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地緣篇(特別章)》
戰略性脫鉤:從萊特希澤的警句看川習會的真實結構
一、導言
在2025年10月的川習會中,全球媒體聚焦於稀土停火與關稅緩和,但真正揭示製度底色的,是一位舊將的冷靜警告。曾在川普第一任期擔任美國貿易代表的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在峰會開幕之際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指出:我認為你不會看到全麵脫鉤我認為你會看到戰略性脫鉤。他進一步強調,這種局勢得到緩和的情況隻會持續幾個月,或者一年左右,然後我們還會回到那裏,再次審視這個問題。
這番話,既是對川習會的製度性注解,也是對未來全球經濟秩序的冷峻預告。
二、戰略性脫鉤的製度邏輯
萊特希澤所言戰略性脫鉤,並非退讓,而是一種製度分層。它意味著美國並不追求與中國徹底斷裂,而是要在技術、能源與資本主權領域築起可控隔離。
這是一種精確的製度配置:
關鍵科技與軍民融合領域脫鉤;
製造、農產與消費領域繼續共生;
資本與金融接口謹慎開放。
換言之,美中不再共享同一個經濟體係,而是在製度層麵形成雙軌結構:美國維持創新主權,中國保持生產主權,雙方通過談判維持動態均衡。
三、時間的製度化:以年度談判為節奏
萊特希澤的另一句話更具洞察力這種緩和隻會持續幾個月或一年。
這揭示了川普團隊的製度節奏觀:衝突不是要終結,而是要定期複位。年度談判機製成為一種政治節拍器,讓每次緩和都可轉化為新的籌碼與議題。
這正是川普主義的談判藝術:
不製造和平,而製造可續的緊張;
不終止競爭,而讓競爭可控地循環。
這種製度化不確定性,恰是美國在新冷戰格局中保持主導權的關鍵。
四、從脫鉤到共存:全球結構的再設計
1、製度共生的再平衡
此次停火表麵上是貿易協議,實質上是對全球化的新分工。稀土與高科技領域形成製度防火牆,而農產、航運與能源成為雙方維係互信的緩衝地帶。全球化因此進入有限共生階段:競爭被限定在製度邊界之內。
2、資本與供應鏈的再定位
萊特希澤的判斷預示全球產業格局的再分層:
美國主導算法、AI與能源科技;
中國掌握製造、資源與中端工程鏈;
而日韓、德國、印度等國家在兩極之間尋求製度接口。
這意味著全球供應鏈正被政治化為一張製度網絡,而非單純的市場分布。
3、政治理性的短暫回歸
川習會提供的,是一個有限的製度喘息期。市場得以重估,央行獲得操作空間,外交恢複交易理性。但這一切都是臨時性的、策略性的和平。正如萊特希澤所言,幾個月或一年後,新的談判周期將再次開啟。
五、主權注腳
萊特希澤的戰略性脫鉤,是當代製度博弈的真實寫照。
它提醒世界:中美之間的競爭不會消失,隻會在更高製度層麵被重新編排。
脫鉤不是結束,而是秩序重構的開始;
緩和不是和平,而是時間的交易。
川習會帶來的,不是一場和解,而是一場更精準的製度分層。
在這個由算法、資源與主權交織的世界裏,
每一次談判,都是一次製度呼吸
短暫、必要,卻注定要被再次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