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阿立

阿立,杭州人,理工男,浙江大學工學學士、碩士,美國肯塔基大學博士。 近幾年在海外中文網寫些回憶、隨筆、遊記和詩詞曲,筆名杭州阿立。
個人資料
正文

榮譽軍團博物館20 歐洲瓷器大展廳

(2025-08-27 03:32:57) 下一個

榮譽軍團博物館20 歐洲瓷器大展廳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100

杭州阿立

2025年8月27日

書接上集:

榮譽軍團博物館19 埃及古物英國蘆筍蓋碗》: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8/21287.html

歐洲瓷器展廳很大,展品豐富。照片拍多了,文字也囉嗦。為了突出重點,把博物館中英文導覽圖都推介的鎮館之寶瓷器《蘆筍狀湯碗》(Tureen in the form of asparagus)提前,跟埃及公元前古物放在一篇(上集)。

這集專注歐洲瓷器大展廳。

THE PORCELAIN GALLERY(瓷器展廳):

該展廳由博物館創始人阿爾瑪·德·布雷特維爾·斯普雷克爾斯(Alma de Bretteville Spreckels)發起,收藏了法國榮譽軍團的陶瓷藏品,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和歐洲。參觀者可以在這裏看到來自德國皇家邁森工廠(the royal Meissen factory,該工廠約始於1710年)的瓷器,以及來自許多其他德國工廠、法國塞夫勒皇家工廠(the French royal factory at Sèvres)以及鮑爾斯收藏館(Bowles Collection)的大量英國工廠藏品(見附近的牆板)。大部分瓷器的年代可追溯至18世紀至20世紀初。此外,還有16世紀的意大利陶器、17世紀的荷蘭和英國代爾夫特瓷器以及18世紀的法國彩陶。

瓷器並非起源於歐洲,而是起源於中國,其製造工藝在7世紀或8世紀發展成為一門藝術。這種堅固的陶瓷,釉麵堅硬而富有光澤,由高嶺土高溫燒製而成。高嶺土是一種細膩的白色黏土,也被稱為“瓷土”(china clay),是一種純度極高的鋁矽酸鹽(aluminum silicate)。它與長石岩(feldspathic rock)——白堊土(petuntse)一起,是硬質瓷器配方的關鍵。由於其堅韌和光澤的外觀,中國人發明的真瓷被稱為硬質瓷(hard paste);而歐洲仿製的瓷器則更易碎,它們在較低溫度下燒製,並用其他黏土(甚至玻璃)製成,被稱為軟質瓷(soft paste)。瓷器在如今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對17和18世紀的歐洲人來說,這種材料幾乎是神奇的。

THE BOWLES COLLECTION(鮑爾斯收藏):

在瓷器展廳的第一部分,參觀者將看到康斯坦斯和亨利·鮑爾斯夫婦(Constance and Henry Bowles)收藏的大量英國瓷器,以及亨利·鮑爾斯兄弟喬治·鮑爾(George Bowles)贈送的眾多藏品。這兩大藏品使榮譽軍團成為英國瓷器研究的領先中心之一。近兩百件藏品與其他藏品共同構成了以英國瓷器工廠為中心的廣泛收藏。康斯坦斯和亨利·鮑爾斯夫婦還收藏了大量法國尚蒂伊瓷器(French Chantilly porcelain),這些瓷器在展廳的後半部分展出。下方的圖錄詳細介紹了這兩個藏品係列。

藏品的主要部分反映了鮑爾斯夫婦對1740年至1775年間英國軟瓷(soft-paste porcelain)的熱愛,當時的軟瓷生產在形式和設計方麵最為活躍,也最具創造力。這些工廠包括切爾西(Chelsea)、倫敦的弓箭工廠(Bow Factory)、英格蘭西部的伍斯特(Worcester)以及斯塔福德郡中部地區(Staffordshire midlands)的朗頓霍爾(Longton Hall)。這些工廠出品的瓷器樣本按順時針方向分組排列,從此文字板右側開始。它們也融入了更廣泛的展陳中,這些展陳展示了各種圖案和類型的“實用器皿”(而非人物),反映了18世紀圍繞飲茶和餐飲(tea drinking and dining)的社會曆史,以及各種青花裝飾(blue-and-white decoration)的時尚。除非另有說明,展廳正麵的所有英國瓷器和背麵的法國尚蒂伊瓷器均為康斯坦斯和亨利·鮑爾斯夫婦的贈禮。

