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vino美德

鄒美德 海外原創 即興隨筆 美國芝加哥、洛杉機
正文

從“真理”到“陣地”:哈佛與大學精神的墮落之路

(2025-05-24 15:55:20) 下一個

從“真理”到“陣地”:哈佛與大學精神的墮落之路

一、“VERITAS”:一段被遺忘的誓言

在哈佛大學的校徽正中,鐫刻著三個清晰的拉丁字母:VERITAS,意即“真理”。那原是現代大學的本義——以自由、理性與批判為工具,追尋不依附於權力、不屈從於情緒、不服膺於潮流的真實。

然而今日的哈佛,距離這一理想早已漸行漸遠。從旗杆上被扯下的美國國旗,到哈馬斯旗幟高掛畢業典禮,再到科研實驗室為DEI(多元、公平、包容)議程殉道,哈佛不僅失去了真理的方向盤,更淪為一場文化意識形態角力的前線陣地。

這場墮落,並非始於川普,也非終於極左。它是自由之名的異化,是大學精神自我背叛後的必然報應。

二、哈佛之變:從學術聖地到政治堡壘

上世紀中葉的哈佛,仍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之殿堂”。無論是經濟學家薩繆爾森,還是曆史學者亨廷頓,其爭鳴無不體現出思想自由的輝煌傳統。

- 但自20世紀60年代起,伴隨民權運動、反戰浪潮、後殖民思潮的興起,大學逐漸成為社會運動的策源地。原本用於學術批判的理論武器,被逐步轉化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身份政治取代了公民倫理;

被壓迫敘事淩駕於事實考證;

“冒犯感”成為審查的標尺;

DEI信仰替代了學術標準。

今日之哈佛,已非一個探索世界如何運作的地方,而是一個定義世界“應當如何運作”的道場。

三、大學為何淪為陣地?

1. 權力再生產的軸心

哈佛不僅是大學,更是未來權力者的搖籃。民主黨、媒體、矽穀、非政府組織對其高度依賴,使其不再是中立空間,而是權力結構的“意識形態孵化器”。

2. 政治撥款的約束

科研經費與政策掛鉤,“多元指標”“性別比例”“社會正義取向”成為資助前提。政治幹預如無形的手,引導研究方向、壓迫學術選擇。

3. 學生消費主義的崛起

在“客戶至上”邏輯下,大學不再挑戰學生思維,而是迎合其情緒安全。講課不再問“是否真實”,而要先問“是否冒犯”。

4. 社交媒體的極化放大

社交平台鼓勵立場先行,煽動情緒表達,使學術辯論難以在理性平台上展開。異見者輕則“取消”,重則“逐出”。

四、自由之殿,何以建於恐懼之中?

最令人不安的是,今日的哈佛不僅不再包容保守派聲音,甚至連溫和批評都難以容身。

曾有教授因質疑DEI而被集體抵製;

有學者因反對加沙學生運動被排除講座資格;

更有一萬多名教職中,竟無一人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達支持川普的立場。

這種“一致性”不是共識,而是寒蟬效應;不是認同,而是自我審查。

真正的專製,不是你被強迫閉嘴,而是你連開口的勇氣都消失了。

五、DEI:新道德教條,還是現代異教信仰?

DEI本意或許良善,旨在修正結構性不公。然而當它超越製度,侵入課程設計、科研評價、招生選拔,便開始以“正義”之名,壓製了原本以“真理”為本的大學精神。

當學術標準讓位於族群標簽,當科研成果不如政治身份重要,當歸屬感成為評價指標——那麽DEI就不再是手段,而是一種新的神權體製。

而在這種體製中,反對者不是“觀點不同者”,而是“異端”。異端,當然不能容忍。

六、結語:大學還能回頭嗎?

哈佛的問題,不隻是一個大學的問題;它是西方文明自我審判、自我裂解的縮影。

當大學不再追求真理,而是維護某種意識形態的正確性;當“學術自由”成了言論恐懼的借口;當科研淪為政治服從的工具,那麽大學就已不再是社會的良知,而是墮落文明的遮羞布。

如果大學不能正視這一危機,不能重新拾起那三個拉丁字母的精神,那麽哈佛之殤,也將是整個知識體係之殤。

VERITAS,不是標語,是誓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感恩2021 回複 悄悄話 哈佛早就違背了建校初衷,淪為極左政治的工具,看看校董們和推出的剽竊校長就知道了,打著學術自由的幌子實質打擊不同的聲音。好文!
你也配姓趙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推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