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我

記錄我在北美旅行的點滴故事,分享一路上的風景與心情!
正文

當加拿大夢變成噩夢:一個中國家庭的四萬加元教訓?

(2025-10-15 11:53:48) 下一個

A woman

在CBC上讀到TingTing Biao一家的遭遇時,我的心情異常沉重。他們懷揣移民加拿大的夢想踏上這片土地,最終卻帶著破碎的積蓄和創傷返回中國。報道中那張攝於機場的照片尤其令人揪心—六歲的Jojo茫然地望著前方,她不會知道這次旅行將以母親用捐贈麵包果腹的結局收場。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折射出無數移民家庭在製度縫隙中的掙紮。

令人震驚的是涉事中介的操作模式。合同顯示11萬加元的天價費用被拆分成六個階段支付,每個移民節點都明碼標價。這種看似專業的流程背後,卻是對申請人處境的精準利用—當Biao獲得廚房幫工的職業評估時,她不會知道這份工作根本不符合薩省移民通道要求。移民律師Richard Kurland的點評一針見血:"這是個注定失敗的計劃"。而所謂"投資8萬加元換簽證"的建議,更像是對陷入絕境者的二次收割。

最諷刺的是,Biao選擇這家中介正是因為對方同屬華裔背景帶來的信任感。然而實際提供服務的Jun Su竟是無牌顧問,其丈夫雖持牌照卻被稱作"劉律師"(實無律師資格)。

報道中專家提出的解決方案其實早已存在—2019年議會通過的相關法案至今未全麵實施。建議中的隨機抽查、費用公示、補償基金等製度,本可避免類似悲劇。當最基本的勞動市場評估(LMIA)被包裝成移民"成功案例"時,我們需要思考:為何這些漏洞能長期存在?或許正如Kurland所言,關鍵在於聯邦政府是否真正願意整頓這片"狂野西部"。

Biao現在仍在噩夢中哭泣的細節,讓這個故事超越了普通詐騙案的範疇。移民不僅是一紙簽證,更是對一個家庭未來生活的重注。她的經曆像一麵鏡子,照出移民浪潮中個體與係統之間的力量懸殊。而她在返華後選擇公開經曆的勇氣,至少為後來者點亮了一盞警示燈—移民路上,對"同族相助"的盲目信任可能比製度壁壘更危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在路上的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iger00' 的評論 : 她用旅遊簽證過來而已,目的是為了辦移民。現在政策,在國內幾乎沒有機會。
tiger00 回複 悄悄話 她辦的全家旅遊簽,在這邊被中國人騙了,跟加拿大夢和移民有啥關係呢?
在國內走正常移民手續,最多花點錢被拒簽。
在路上的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野彪' 的評論 : 應該涉及購買雇主。
野彪 回複 悄悄話 是被移民律師騙了嗎?
我幫親戚移民,根本就沒有請律師啊。走正常手續就可以了,不用花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