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vino美德

鄒美德 海外原創 即興隨筆 美國芝加哥、洛杉機
正文

大學為何不能交出名單?——製度中立的最後防線

(2025-05-24 22:18:14) 下一個

大學為何不能交出名單?

——製度中立的最後防線

 

“文明係列”第十二篇

 

一、引言:名單之爭不是程序問題,而是製度信任的裂口

 

2023年10月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後,美國高校爆發聲援巴勒斯坦的抗議浪潮,引發校園內外激烈爭議。2024年間,抗議持續蔓延,部分學生言論遭到反猶指控,捐贈人退出、雇主抵製、政府調查接踵而至。

 

真正的製度轉折發生在2025年1月川普重新執政之後。新政府將“整頓極左高校”列為要務,國土安全部隨即要求哈佛大學交出參與抗議學生名單,並警告如不配合將麵臨撥款凍結與簽證封鎖。

 

哈佛拒絕交出名單。這不是單純的行政回避,而是文明製度在裂解時刻的被動自保。大學為何不能交出名單?不是因為不能,而是因為——交出名單,就等於交出製度中立的最後防線。

 

二、為什麽哈佛不交出名單?

 

(1)製度本能:大學不做國家的調查附庸

 

自1960年代反戰與民權運動以來,美國頂尖大學就形成一個製度慣性:學校是知識自治空間,不應主動為國家或政黨提供政治線索。

 

除非有法院傳票或刑事調查令,大學若因政治壓力擅自披露學生身份,等於自毀製度中立性根基。未來任何表達、抗議或集會,都會遭遇“追責名單”的威脅,學術空間將不再是探索真理的自由領域,而變成權力鬥爭的附屬戰場。

 

(2)政治結構撕裂:川普政府不是在“要名單”,是在“劃界線”

 

本次索要名單的行動,表麵是行政調查,實質上是政治劃線。川普政府將哈佛定性為“反美建製核心”,要求交名單,隻是測試校方是否肯“低頭表態”。

 

在這一結構下,名單不是行政信息,而是忠誠宣誓。交出,就是承認錯誤;不交,則被視為敵對陣營。哈佛深知:這是製度對抗,而非行政協調。

 

(3)輿論與法律風險:一份名單可能引爆製度雪崩

 

名單一旦交出,學生若遭拒聘、簽證取消、身份曝光、遭受騷擾,學校將麵臨嚴重指控:

違反《家庭教育權利與隱私法》(FERPA);

協助政治歧視;

引發精神傷害與集體訴訟。

 

對如哈佛這般聲譽依賴社會信任與法治結構的機構而言,這是不可承受之重。與其承擔後果,不如保持含混。

 

(4)身份政治結構:進步話語場中的象征背叛

 

在哈佛內部,DEI、種族正義與殖民批判話語早已構成文化主流。抗議者被視為“邊緣正義者”。學校若交出名單,不僅是行政配合,更是象征性站在“壓迫者”一方。

 

這將立即引發教師聯署、學生抗議、媒體圍攻和校友斷捐。行政風險之外,文化震蕩更為劇烈。沉默,不是選擇,而是唯一可能維持組織完整性的姿態。

 

(5)治理現實困境:名單未必存在

 

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校方可能根本無法準確掌握名單。多數抗議者並未實名登記,組織鬆散、遮臉掩名,行動臨時。若不動用人臉識別和監控係統,根本難以還原清晰身份。

 

但若校方承認“我們不知道是誰”,便等同於承認治理失控。在無力、無證與無共識之間,沉默成為唯一低成本的托詞。

 

三、一份名單,撕開的是製度的底層結構

 

看似簡單的“抗議者名單”,實則是製度信任的極限測試。它揭示出:

 

大學不再被社會認作中立平台;

政治權力正通過程序外手段介入學術係統;

民間信任結構轉向輿論動員;

社會對規則的期待,已讓位於立場劃線。

 

這是製度文明在高壓政治與情緒治理雙重夾擊下的一次全麵裸露。

 

 

四、製度最後的防線:沉默,是中立所能采取的最後形式

 

當真理標準被視為壓迫工具,當法治路徑無法阻擋民意狂潮,當大學不能再以明確姿態自守其域,不作為便成為製度求生的本能反應。

 

不交名單,不是高尚,更不是庇護,而是試圖維持中立與程序存在的一線之隔。

 

這是一種文明晚期的脆弱防線:當所有主動表達都可能被曲解、所有立場劃分都可能被操控,隻剩下“沉默”還能勉強保留製度邊界。

 

五、結語:當不動成為抵抗,製度已行至斷崖

 

一份名單,折射的是製度還能承受多少信任與分裂。如果連沉默都不能容忍,文明就再也無中立可言。若大學再無能力對社會說“不”,那製度的免疫功能也將徹底失效。

 

哈佛不是例外,而是預警。今日的不交,是最後的象征;明日若被迫交出,中立製度的最後堡壘也將崩塌。

 

當不動成為抵抗,

當沉默成為姿態,

我們就應意識到:製度已行至斷崖,文明已抵達邊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