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原住民藝術展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113,de Young Museum 2
杭州阿立
2025年9月9日
書接上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9/5422.html
回到迪楊博物館的入口處,9點半差幾分。
這時門內看守的黑美眉換了個白爺爺。
白爺爺很客氣,主動開門:“你們隻早了幾分鍾。沒關係,我提前讓你們進來。”
謝謝,三克油!
白爺爺指點:“博物館在樓上(二樓開始)。雖然有上去的樓梯,我建議你們坐電梯,前麵往左。”
再謝!
電梯坐到二樓,寬敞的走廊沒見人影,也沒見簽到處、查票的,我們第一個!
抓鬮,往左走。。。
走廊左麵是寬敞的大廳。
右麵像是正式的入口處(我們是地下車庫的入口進來的)。
左麵大概是展覽的入口,有個小砂鍋(帥哥)戴著袖章,過來詢問:你們需要幫助嗎?
我們是來參觀的,哪裏是入口、簽到?
小砂鍋:我可以給你們簽到。
手機郵件的確認二維碼讓小砂鍋掃描,給我們每人一個sticker,貼在衣服上。
小砂鍋:“你們要導遊圖吧?英文的?”
好的,懶得再要中文版的了。
迪楊博物館導遊圖:
迪楊博物館樓層展覽分布圖:
這時又走過來一位亞裔阿慶嫂:“你們需要幫助嗎?”
手拿導遊圖:“這麽多展覽,我們該從哪裏開始?”
阿慶嫂:“都可以的。我建議你們從右麵的1號展覽通道開始,1、2、3、4美國原住民、灣區等看過去。接下去從17展室看。。。”
謝謝,三克油!
走廊大廳靠展區入口處的經典車(Classic Car):
美國原住民藝術(Arts of Indigenous America):
Of Courts and Cosmos: Ancestral Maya Art(宮廷與宇宙:瑪雅祖先藝術):
瑪雅人的家園從墨西哥東南部延伸至危地馬拉和伯利茲(Guatemala and Belize),直至洪都拉斯西北部和薩爾瓦多。數千年來,形形色色的瑪雅人將這片土地視為家園。如今,該地區及其他地區有超過七百萬人使用著三十二種不同的瑪雅語言。
公元250年至900年間,即學者們所稱的古典時期(Classic Period),該地區的許多瑪雅人居住在由世襲君主統治的大型城市中心。這些社群和君主製各自獨立,卻又相互聯係,構成一個錯綜複雜且不斷變化的政治網絡。統治者通過盛宴和戰略聯姻建立聯盟;他們發動戰爭並囚禁反對者。這些領導者也對其社群的成功和福祉負有責任。在公共和私人儀式中,他們獻祭以祈求神靈保佑家園的穩定與繁榮。
本展廳展出的有些展品是為了紀念這些特殊的儀式而製作的;有些則是為宴會或外交禮物而製作的。它們共同展現了當時奢華宮廷和強大神靈的世界,並揭示了瑪雅祖先統治者如何在宮廷和宇宙中維持平衡。
本次展覽由獨立研究員多麗·雷恩茨-布德特 (Dorie Reents-Budet) 和舊金山美術博物館美洲藝術部策展人希拉裏·C·奧爾科特 (Hillary C. Olcott) 共同策劃。
阿立注:上次去榮譽軍團博物館,寫博文做研究燒腦太認真,分門別類寫了21集,費時費力未必討好。這次接受教訓,吃喝玩樂也好、博物館古典現代當代也罷,不再燒腦費時費力。照片隨手拍,大多數不再詳細解釋、翻譯,有圖便有真相。
原住民藝術隨手拍:
CRAFTING CONTENT-The Saxe Collection(手工藝內容-薩克斯收藏):
現代工作室工藝運動的演變可以部分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the counterculture movements),該運動重視個人的自我表達和用天然材料手工製作的物品。許多這類物品的創作者和收藏家認為,它們是一種人文主義替代物(a humanist alternative),可以取代日益成為當代生活特征的大規模生產和機器製造的物品。多蘿西和喬治·薩克斯(Dorothy and George Saxe)是當代工藝運動(the contemporary crafts movement)的傑出支持者。他們對收藏用傳統工藝相關材料製成的藝術品的興趣,催生出了一個挑戰藝術和工藝傳統定義(challenges conventional definitions of art and craft)的收藏。
雖然“藝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自史前時代就已存在,但將藝術定義為一類專為審美沉思而構思(conceived exclusively for aesthetic contemplation)的物品,卻是相對較新的文化產物。同樣,“工藝”(craft)也並非一直被劃分為主要由其所謂的實用功能(utilitarian function)定義的物品類別。許多文化並不認同這樣的分類,他們創作的物品在社會中同時承擔著儀式、功能和藝術的角色(simultaneously serve ritual, functional, and artistic roles in society)。
對藝術和工藝的排他性定義(Exclusionary definitions of art and craft)未能認識到,每一件物品都是創造性願景的產物,每一件物品都有其用途,即使這種用途並非物質層麵,而是政治、社會、經濟或文化取向的象征(a signifier)。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方法或許是將所有物品視為其創作時代、地點和文化的體現,以及創作者的願景(the visions of their creators)。
大多數當代藝術家認為,他們對媒介的選擇是達到表達目的之形式手段,而非對藝術或工藝身份的宣示(not as an assertion of an art or craft identity)。隨著曾經截然不同的藝術和工藝世界不斷發展和融合,它們的支持者很可能會在那些將重要形式與重要內容相結合的物品中找到共同點。
繼續參觀、隨手拍:
A Note on Color in Jazz(爵士樂色彩筆記):
《爵士樂》是馬蒂斯(Matisse)對剪紙(或稱剪紙)進行實驗的成果。為了製作剪紙,藝術家將彩繪紙張裁剪成各種形狀,反複排列,最後將剪紙固定到位,最終形成作品。為了在250冊的版本中重現這些剪紙,馬蒂斯與出版商Tériade合作,探索版畫製作方法(printmaking methods),以捕捉其剪紙模型(模型)的清晰度、深度和令人驚歎的色彩強度。
由於對平版印刷(lithography)和油氈刻畫(linocut)技術不滿意,馬蒂斯最終選擇與印刷師埃德蒙·瓦伊雷爾(printer Edmond Vairel)合作,采用法國傳統的手工技法——波丘伊爾(pochoir),這是一種使用快幹不透明水彩(稱為水粉gouache)的模板印刷工藝(stencil process)。在切割金屬模板後,瓦伊雷爾將它們放在亮白的紙張上,並在與馬蒂斯協商後,在模板開口處刷上特製的水粉顏料。原始剪紙的即興性質在急轉彎、重疊邊緣和模板技術中使用的可見筆觸中仍然很明顯。
本書二十幅版畫的韻律順序由馬蒂斯精心挑選的色彩決定,他“基於觀察、感受以及每一次體驗的本質……[以]契合我的感覺”。他希望通過此處呈現的版畫順序,捕捉色彩如音樂般“悅耳”的遞進(capture the musical and "melodious" progression of color)。
《爵士樂》中馬蒂斯精心挑選的絢麗色彩對光線敏感。為了保留鮮豔的色彩,這些色彩對於藝術家的視覺意義和意圖至關重要,本書的版畫在低光照條件下展出。
《爵士樂》版畫一組: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灣區藝術家 抽象與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