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個人資料
正文

《文明係列·製度技術篇(第九章·附段)》 可控的開放:英偉達在中國的製度定位

(2025-10-29 06:29:51)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技術篇(第九章附段)》

可控的開放:英偉達在中國的製度定位

 

一、導言:在開放與防禦之間

英偉達的命運,正在成為中美製度互動的一麵鏡子。

從川普在赴韓途中提到可能與習近平討論Blackwell芯片,到中國監管層強調安全審查、漏洞說明、提交材料,這場圍繞AI算力的談判早已超越企業範疇。

它觸及的是製度的邊界一個國家如何在開放與防禦之間維持技術主權。

 

二、安全審查,不等於排斥

2025年7月31日,中國國家網信辦約談英偉達,要求其就H20芯片的漏洞後門安全風險進行說明。這一舉動,在西方媒體眼中被視作封殺前奏,而在中國行政邏輯中,卻是另一種準入程序。

中方並未宣布禁售、禁入,也未啟動刑責調查,而是要求提交技術說明與整改材料。這意味著留有製度回旋空間。

類似的表態同樣出現在外交層麵。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記者會上被問及是否禁止采購英偉達芯片時,僅回答不了解你提到的情況,既不否認風險,也不確認禁令。

這種模糊回應,正體現了中國式的製度策略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保持談判空間。

 

三、現實依賴:算力的主權悖論

英偉達的CUDA生態,是中國AI產業不可繞過的基礎設施。

無論百度的文心、阿裏的通義、智譜的GLM,乃至科研院所的超級計算平台,都建立在CUDA的軟硬件兼容之上。

要在短期內徹底脫離這一體係,幾乎不具現實可能。

因此,中國在製度操作上形成雙軌策略:

一方麵高調宣傳自主可控、強化審查;

另一方麵繼續允許A800、H800、H20等降規型號在華銷售。

這種審查中準入的製度形態,實際上是一種可控開放:

它既是防禦姿態,也是延續產業生命的必要妥協。

 

四、有限合規共存:中方的戰略意圖

中方對英偉達的真實意圖,並非排斥,而是控製。

這種控製包含三個層麵:

1. 技術安全可驗證要求企業提交源代碼與固件說明,確保數據封閉可審查;

2. 本地化生產可監管推動在華封裝、測試與雲端部署,以製度框架約束運營流程;

3. 市場準入可替代通過國產芯片替代機製,確保任何單一廠商退出不會引發係統性風險。

這種模式並非拒絕合作,而是以主權為前提的再合作。

換言之,中國歡迎英偉達留下來,但必須在可控框架內留下來。

 

五、主權注腳

可控開放,是一種製度美學。

它既拒絕屈從,也不盲目對抗;既強調安全,又保留合作。

在這層意義上,中國對英偉達的態度,正如當年對微軟、特斯拉、蘋果所采取的策略

不是排除,而是吸收、規製、再利用。

英偉達的芯片,不僅是AI的心髒,更是製度的脈搏。

它讓人看到,在技術全球化的盡頭,主權與開放不再對立,而成為彼此製衡的條件。

而可控的開放,或許正是未來中美技術關係最現實的製度形態。

 

製度餘響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