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藝術 直麵曆史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116,de Young Museum 5
杭州阿立
2025年9月14日
書接上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9/9612.html
繼續往前走。。。
這展區沒看到主題介紹。
管它呢,有圖便有真相:
去下一個展廳。。。
Art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國的藝術):
舊金山美術博物館的美國藝術藏品橫跨四個世紀,囊括了原住民、早期歐洲殖民者、被奴役的非洲人及其後裔以及移民及其後代藝術家創作的引人入勝的作品。他們獨特的視角展現了美國經曆的多麵性。這些藝術家創造、借鑒並改編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概念和視覺風格。他們反映了個人和集體的關切(both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concerns),幫助塑造了“美國人”身份認同的不斷演變的定義(what it means to identify as “American”)。他們的跨文化融合使美國藝術獨具特色。
美國藝術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表明,美國人從未擁有過單一的價值觀。來自東北部——尤其是曆史文化之都紐約市——的大量作品與來自加利福尼亞州藝術的不同視角相得益彰。加利福尼亞州的反主流文化運動(counterculture movements)經常挑戰國家對一致性(conformity)的呼聲,並為重大的社會變革鋪平了道路。該州與亞洲和美洲的文化淵源、對環境問題的敏感度以及移民曆史,也增強了美國人對日益全球化的社群歸屬感的認識。
美國藝術藏品的解讀往往置於曆史、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之中,揭示了國家最高理想(the nation's highest ideals)與最棘手現實(most problematic realities)之間的差距。新舊藏品的並置展現了過去與現在之間的聯係,凸顯了曆史藏品對當代觀眾的現實意義。對這些藏品不斷變化的認知,使得我們能夠將美國藝術藏品視為一種非永久性的思想匯聚,這些思想不斷被重新詮釋(continually reinterpreted)。本次展覽提供了一個公共對話平台——一個匯聚紮根於曆史、在當下蓬勃發展並將在未來持續發展的人物、藝術和思想的場所。
展廳一覽:
Facing History(直麵曆史):
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與歐裔美國定居者(European American settlers)的相遇塑造了如今美國的曆史和文化,並標誌著歐裔美國人對美洲原住民(Native Americans)形象的浪漫化和刻板化(romanticized and stereotyped)的開端。許多展品引發了人們對過去的批判性反思,其中包括對加州曆史複雜而充滿爭議(complex and problematic)的方麵進行探討。
1542年,歐洲探險家首次抵達時,包括該地區原住民奧洛內人(Ohlone)在內的一百多個原住民文化群體在如今加利福尼亞州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加州的西班牙殖民時代始於1769年,當時方濟各會傳教士(Franciscan missionary priest)朱尼佩羅·塞拉(Junípero Serra)開始在從聖地亞哥到索諾瑪(Sonoma)的地區建立二十一個天主教傳教團(Catholic missions)。在西班牙(1769-1821)和墨西哥(1821-1846)統治時期,加州原住民人口因艱苦的傳教生活條件(包括被迫遷移、皈依基督教、遭受奴役和疾病侵襲)而銳減了30%以上。
在擴張主義意識形態(expansionist ideologies)的鼓舞和淘金熱(1848-1855)的誘惑下,超過三十萬歐裔美國定居者向西遷徙到加利福尼亞,並於1850年成為人口稠密、經濟繁榮的州。然而,這些所謂的進步卻以持續的原住民主權和生命(sovereignty and lives)為代價,因為美國政府和定居者試圖通過加州政府支持的種族滅絕(genocide)和強製同化(forced assimilatio),進一步抹殺原住民文化(erasure of Indigenous cultures)。
正如今天一樣,原住民在塑造該地區的文化曆史和遺產方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formative role)。盡管十九世紀晚期加州傳教複興風格(Mission Revival Style)的建築和裝飾藝術(decorative arts)通常忽略了對原住民文化的借鑒,但加州原住民對傳教所的美學設計(aesthetic of the missions)貢獻良多。他們不僅用土坯磚(adobe brick)建造建築,還用手繪壁畫(hand-painted frescoes)裝飾室內——例如舊金山原聖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傳教所(Mission San Francisco de Asís)1791年繪製的多洛雷斯傳教所壁畫(Mission Dolores mural)。
展品隨手拍(不再翻譯、注解):
去下一個展廳。。。
Colonial Cultures(殖民文化):
對於許多生活在美洲的殖民者來說,繪畫、家具、銀器和其他物品傳達了個人和群體價值觀(personal and communal values)。在私人領域,家庭肖像畫(family portraits)構成了殖民時期繪畫的絕大部分,它們記錄了彼此的相似之處,家庭紐帶,並在代代相傳(successive generations)之間建立了一種令人欣慰的傳承(comforting continuity)。在公共領域,這些肖像畫記錄著職業、社會地位和抱負( social standing and aspirations)。擁有這些奢侈品(每100個殖民者中就有1人擁有肖像畫)投射出了一種繁榮、文明和階級地位的形象。這些物品也象征著與大西洋彼岸祖先國家的政治和文化聯係。
傳統上,美國人看待殖民文化的方式並非基於原始文獻,而是通過後來的殖民複興運動(Colonial Revival movement)及其流行文化的視角。這場運動在美國第一個首都費城舉辦的百年博覽會(the Philadelphia Centennial Exposition,1876年)之後蓬勃發展,博覽會通過重建曆史建築和時代房間(period rooms),重新激發了人們對過去的懷舊之情(renewed nostalgia)。與內戰時期的分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殖民時期以國家團結為特征,並逐漸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受尊敬的時期。殖民複興運動最受早期英裔美國新教定居者(early Anglo-American Protestant settlers)後裔的熱烈擁護,他們刻意忽視了美國早期西班牙和天主教殖民遺產(Spanish and Catholic colonial heritage)。這些後裔利用殖民地家譜(colonial genealogy)、曆史故居博物館(historic house museums)和古董來保存和弘揚正在消失的社會秩序的價值觀。較晚近的移民及其後裔缺乏殖民地血統和傳家寶(colonial pedigrees and heirlooms),因此被鼓勵通過接受開國元勳們的價值觀以及複製殖民地時期的房屋和家具來適應文化。殖民複興的持久神話(The enduring mythology of the Colonial Revival)提醒我們,我們對過去的看法不斷被後代觀眾重塑。
殖民時期肖像畫和家具拍了一組(不再翻譯和注解):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團結與分裂——昭昭天命 奴隸製 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