珈熙

1994年年底從大陸來美國留學,定居美國超過30年的中年大媽
正文

後半生的創作

(2025-07-30 18:44:19) 下一個

我去體育館每周遊泳2~3次,已經堅持十年以上。2024年1月17日,照常,我去體育館遊泳。換好泳衣後,我看見遊泳池櫥窗上說今天泳池會關閉,可是泳池並沒有設置欄杆屏障。周圍也沒有一個人可以詢問,我試著下水遊泳。心想如果不讓遊,會有工作人員出來阻止。一般我會來回泳道遊至少8個來回。那天,我一個人在泳池,隻遊了四個來回,感覺不太對勁,就離開上岸。就在這短短十幾分鍾,神啟示我這篇小說的題目,開頭和結尾。在此之前,我沒有寫過任何小說,包括短篇。但我一直知道,神給我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寫一本書。我的禱告是,如果主你要我寫,請清楚指示我寫什麽。

雖然開頭和結局是神的啟示,好像起點A和終點Z已經標定,如何從A走到Z,確是每天我與神同行得來的靈感和動力。我每天照常生活,會在外麵散步3,40分鍾,這個時間神會我帶領錄下一段我那天的構思,然後我複製到計算機上我的Word File文件裏。2024年我全職工作,就是這樣業餘時間創作,到2024年7月份,小說的框架大致完成。2024年10月,闊別中國多年,我回去旅遊12天,一路背著陳衝寫的《貓魚》。受其啟發,我決定加插圖,因為英文裏說,一個圖片勝過千言萬語。《後半生》的第一稿完成於2025年2月,好比畫家已經決定畫一棵樹,樹幹和樹枝基本完成。但搭建顏色布局的深淺,光線的濃暗和,樹葉花果的細節,卻花費了我數年的時間。

2025年前半年,我休6個月的安息假,可以全職創作這篇小說。這期間,我看了對國產動畫片《哪吒2》的導演餃子的一些采訪,一般不到一年可以完成的一部動畫片,他帶領的團隊潛心創作了6年。他數次提到匠人精神,細工出慢活,質量的保證。世上多產又優質的作家比比皆是,比如村上春樹從30歲開始發表長篇小說,一年一部,直到快60歲。但也不乏另一些人,他們一生隻創作一篇舉世聞名的長篇小說。比如曹雪芹,晚年窮困潦倒,生活清貧,靠賣畫度日。那些年代,沒有計算機,Google,全靠人腦,他精雕細琢《紅樓夢》,寫了十年,屢刪屢改,嘔心瀝血。還有我喜歡的勃朗特三姐妹中,艾米莉一生隻寫了《呼嘯山莊》,以及《飄》(Gone with the Wind)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她一生隻寫過這一部長篇小說,並因此享譽世界。

我還聽說陳忠實創作《白鹿原》采取了近乎“與世隔絕”的寫作方式,整整四年醞釀、兩年閉門寫作,幾乎將自己封閉在鄉村。他推掉了所有應酬和訪談,每日生活非常規律而單調:讀史、寫作、喝茶、散步,與現實斷聯、與書中的人物“對話”。

藝術史上生前寂寂無聞,死後作品大放異彩的例子屢見不鮮,甚至形成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凡·高現象”(Van Gogh phenomenon)- 指藝術家生前貧困、寂寞,死後作品卻價值連城、傳世不朽。比如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臨終遺囑要求好友馬克斯·布羅德焚毀其全部稿件,被拒執行。他死後《變形記》《審判》等作品影響20世紀文學,被譽為“現代主義鼻祖”。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美國詩人,生前僅發表過10首詩。死後她妹妹在她的抽屜中發現近1800首詩歌手稿,成為英語詩歌史上的重量級人物。中國女作家蕭紅生前境遇坎坷,英年早逝(31歲),作品一度無人問津。死後她寫的《呼蘭河傳》被發現為文學瑰寶,是中國最具女性視角與文學品質的作品之一。

感謝主的提醒,我要耐心。我領受創作這部長篇小說時,55歲半,和張愛玲說的成名要早,背道而馳。整個創作過程中,我不敢說貧病交加,窮困潦倒,因為我有慢性腰椎病,自2016年開始每周要作物理治療和正骨2~3次,後來又加上頸椎和肩膀痛,還有嚴重的幹眼病。所以我一直焦慮,需不需要找一個工作,養家糊口,至少有穩定的醫療保險, 老有所依後,再來繼續對文學的追求。這期間,每日與弟兄姐妹們一起朗讀聖經半小時,從很多聖經的人物中學習超越眼見的信心。我不敢驕傲,自以為是。我的一個同工的女兒38歲,從發現得癌到去世,隻有短短一個月。生命的脆弱無常,誰也無法保證的明天,我唯有小心翼翼,甚至到謹小慎微的地步,遵循神的旨意和帶領,不敢錯誤選擇。因為身體的原因,我必須堅持治療和保養身體,以打持久戰。57歲時,我勇敢地辭去工作,以便於全心專住於這篇我的心血之作。

