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阿立

阿立,杭州人,理工男,浙江大學工學學士、碩士,美國肯塔基大學博士。 近幾年在海外中文網寫些回憶、隨筆、遊記和詩詞曲,筆名杭州阿立。
個人資料
正文

灣區藝術家 抽象與具象

(2025-09-10 04:46:35) 下一個

灣區藝術家 抽象與具象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114,de Young Museum 3

杭州阿立

2025年9月10日

書接上集:

美國原住民藝術展》: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9/6258.html

About Place: Bay Area Artists from the Svane Gift

關於地點斯瓦內捐贈的灣區藝術家

“關於地點:斯瓦內捐贈的灣區藝術家”是斯瓦內家族基金會(the Svane Family Foundation)一係列引人入勝的展覽的第二部分,旨在紀念基金會豐厚的慈善遺產。他們對舊金山美術博物館的重要貢獻促成了44件傑出灣區藝術家的作品入駐。展覽中的藝術家通過對地點(例如實體土地、遺產、想象空間或歸屬感)的不同探索,思考他們與環境的關係。

除了展現灣區藝術多樣性之外,“關於地點”還成為深入對話的催化劑,探討我們與環境的相互聯係以及對土地進行認真管理的迫切需求。通過對地點的細致探索,這些藝術家挑戰觀者重新思考他們與土地、曆史和社區的關係,從而提升對維係我們全球生存之錯綜複雜環境的認識和欣賞。

如前所述,《迪楊博物館》博文係列不再像《榮譽軍團博物館》係列那樣燒腦研究,費時費力未必討好。這次爭取短小精悍,除了博物館分門別類的介紹依然翻譯and/or解釋,其餘大多數隻求有圖便有真相。

邊走邊拍:

奧克蘭大火(Oakland Fire):

去下一個展廳。

Abstra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抽象與具象

本畫廊呈現了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抽象藝術和表現性具象藝術(expressive representation)的方方麵麵。在這一時期,隨著女性藝術家、有色人種藝術家和LGBTQ+藝術家的多元經曆開始被各大博物館收藏和展覽所接納,西方傳統藝術規範(traditional Western canon)也經曆了擴張與瓦解(expansion and disruption)。

在二戰後抽象繪畫(abstract painting)的激進發展的基礎上,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們進一步探索了材料和形式的極限。這一時期也經曆了具象藝術的複興(resurgence of figuration)——部分原因是對抽象藝術盛行的回應,也因為具象藝術似乎更適合表達社會和政治批判。

隨著第二波女權運動引發的重大藝術創新,激進團體開始更多地關注那些作品在曆史上被忽視的女性藝術家。與此同時,長期被藝術機構排斥的有色人種藝術家懇請這些組織正視自己在這種曆史性歧視中所扮演的角色。

與此同時,來自傳統藝術體係內外的黑人流散藝術家(Black diasporic artists)巧妙地將積極的文化審視融入其作品中。一些人運用抽象主義,以詩意的方式重新闡釋美國社會中一些最深刻、最持久的問題,而另一些人則創作了明確探討流散與延續(diaspora and continuity)、碎片化與回收(fragmentation and reclamation)的作品。到20世紀90年代初,對身份認同的日益關注影響了博物館和畫廊展覽的重塑,身處性別、種族和性取向交叉領域的藝術家開始因其對美國視覺文化發展的重要貢獻而獲得認可,為美國博物館的持續轉型奠定了基礎。

展品隨手拍:

Black and White One-Stroke Waterfall黑白一筆畫瀑布):

帕特·斯蒂爾(Pat Steir,生於1940年)

帕特·斯蒂爾在20世紀70年代初與第一代女權主義藝術家一同嶄露頭角。作為重要藝術團體“異端”(Heresies)的創始成員,她挑戰了該運動對具象圖像創作的強調。斯蒂爾深受約翰·凱奇(John Cage)關於即興創作和偶然性理念的影響,她采用了潑灑和滴灑顏料的創作方式,並在“更注重過程而非結果”中找到自由,正如她所說。

