那麽平均一個牛馬不就得導致兩三個人失業嗎?

 

你說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配置如此扭曲,失業率能不高嗎?當然,這種淺顯的道理並非隻有哲學家才能發現,而是哲學家肩負著另一個最基本的使命,那就是追求真理。說得通俗些,就是你得講真話。

 

曆史上那些傑出的哲學家們,他們真正的困擾並非在於探索真理的艱辛,而在於如何把自己苦思冥想追求的真理告訴公眾。為此,蘇格拉底自稱為牛虻,就是那種外形像蒼蠅,卻可以叮人的蟲子。以此來比喻自己傳播觀念的艱辛環境。

 

而柏拉圖則在《理想國》一書裏提出了洞穴影子理論,即一群從未離開過洞穴,以石壁上的影子作為世界觀建立依據的人。當其中一人離開洞穴,接觸外麵真實的世界之後,回來告訴洞穴裏的大眾關於外麵世界的真相時,他得到的可能不是讚賞,而是拳腳相加。

 

包括魯迅先生,也有一個關於鐵屋的理論,形象論證了先覺者的處境。他本人也被列為民族魂,和戳濃瘡的那個人。比之蘇格拉底的牛虻,似乎要悲壯得多。

 

這是哲學的獨特價值,它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也是公民社會的基礎。你隻有先說真話,才能推進一個社會議題,最終才可能解決問題。可是你看中國那麽多哲學博士碩士,有幾個出來說真話?經濟上行的時候精致利己,經濟下行的時候抱怨找不到工作。自己都在鐵屋睡覺,卻問別人天怎麽還沒亮,這就是中式哲學的處境。

 

文科的核心其實還是政治科目,當年清庭的愛新覺羅氏,最排斥的就是西式政體,最終卡在立憲這道門檻上錯失了自救的機會。我覺得政治就是一門介於自利和利他之間無限矛盾的學科。

 

中國人因為極端自私的本性,完全側重於自利,最終導致社會發展失衡而崩塌。而西方則更側重於利他,因而總能達成一個生態平衡的社會體係,實現共存共榮。

 

這裏也例舉一個事例,就說前兩年在澳洲奶茶店打工的中國女留學生,結果被華人老板欠薪了。事件曝光之後,一群黃頭發藍眼睛的洋人,在毫不利己,甚至犧牲個人時間的情況之下,跑去奶茶店抗議,為女學生捍衛權利。

 

很多人羨慕西方的高收入和高福利,但試問一個人人精致利己的民族,真的配得上這樣的國民待遇嗎?

 

回到失業這個問題,不正是每個人都隻顧著提升自己的質量,而不是去提升社會的質量。最終才發現即便你再優秀,一個糟糕的社會不也照樣沒有優秀的位置留給你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