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為何不能交出名單?
——製度中立的最後防線
“文明係列”第十二篇
一、引言:名單之爭不是程序問題,而是製度信任的裂口
2023年10月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後,
真正的製度轉折發生在2025年1月川普重新執政之後。
哈佛拒絕交出名單。這不是單純的行政回避,
二、為什麽哈佛不交出名單?
(1)製度本能:大學不做國家的調查附庸
自1960年代反戰與民權運動以來,
除非有法院傳票或刑事調查令,
(2)政治結構撕裂:川普政府不是在“要名單”,是在“劃界線”
本次索要名單的行動,表麵是行政調查,實質上是政治劃線。
在這一結構下,名單不是行政信息,而是忠誠宣誓。交出,
(3)輿論與法律風險:一份名單可能引爆製度雪崩
名單一旦交出,學生若遭拒聘、簽證取消、身份曝光、遭受騷擾,
違反《家庭教育權利與隱私法》(FERPA);
協助政治歧視;
引發精神傷害與集體訴訟。
對如哈佛這般聲譽依賴社會信任與法治結構的機構而言,
(4)身份政治結構:進步話語場中的象征背叛
在哈佛內部,DEI、種族正義與殖民批判話語早已構成文化主流。
這將立即引發教師聯署、學生抗議、媒體圍攻和校友斷捐。
(5)治理現實困境:名單未必存在
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校方可能根本無法準確掌握名單。
但若校方承認“我們不知道是誰”,便等同於承認治理失控。
三、一份名單,撕開的是製度的底層結構
看似簡單的“抗議者名單”,實則是製度信任的極限測試。
大學不再被社會認作中立平台;
政治權力正通過程序外手段介入學術係統;
民間信任結構轉向輿論動員;
社會對規則的期待,已讓位於立場劃線。
這是製度文明在高壓政治與情緒治理雙重夾擊下的一次全麵裸露。
四、製度最後的防線:沉默,是中立所能采取的最後形式
當真理標準被視為壓迫工具,當法治路徑無法阻擋民意狂潮,
不交名單,不是高尚,更不是庇護,
這是一種文明晚期的脆弱防線:當所有主動表達都可能被曲解、
五、結語:當不動成為抵抗,製度已行至斷崖
一份名單,折射的是製度還能承受多少信任與分裂。
哈佛不是例外,而是預警。今日的不交,是最後的象征;
當不動成為抵抗,
當沉默成為姿態,
我們就應意識到:製度已行至斷崖,文明已抵達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