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西藏有過兩次巨變。第一次是佛教的傳入。
公元五世紀印度佛教穿山越嶺叩開了西藏南大門。到公元七世紀,西藏吐蕃王鬆讚幹布主導始創藏語書寫文字(從印度梵文基礎上改進而來),將佛教從印度梵文譯成藏文。由此佛教在西藏立足,對藏文化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到了十七世紀,西藏開啟佛教與政府合一體製,達賴喇嘛擁有佛教活佛和政治領袖雙重身份,佛教正式確立為西藏國家宗教,達賴體製成為藏文化核心元素之一。
而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印度教後來居上成為印度主流宗教。雖從佛教衍變而來,印度教脫離了經典佛教,在世界宗教圖譜上自成一體。西藏保留了佛教經典著作,取代印度成為佛教正宗傳承地。至今研究正統佛教學者仍需學藏語。
西藏的宗教,語言及文化與印度,尼泊爾和不丹一脈相承,同屬喜馬拉雅山脈文化圈。
史上西藏與中華曆代王朝有近鄰往來關係,時近時疏。中國人都熟悉公元七世紀西藏吐蕃王鬆讚幹布迎娶漢族文成公主的故事。末代清王朝視西藏為重要西域前沿,為自身安全,清朝與西藏達成協議,為西藏提供保護 (英文‘保護權’ Suzerainty,不是‘主權’ Sovereignty )。清朝派安邦(Ambans, 類似現今的常駐代表或特使)駐拉薩,沒有駐藏軍隊。1720年蒙古入侵西藏,清朝派軍隊驅逐蒙古人,達賴體製得以延續。清朝政府了解達賴喇嘛及藏佛教在西藏的影響力,尊重達賴體製,西藏政府內部完全自治。從文化角度講,清朝沒有試圖對西藏施加影響,從未尋求將西藏與漢族同化,藏文化裏沒有明顯漢族儒家文化的痕跡。
1911年清朝解體,西藏驅逐清朝駐西藏安邦,宣布獨立。1912年至1950年清朝後任民國政府戰事不斷,無暇顧及西藏,西藏實體獨立了三十八年。
二十世紀中葉,已成為曆史的末代清王朝與西藏的關係被中國共產黨重拾,戲劇性地導致了西藏的第二次巨變。
上:布達拉宮正麵;下:夜幕下布達拉宮背麵
布達拉宮是達賴喇嘛政教合一體製的核心建築,始建於公元七世紀,十七世紀五世達賴喇嘛在位時重建。紅宮為宗教活動場所;黃宮為最重要宗教區域,如金頂下的靈塔殿;白宮為生活和辦公場所。十四世達賴是最後一個在此居住執政的喇嘛,1959年出走印度,布達拉宮轉變為博物館。
左:羅布林卡中十四世達賴喇嘛宮殿(格桑別宮),內有十四世達賴喇嘛會見廳,經堂,臥室和珍貴文物(關於十四達賴個人文字信息已經全部移除)。
右上,下:羅布林卡內的園林。
羅布林卡(夏宮)是曆代達賴喇嘛夏季避暑行宮,也是夏季政治與宗教活動場所。這裏也是十四世達賴在拉薩的最後居所,1959年他從羅布林卡西門出走印度,此後羅布林卡作為公園對外開放。
羅布林卡為佛教建築與藏式園林結合體,始建於1740年八世達賴喇嘛在位期間,麵積36萬平米,是西藏現存最大人造園林。
大昭寺:西藏的地理中心,藏人的精神聖殿。藏佛教徒不分教派,均視其為朝拜聖地。
公元647年,吐蕃王鬆讚幹布為迎娶漢族文成公主修建大昭寺,寺中主殿供奉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
大昭寺是西藏最神聖的佛教寺,藏人一生中至少要到此朝拜一次。圖為聚集在大昭寺前遠道而來的朝聖者。
大昭寺入口外磕長頭朝拜者,場麵虔誠,頗為震撼。
藏佛教俯臥跪拜禮,‘磕長頭’,則是身心投入。‘磕長頭’又稱為‘五體投地’ ,即頭,雙手,雙膝五個部位同時著地,以示最高敬意和謙卑。朝拜者給自己設定目標,即每周、每年甚至一生磕長頭數目。實現目標需要信徒自律,堅韌。
繞大昭寺針行走行走朝拜的人絡繹不絕,神情肅穆,無所畏懼。
小昭寺規模小而寧靜,但香火極旺,是信徒尤其是當地居民日常禮佛的重要場所,為‘本地信仰重地’。
小昭寺與大昭寺有同樣長的曆史,吐蕃鬆讚幹布為安置泥泊爾尺尊公主帶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現已不在此寺)佛像而建。
拉薩老城區的八廓街。八廓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始於7世紀鬆讚幹布時代,雖經曆史擴展演變及現代化衝擊,八廓街仍然是拉薩宗教氛圍與傳統風貌保留最完好的一條街。
繞八廓街一周約有一公裏長,這些磕長頭者以身體‘量過’。他們穿梭於行人之中仍專注虔誠,旁若無人。
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有朝拜者從西藏其它地區一路磕長頭‘行走’到拉薩大昭寺(途中可以休息,也可以每年固定時間‘走’一段,第二年再接著‘走’)。其它國家佛教徒敬拜局限於佛寺內,燒香作揖,或原地磕頭跪拜,隻有藏佛教徒會如此身心投入。不惜承受肉體痛苦的敬拜方式為藏佛教特色之一。
佛塔、轉輪占地麵積小,方便建於社區。順時針繞其行為一種民間方便的敬拜方式。
印有佛教經文的五彩旗(經幡)隨處可見,在曠野中,在屋頂上。
經幡為一種祈願方式,表達藏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色拉寺是曆史悠久,地位重要的藏傳佛教寺院。
色拉寺僧人辯經,僧穿佛教學習的重要方式。辯經僧人分成坐立兩方,辯論的肢體語言均有其寓意,場麵熱烈。
1950年前,色拉寺僧人數目在5000-9000之間浮動。共產黨接管後數目劇減,文革中降為零,恢複後政府為了便於管控將數目限製在300-400之間。
藏佛教寺院內,藏式建築古色古香。
寺廟內的藏佛教和藏文化符號
左起:藏文化藝術品店;唐卡(藏佛教繪畫);藏人書法家和他的書法作品。
拉薩老城居民區。老式建築風格,頂層居住區,底層開店鋪。
左上:林芝地區海拔低多雨水,房屋為斜屋頂結構;左下:其它地區鮮少有雨,常見平屋頂。右:鄉村一景。
作為一種非主流信仰,一種民間精神依托,佛教散布於亞洲諸多個區域。然而將佛教立為國家宗教,現今世界上僅有不丹王國。
不丹佛教從西藏傳入,是藏佛教一個分支,不丹的語言文字1960年才從傳統藏語改造而成,不丹的麵積遠小於西藏(38萬平方公裏,人口80萬,西藏麵積1228萬平方公裏,人口600萬)。
西藏佛教已有一千七百年曆史,擁有完整的佛教理論體係和藏語經典著作。藏佛教深植於藏文化之中,融入藏人的精神核心。與西藏的微型版,隱身與山穀之中,充滿佛教靈性的不丹王國相比,西藏的時空大氣磅礴,傳統佛教和文化底蘊更加厚重,其人文價值舉世無雙,在世界文化叢林裏獨樹一幟。
1950年,西藏史上前所未有的外來文化 ‘從天而降’,傳承千百年的佛教王國成為曆史,藏佛教藏文化由盛轉衰。
藏人千年的祈盼化為一首無言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