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往事重提兌換券(上)

(2025-09-11 11:11:43) 下一個

    上世紀七〇年代末改革開放中美建交後,普通老百姓的信件可以往來了,振奮人心,那時候的上海,有海外關係的人們紛紛開始了尋親。

    我有個舅媽,不僅與美國的兄長聯係上了,而且他很快飛往上海探望年事已高的母親以及弟妹們。那段時間我們的大家庭非常熱鬧,為了迎接海外的客人,特意粉刷了樓道、牆壁,讓老宅子裏通往二樓的路更加整潔美觀。

    記得那個白天放學回家後就聽說舅媽的兄長還帶了一位身高二米的美國人一起來,無比的稀罕,他們在老屋的大門口前還拍了合影。傍晚時分客人離去時,弄堂口停著小轎車,我也跟了出去看,坐在車裏的外國人對著我說了一句英文,我傻乎乎的不知道回複什麽才好。

    晚上在大人們就國際形勢的高談闊論中,我第一次聽到「兌換券」這個詞,有個遠房表哥還拿出幾張給大家看,嶄新的紙幣,說是剛發行的,隻有外賓才能弄到手、才能進入友誼商店,而坐落在外灘的友誼商店裏麵的各種進口優質商品和稀缺物品,在那個封閉的計劃經濟時期,當時的市麵上是看不到買不到的。

    「兌換券」是上海人的叫法,它的官方名稱叫「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有一百元、五十元、十元等麵額,是與人民幣等值的另一種特定貨幣。

    我是大家庭裏年紀最小的一個,是個湊熱鬧的角色,聽著大人們講話,不僅漲見識,也讓我好奇,而更讓我疑惑的是那家能夠使用兌換券的友誼商店,讓我聯想到學校裏老師講過的我們這一代人無人不知的一個故事,說得是舊上海英美租界裏麵的外灘公園,也就是現在的黃浦公園門口曾經懸掛過一塊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老師說我們自己土地上的公園我們自己卻被禁止進去,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落後要受欺負的。

    所以,同樣是在外灘,為什麽友誼商店隻對外籍人士開放、普通百姓隻能在門口駐足張望?為此一隻大大的問號埋在了心裏。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步伐,我家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每一樣都在發生著變化,父親平反後忙碌地教書、辦學、從事著外事及商務活動,所以不久之後我在家裏又看到了兌換券,覺得它就是比人民幣高一等的錢。

    漸漸長大知道的事情多了,視野也開闊了,也明白了特權的存在,譬如那時候乘坐飛機是有級別的,坐頭等艙局級幹部,坐經濟艙處級幹部,還需要單位開介紹信才能買到機票,坐飛機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是一個奢望,所以當我第一次聽說在高高的天空上還有飯吃,覺得是一件多麽有趣又向往的事情。

    又譬如父親出國後回上海,可以憑著護照進入免稅商品有資格買一大件,有摩托車電視機等緊俏商品;再譬如這個兌換券,手握兌換券的也不是一般的人,可以進友誼商店買喜歡的東西。很多事情都是存在的,隻是我小,不知道而已。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長大成人走上社會後考入上海一家外資銀行工作的時候,我們的節假日同步跟著國外,複活節和聖誕節也都有放假,管理方式和工作節奏都是西化的,每月拿到的紙質工資袋裏麵裝的不是人民幣,而是兌換券。

    年紀輕輕的我也成了手握兌換券的人了,不自覺地感到自己很前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