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vino美德

鄒美德 海外原創 即興隨筆 美國芝加哥、洛杉機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太平洋夠大,製度夠遠嗎?——回應一種冷戰幻覺與“雙王並治”幻想

(2025-06-30 09:02:34)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回應篇(其七)

 

太平洋夠大,製度夠遠嗎?——回應一種冷戰幻覺與“雙王並治”幻想

 

 

一、川普參加中國閱兵?當“遙言”變成製度幻覺

 

2025年6月,中國社交媒體平台頻頻流傳兩類看似“驚爆”的信息:

 

    “川普將在9月參加中國的閱兵式”;

         “川普在采訪中承認美國網攻中國,等於雙方早有默契。”

 

這類信息常伴隨一套宏大敘事出場:中美關係不是對抗,而是聯手清算全球金融寡頭;中國與美國本可共享太平洋,合謀重塑秩序;而習近平與川普隻是台前“對打”的雙王,幕後或許同盟。

 

這種敘事有一個技術名稱,叫做地緣隱喻式幻覺”——它不訴諸製度邏輯,而借用冷戰語法、陰謀片邏輯和“以敵製敵”的幻想,把現實複雜性壓縮為一種劇情式滿足感。

 

然而問題在於:這些敘述越多,製度的判斷越少。它不但無法回答“中國該走什麽路”,反而使年輕一代更深地陷入“無真相、無秩序、無差別”的犬儒癱瘓。

 

二、“文明秩序在哪裏”?看清的不是製度,而是灰塵

 

中國青年在轉發這些內容後發出這樣的疑問:

 

“文明秩序在哪裏?大家都一樣嘛 ”

 

這是一種相當典型的文化疲勞表達:以為世界上的一切製度都是虛偽的,彼此隻在表麵有差異,骨子裏不過是另一種裝扮的權貴統治。

 

我們當然要承認:

 

    中國有腐敗,美國也有利益集團;

    中國媒體有審查,美國也有立場媒體;

    中國社會有身份等級,美國也存在不平等。

 

但如果把這些現象都看作“製度等價”,那就是把“現象對稱”誤解為“本質同構”。我們真正該追問的是:這些問題能不能被製衡?有沒有製度性的自我修複機製?

 

製度差別,不在於有沒有問題,而在於:

 

    誰能追問問題?

    誰能糾正錯誤?

    誰的權力是有限的?

    誰的財富能受審?

    誰的輿論可以存活?

 

 

三、“雙王並治”的冷戰回聲:一場錯時代的敘事結構

 

這類“雙王並治”幻想,往往混雜著一種過時的三角平衡想象:

 

“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兩王”;

    “中美不該爭鬥,應聯手整頓猶太財團”;

    “川普不是反華,而是聯華打深層政府”。

 

這種敘事語法帶有幾個典型誤區:

 

幻想片段

真實結構

川普可參加中國閱兵

川普不是在任總統,也無外交權;若真參加,將引爆美政界巨大反彈

中美可聯手打財團

美國國內金融係統本身多元化,川普與華爾街多有勾連,而非對立

川普“承認”黑客行動

視頻多為斷章取義,實際采訪內容並無此句,屬於剪輯誤導

 

 

這不是製度建構視角,而是“民間劇本編寫”——它以敵意換取同盟感,以驚悚感換取控製感。最終消解的是製度感。

 

 

四、製度判斷力的底線:不靠幻想,而靠設防

 

製度的高低,不靠誰喊得響,而靠誰不能越界。

 

真正的製度文明,不是完美,而是有設防。

不是“領導不犯錯”,而是“領導犯錯時製度能動手”。

 

一個製度是否文明,應看:

 

  是否能對最高權力形成實質限製;

  是否允許異議者安全表達、不被銷號或失蹤;

  是否存在憲法、法院、議會、媒體多重製衡路徑;

  是否可以被起訴、彈劾、罷免,而不是“永遠正確”。

 

從這個標準看,“大家都一樣”隻是認知的低分辨率。

 

五、太平洋夠大,製度夠遠嗎?

 

冷戰時代的確有過“三邊緩衝”的夢想:中美蘇三國對峙時,太平洋像是一塊中間緩衝地帶,讓核武衝突避免全麵爆發。但那是冷戰均勢下的無奈安排,不是製度之福。

 

而今天,太平洋雖大,製度差距卻更大。

 

  一個製度能容納異議、容納糾錯,它的海域才真正遼闊;

  如果製度容不下反對者,隻能靠神劇敘事來想象明主,那就不是“大”,而是逃避現實的廣袤空白。

 

當青年問出“文明秩序在哪裏”時,我們不能給他一個“都一樣”的回答,而應該讓他看見:

 

製度並不完美,但好製度有檢修口,壞製度隻會封死出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