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財富篇(補章)》
代際裂痕:美國年輕人與製度機會的斷層
一、從一段視頻說起:無法複製的父輩路徑
一段美國年輕人的短視頻,在不到24小時獲得13.6萬個點讚,直白傳達了年輕一代的挫敗感:
房租每月2000美元起,房價五十萬美元起,連周開銷都難存下,更別提退休儲蓄與買房計劃。
父輩常說的理財建議——少外出吃飯、多攢錢買房——在今天的美國語境中幾乎失效。
並非年輕人不努力,而是生活成本與收入之間的比例已經被徹底改寫。
二、代際財富斷層的製度根源
1. 資產價格的結構性膨脹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中位數房價大約為2.5萬美元,而當時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約為1萬美元——意味著一個家庭用不到三年收入,就能全款買房。
如今,中位數房價超過40萬美元,而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在7萬美元左右——買房所需年收入倍數已經從3倍膨脹到接近6倍。
2. 工資增長與生活成本的背離
七十年代,美國大學四年學費平均不足1萬美元,許多人可以通過暑期打工或兼職負擔大部分學費;
今天,私立大學四年學費動輒20萬至25萬美元,學生貸款成為大部分年輕人進入職場的起點負擔。
醫療成本也有類似變化:七十年代家庭年醫療開銷約占收入5%,如今超過15%。
3. 機會公平感的稀釋
父輩一代的機會結構,不僅依賴個人努力,還受益於製度環境——高就業質量、社會保障可覆蓋大部分風險、資本回報率與勞動回報率差距較小。
如今,這一環境已經被稀釋,資本回報率遠超勞動回報率,年輕人在製度起跑線上已處劣勢。
三、跨國鏡像:美國的“失望”與中國的“躺平”
美國年輕人的失望感,與中國年輕人口中的“躺平”並非完全不同。
在中國,一線城市高房價與教育焦慮,使年輕人麵臨同樣的財富積累瓶頸;
在美國,高房價、高租金、高學貸與高醫療費則構成另一種製度陷阱。
不同之處在於製度調節機製:
中國有更高比例的家庭代際支持與集中儲蓄,
美國則依賴個人信貸與市場投資工具。
但相似之處在於,兩個社會的年輕人都對“父輩路徑”失去了可複製性,轉而尋求新的生活策略與價值判斷。
四、製度裂痕下的政治與改革走向
代際財富的斷裂並非一代人的問題,而是製度結構的長期變形。
真正的修複,不在於要求年輕人“多努力一點”,而在於重塑機會分配的邏輯——讓工資重新覆蓋生活的基本坐標,讓努力重新與收獲掛鉤。
在這種裂痕背景下,美國年輕一代的政治態度正在轉向:
一方麵,他們對傳統“美國夢”敘事的信任度下降,更傾向支持直接的製度再分配措施——包括學貸減免、全民醫保、租金管製、基礎收入等政策;
另一方麵,他們對既有兩黨體係的忠誠度弱化,更願意支持跨界、非傳統政治人物,哪怕這些人物的政策組合並不完全符合主流意識形態。
這種趨勢可能帶來兩種結果:
1. 若製度能夠在稅收、住房、教育、醫療等關鍵領域推出針對年輕群體的結構性改革,美國的社會契約可以在新的代際基礎上重建;
2. 若製度繼續依賴個人韌性與市場自我調節,則年輕人的政治疏離與社會不滿可能在未來十年內集中爆發,推動更激進的製度變革甚至社會運動。
代際裂痕不隻是經濟現象,更是製度合法性的一麵鏡子——它照出的,不是年輕人是否足夠努力,而是製度能否兌現它承諾的未來。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所在城市或國家,年輕人與父輩在住房、教育、醫療、收入等方麵的差距感受。你是否也覺得,父輩的成功路徑已無法在今天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