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是古羅馬時的軍官,年輕時服從父親的意誌從了軍,卻始終不屑作軍人,他喜歡和平不喜歡戰爭,雖然父親以羅馬戰神的名字為他起名。有一天,他正在執行軍務的途中,遇到一個饑寒交迫、奄奄一息的乞丐,馬丁身上既無錢財,也沒有食物,他把自己的披風用劍裁成二半兒,一半留給自己,一半給了那凍得瑟瑟發抖的乞丐。當天晚上,他夢到了基督,基督身上披著半塊兒披風對弟子們說:“這是新教徒馬丁送給我的!”馬丁醒來後受到夢的啟示,他找到了神甫,接受了洗禮並辭去軍中職位成為基督徒。馬丁信仰篤誠表現出色,後來被選中作做了主教,死後還被封了聖位。馬丁當年作為主教的教區在如今的法國境內,每年的11月11日基督世界都要舉辦紀念活動,以食為天的人們常在那天吃烤鵝,因為白鵝與聖馬丁有段傳說,他被選為主教但並非本願,因此他躲了起來,要不是那群鵝嘎嘎咕咕的泄露了他藏身之處,他隻好被強擁著做了主教,因此不難看出,聖馬丁人品的二大優秀,一是他的仁慈,二是他不為權勢所動。作了主教後的馬丁,生活依舊簡樸,放棄主教的居所,始終住在他那簡易的石頭屋裏。有一點我總很疑惑,問過不少德國人還是不得解,要是沒有鵝,馬丁就不會被發現,做不了主教,自然也封不了聖,人們應該感謝鵝才對啊,反之,把它殺了烤了惡狠狠地吃下肚,什麽人啊?!
每年的馬丁節,德國各地都舉行活動。一個男人扮成聖馬丁的樣子,披著大氅,莊重地騎在馬上,一個扮演乞丐蜷在一旁,等待著他的那半片兒披風。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們曾經一起在弗萊堡市中心的聖馬丁教堂前,觀看聖馬丁節的活動,那天的天氣很涼,裝乞丐的人裸露著上身哆哆嗦嗦,我覺得他真的很可憐,盼著那裝馬丁的人快點騎著馬來,怕那“乞丐”會凍病。僅此一點,紀念聖馬丁的意義就輕易地得以體現,我一個普普通通,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被喚出仁愛之心,盡管那乞丐不是真的。
馬丁和乞丐完成披風交接後遊行開始了,前來參加馬丁節的孩子和家長們排成長長的隊,手中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跟在高頭大馬的聖馬丁身後,隨著音樂唱著歌緩緩而行,稚嫩的童音在深秋的暮色裏清脆動人。
一年馬丁節,天公不作美,淅淅瀝瀝下著小雨,小鎮參加遊行的孩子們興致不減,黑乎乎的街上星星點點的燭火小心翼翼地閃爍,孩子們唱著,“我帶著燈籠,燈籠隨著我,一片光海湧向馬丁……”不時間,就有甜甜的嗓音在叫,“媽媽,我的燈滅了!”“沒有了燈籠,馬丁還會來嗎?馬丁若有靈,聽到後肯定欣慰,公元三百多年的他,至今仍舊被人懷念著。
隊伍裏有人和我打著招呼,是對麵街上一位媽媽,她對我說:“阿利克斯(她兒子)主動要來,我自然得跟著,誰知道他明年是否還有興趣來呢。”是啊,當今人們的信仰越來越暗淡,教徒越來越少,宗教的稅收與日俱減,連出售教堂的事情都在發生,沒了教堂馬丁便是無房戶啊。不信也就罷了,人們還笑話馬丁,說他救人不徹底,為什麽不把整個披風送給乞丐禦寒?!天氣那麽冷,一人一半兒無法禦寒,結果乞丐和馬丁都被凍死,本來可以有一個活下來的。馬丁若有靈,聽到後肯定糊塗了,是他給錯了,還是披風太小?
不管怎們說,我還是很欣賞德國每年紀念馬丁的活動,畢竟表達了人們向善的一麵,參加遊行的大多都是孩子,更體現了仁愛從小培養的重要。騎著高頭大馬的馬丁,被無數盞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燈籠簇擁著,孩子們頌揚的歌聲一片,不是一幅很感人的畫麵嗎?!以前我做導遊時,如果正趕上時節,就會對同胞講馬丁的故事,宣傳老馬的廉潔與善良,同胞們也告訴我,那一天在中國叫做“光棍節”,我聽後覺得很形象,的的確確四條光棍。幾年之後,我又被同胞告知,那天是搶購日,買東西物廉價美,我聽後想,若是這節早一天誕生,馬丁或許有能力置辦一件厚實寬大的大氅,為了他人也為了自己的生命。
馬丁死後被尊為聖位,乞丐呢,年年那一日等待著半片披風,馬丁盡管仁愛也懂得過日子,他節衣縮食365天,然後去買一件可心的披風,在跳躍的星火裏心滿意足地踱步,和孩子們一起去吃烤鵝那個多嘴的家夥,他不確定這樣的日子還能持續多久,打算與時共進現實些,聖位依然鬆動,識時務者為俊傑才是根本。
在德國,每年的11月11日11點11分也是狂歡節首幕開啟。
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