展廳對上述工廠出品的瓷器樣本按順時針方向分組排列(grouped and arranged clockwise),從上麵的文字板右側開始。

我們當時匆匆拍照,沒有細看文字介紹。隨意抓鬮選了往反時針方向開始(往左走),燒雷(sorry)。

瓷器陳列隨手拍:

下麵的陳列窗有三件瓷器:

雙鴿形蓋碗》(Tureen and cover in the shape of two pigeons)

切爾西工廠,英國倫敦,約1755年。

鷓鴣蓋碗》(Partridge tureen)

切爾西工廠 ,約1754-1755年。

母雞和小雞形蓋碗》(Tureen in the form of a hen and chicks)

弓箭工廠 (1744-1776),英國倫敦,約1755年。

鴿舍形百花香》(Potpourri in the shape of a dovecote):

切爾西工廠,英國倫敦製造,1755-1756。

陳列窗多多(文字介紹懶得單獨拍了):

雲盤觀音》(Guanyin in a Cloud of Plates),2022年:

布克·德·弗裏斯(Bouke de Vries),荷蘭,生於1960年。

觀音,佛教神靈,慈悲的菩薩,是布克·德·弗裏斯作品中反複出現的主題。這尊觀音像盛放在德化瓷(dehua)中,德化瓷是一種乳白色的中國瓷器,在歐洲曆史上被稱為中國白瓷(blanc de Chine)。觀音像矗立在眾多色彩斑斕的盤子之中,令人聯想起中國瓷器上常見的雲朵圖案。德·弗裏斯運用日本金繕技法(Japanese kintsugi technique)修複了這些盤子,用摻有金或其他貴金屬的漆料將陶瓷碎片重新粘合在一起。這種技術對陶瓷損傷(damage)強調的不是破碎(disfigurement),而是物體曆史中珍貴的一部分(cherished part of an object's history)。

繼續展廳隨手拍:

3件展品陳列窗:

5件展品陳列窗:

4件瓷器:

皇家長廊的長椅》和《Vedute Napolitane 餐具中的盤子》:

皇家長廊的長椅》(Benches in the Royal Promenade),約1792-1794年

意大利 那不勒斯皇家瓷器工廠

這兩組作品是那不勒斯國王享用的大型Vedute Napolitane晚宴的一部分,在甜點時間裝飾餐桌中央。它們描繪了那不勒斯資產階級家庭的人物形象,他們坐在維拉科穆納萊(Vila Comunale)皇家長廊的長椅上,維拉科穆納萊是一個大型公園,在特殊節日向公眾開放。她們的服飾反映了當時最新的時尚,包括女性穿著的平紋細布襯衣(the muslin shift),又稱“高樂”(Gaulle),這種服裝由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Queen Marie-Antoinette)推廣。

Vedute Napolitane 餐具中的盤子》(Plates from the Vedute Napolitane service),約1793-1795年

意大利,那不勒斯,皇家瓷器製造廠

這兩件盤子來自一套大型皇家晚宴餐具,該餐具於1792年為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四世(1751-1825)定製,當時現存的餐具被發現狀況不佳。這套餐具被稱為“Vedute Napolitane”,意為“那不勒斯風景”,其裝飾圖案描繪了王國各地的建築和考古遺址。此外,原餐具中的411件餐具保存在那不勒斯附近的卡波迪蒙特皇宮(Royal Palace of Capodimonte)。

按穀哥:“Vedute Napolitane”指的是一種特定的那不勒斯瓷器,也指一種地形圖風格,尤其是描繪建築場景的瓷器。“Vedute Napolitane”一詞既可以指那不勒斯皇家費迪南德亞瓷器廠於1792年左右製作的一種特定瓷器,被稱為“Servizio del'Oca”,也可以指這種瓷器上經常出現的地形圖風格。

照片太多,文字嘮叨更多。阿立手酸、讀者朋友們也煩了?

接下去萬事皆省略,有圖就有真相: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榮譽軍團博物館21 彩印和平板印刷術》: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