斯蒂爾的“瀑布”係列始於20世紀80年代,源於她對日本木刻版畫和中國山水畫的興趣。 《黑白一筆瀑布》充滿姿態感和冥想意味(Gestural and meditative),其中心的垂直筆觸融合了材質、技法和主題——傾瀉而下的白色顏料仿佛翻騰起浪花,傳達出一種置身於高聳瀑布腳下的震撼感受。斯蒂爾表示:“[這些作品]探討的是流動,以及其他事物——瀑布、河流、海洋、暴雨和時間——所有以其他形式流動和回歸(flow and return in other forms)的事物。”

Laure (New General Chart for the West Indies of E. Wright's Projection), 2021:

勞拉(E. Wright投影的西印度群島新總海圖),2021

費雷萊·巴埃茲(Firelei Báez)1981年出生於多米尼加共和國聖地亞哥德洛斯卡瓦列羅斯,母親是多米尼加人,父親是海地後裔。九歲時,她隨家人移居邁阿密。巴埃茲的作品反映了她非洲裔成長經曆,重現並頌揚了加勒比地區的曆史。

這幅畫的主人公名叫勞拉(laure),取自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的《奧林匹亞》(Olympia,1863年)中的黑人模特,她棲息在一幅描繪田園風光的畫作上。這幅畫作描繪的是第一本英文版海圖的複製品。這幅地圖描繪了臭名昭著的三角地帶,英國奴隸主們曾在那裏行走。他們把英國製造的商品運往非洲,用這些商品交換被綁架的非洲人,再將他們奴役,運送到美洲,換取英國工廠使用的原材料。巴埃茲將地圖巧妙地隱藏在華麗的構圖之下,人物與風景仿佛交融綻放——這種視覺張力表明加勒比地區是一個自主的曆史與文化身份的混合空間。

進入下一個展廳。

Figuration(具象):

二戰、大屠殺和原子彈爆炸——這些災難性事件給數百萬人帶來了身心創傷——之後的幾十年裏,藝術家們麵臨著一係列存在主義問題:藝術是否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以及人體是否是一個可行的藝術主題。在舊金山灣區,許多此前曾信奉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家將人體重新作為探索和表達人文主義價值觀的載體。

灣區具象運動(Figurative movement)於1949年末或1950年初大膽開啟,當時還是加州美術學院(後來的舊金山藝術學院)年輕教師的藝術家大衛·帕克(David Park)將他所有的抽象畫作都扔進了伯克利市的垃圾場,從此轉而以具象繪畫(represen-tational mode)為創作模式。帕克是眾多灣區藝術家(其中包括埃爾默·比肖夫、瓊·布朗和理查德·迪本科恩 among them Elmer Bischoff, Joan Brown, and Richard Diebenkorn)中首位將抽象表現主義的姿態筆觸與具象主題相融合的藝術家。

梅爾·拉莫斯(Mel Ramos)、拉裏·裏弗斯(Larry Rivers)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等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波普藝術家(Pop artists),借用了市場營銷和流行文化的主題、風格和技巧,以探討諸如名人效應、偷窺癖(voyeurism)以及大規模生產和消費等現代生活問題。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取材於大眾,揭示了圖像塑造——甚至常常扭曲——我們對當代和曆史人物、事件、物品和觀念的認知的力量。

其他在本畫廊展出的藝術家也運用具象作為表達緊迫社會政治問題的載體。在《呐喊》(The Scream)中,藝術家邁克·亨德森(Mike Henderson)表達了作為一名生活在20世紀60年代舊金山的黑人所遭受的種族歧視在精神和情感上所造成的傷害,而在《伯明翰 63》(Birmingham '63)中,傑克·萊文(Jack Levine)有力地描繪了和平爭取民權的美國人所麵臨的國家認可的恐怖主義和暴力。

展廳一覽:

馬丁路德金:

Seated Girl II(坐女之二):

節省篇幅和時間,展廳沒再多拍。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美國夢與大蕭條 現當代藝術》: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