這是我花費一年半的時間原創虛構的一篇77萬字的長篇小說,大約5%描寫場景的文字借鑒於chatgtp。其中絕大部分圖片來源於chatgtp,尤其是有人物的圖片。感謝這些AI技術,可以照著指令,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圖片。為此,我還花錢買CHATGTP的付費計劃,否則一天隻能作3張圖片,有的圖片甚至超過想象的好。但是機器畢竟不是人腦,經常出錯,我一般重複5次指令,在裏麵挑一張最好的。總的來說,插圖的質量隻能說是勉強可以,仍然有一些水彩插圖我並不滿意。但畢竟我有200多張插圖,精力和能力有限,也隻能如此。

托爾斯泰曾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對那些沒有選擇,出生在一個極不健全的原生家庭的人,不自覺地被傳染上家族遺傳的各種“疾病”和惡習。更可悲的是,這些羈絆不僅束縛他們自己,還代代相傳,波及到子孫後代。就像印度的種姓製度,出生在哪個家庭,世世代代都不能變更自己的命運。一個人的出生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難以改變。但是親密關係給幸福感提供了重新開始的最佳機會,與“對的人”相遇相愛,體驗互相治愈,互相滋養,互相扶持。無論何樣的出生,如何的光景,我們可以選擇幸福。愛需要學習,愛的能力可以培養。隻要我們願意努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也可以譜寫愛的奏鳴曲。

本書描寫一對前半生在情感,婚姻,事業失敗到穀底的中年男女,因為對基督的信心和順服,心意更新而人生蛻變。他們60歲結成夫婦,同心同德,最後整個家族被複興,四代同堂,彼此相親相愛,忠心服侍於對印度教徒的宣教。雖然我寫的不是大人物的小故事,小人物的大故事同樣也精彩。

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這本《後半生》,也許一個人物身上揉合了生活中的幾個原型;也許一個原型在書中幾個人物的身上有影子。但沒有一個人物是完全紀實描寫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人,如果有雷同或相似的故事,無需對號入座。我故事創作的靈感來源於中國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和英國宣教士戴德生一家五代繼承對中國人民的宣教。世上全職宣教的人很少,對印度教徒宣教的更是寥寥無幾。盡管如此,生活中很多人感到迷茫,麻木,痛苦,被束縛和捆綁的無力感,我相信你在書中能看到你自己,也讀到我,更重要的是點燃希望。這就是靈性文學的魅力,藉由故事的力量,喚起心靈的衝擊,進而帶出行為的改變。

法國作家布魯斯特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找尋新天地,而在於擁有新眼光”。

在這本書寫了一年半,第4版修改,我剛辭職,還未批準時,我突然不想寫了,有一種麻木,或則厭倦,枯幹的感覺。我正好看到竇文濤的圓桌派有一期請來香港導演王晶,談到“執生”(粵語)。創作需要信心,勤勉和自律,但是也需要靈感。狀態不行時,再怎麽努力,也是平淡無奇。勞逸結合,充分的休息,旅遊,玩樂,有時候必須完全放下寫作,或者就是發發呆,充電,直到熱情和動力的恢複,所以平衡非常重要。全心寫作的這兩年是我出外旅遊,發展新的興趣愛好,結交新朋友最多的一段時間。

人生中一定有跌宕起伏,大悲大喜,極具戲劇性的高潮和落差。但不是每一個故事都驚天動地,有時候,最打動人心的,正是那些被神悄悄雕刻的日常。人生真正的厚度,不在高潮,也不在低穀,而在那一天天瑣碎日子裏的堅持和體會。幸福不是做了什麽驚天動地的事跡,而是平凡裏還能感到滿足。真正的成長,是經曆過苦難之後,依然願意相信神的美好旨意,依然熱愛生活。再小的日子,也值得認真過;再痛苦的人生,也藏著微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青白丹城 回複 悄悄話 感佩!神的帶領最值得信賴。我也常有想創作的念頭,又因太難不敢開始。
喵喵叫的苗 回複 悄悄話 怎樣可以看到這本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