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衛星中學(上)

(2025-08-20 11:18:15) 下一個

    我有一位定居東京的朋友,她是我爸爸的學生,發來一篇關於「母校故事」的回憶文章並對我說:「找找看,裏麵有張老師。」

    文章是當年七三班她的一位同學寫的,筆下的母校是衛星中學。

    衛星中學位於上海的威海路上,威海路早年叫威海衛路,是一條與南京西路平行相依的馬路,當年就近上學的學生們都是來自於這塊市中心的核心區域。

    衛星中學的名字很好聽,就像是一顆星星,我小時候總想知道爸爸學校裏麵是什麽樣子的,充滿了好奇。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節假日爸爸去學校值班,於是便把我也帶去了。我很興奮,在爸爸的辦公室裏隻呆了一會兒便迫不及待地跑去下麵的操場,陽光灑在偌大的操場上一個人影也沒有,教學樓前有一個水泥磚頭砌成的大台子,我們小時候都把這叫做「主席台」。主席台很大,比大人的膝蓋還要高一點。

    那天我一眼就看見主席台邊停靠著一輛「黃魚車」,就是一種有三個輪子的人力車,那一年我才七八歲,小腦袋裏閃過平日裏見過踩黃魚車的情形,也不知道哪來的膽量,想都沒有想就爬著坐了上去。

    雙手緊頒著龍頭,一隻腳在踏板轉到最上麵時才剛剛能夠得著,另一隻腳就等著踏板轉上來後再使勁踩,歪歪扭扭地在操場上轉了大半圈,然後不知道怎麽停下來就毫無懸念地撞上了主席台,恐慌中爬下黃魚車後立刻咚咚咚地跑回了爸爸的辦公室。就這樣把兒時最頑皮最大膽的一次嚐試,留在了衛星中學的操場上。

    時光如流水,如今仔細地看著文章裏一張張黑白的老照片,那扇學校的大門、教學樓、操場、籃球架、主席台,曆曆在目,還是記憶中的樣子,我也終於在一張寫著「上海市衛星中學全體教職員工歡送李仁如同誌光榮退休62.7.30」的集體照裏、在那年代千篇一律的白襯衫中找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第三排右起第四位戴眼鏡的張老師、也就是我爸爸。

    照片拍攝地是在衛星中學的教學樓前,第一排的老師們麵向操場就是坐在主席台的邊緣上。令人歎息的一件事是當年負責用水泥砌主席台這項事務的周老師,據學生們的回憶,在一九七三年年底被剃了光頭,就在這個主席台上受批鬥、低頭認罪還被判了刑。

    照片背景中這幢中西合璧、古色古香的教學樓,原先是民國時期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園、哈同花園內的哈同圖書館藏書樓。

    哈同花園在上海非常有名,經曆戰爭遭破壞後哈同花園的地麵上建起了中蘇友好大廈,也就是現在的上海展覽中心,734班有一位姓王的學生,他母親在裏麵工作,曾經給過兩張內部票,在那個還沒有電視機年代裏,大白天能站在大廳裏仰頭看著大屏幕上成群的袋鼠懷揣著兜裏的小袋鼠,自由地奔跑在廣袤的自然之中,那畫麵直到現在也是記得清清楚楚,非常震撼,讓幼小的我大開眼界。後來這位王學生,在國門一打開就早早地來了美國,並成了哈佛大學裏的老師。

    照片裏爸爸旁邊右起第五位,看身型似同事鄭老師,鄭老師後來去了陝西北路上的七一中學當校長,他的兒子小鄭衛星中學畢業後,一邊白天在研究所上班,一邊晚上來我家跟著爸爸學日語,然後改革開放初就去了日本。

    爸爸總是在我麵前表揚小鄭,說他去日本的前一天還在上班,年少的我深受這種敬業精神的教誨,以至於我長大工作後,每一次的跳槽換工作,兩個單位之間都是無縫銜接,容不得自己多休息一天。 

 

(此文首載於二零二四年九月四日世界日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走過路過沒錯過 回複 悄悄話 關注一下,看到衛星中學中四個字還蠻親切的進來看看。曾經在這家學校上過一年半學。班主任記得姓牟。前幾年回去路過看到好像變成了什麽職業學校。現在不知道還在不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