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軍團博物館15 十九世紀歐洲和英國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95
杭州阿立
2025年8月22日
書接上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8/17281.html
上集是插播,舊金山的電力落後日子。
這集回到榮譽軍團博物館係列。
《茶具和桌子》俄羅斯,聖彼得堡,約1900年:
Peter Carl Faberge (Russian, 1846-1920), goldsmith;
Julius Alexandrovich Rappoport (Lithuanian, 1851-1917), workmaster。
彼得·卡爾·法貝熱(俄羅斯,1846-1920),金匠;
尤利烏斯·亞曆山德羅維奇·拉波波特(立陶宛,1851-1917),工藝大師。
鍍金銀,卡累利阿樺木,象牙(Silver gilt, Karelian birch, and ivory)
基裏爾大公夫人維多利亞·梅利塔,經阿爾瑪·德·布雷特維爾·斯普雷克爾斯贈予(Gift of Victoria Melita, Grand Duchess Kirill, through Alma de Bretteville Spreckels)。
俄羅斯基裏爾大公夫人維多利亞·梅利塔(Victoria Melita, Grand Duchess Kirill of Russia)是維多利亞女王之子愛丁堡公爵阿爾弗雷德(Duke of Edinburgh)與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之女瑪麗大公夫人(Grand Duchess Marie)的女兒。 1922年2 月11日,她寫信給榮譽軍團的共同創始人阿爾瑪·德布雷特維爾·斯普雷克爾斯 (Alma de Bretteville Spreckels),將這套法蘭西帝國風格的茶具和桌子送給博物館,以表達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3,600名加州士兵的敬意,榮譽軍團就是為了紀念他們而建立的。
十九世紀歐洲大陸和英國:
《俄羅斯新娘的服飾》(The Russian Bride's Attire),1889年:
康斯坦丁·馬科夫斯基(Konstantin Makovsky),俄羅斯,1839-1915。
右下角簽名並注明日期:K. МАКОВСК?Й
俄羅斯法貝熱琺琅(Fabergé Enamels):
彼得·卡爾·法貝熱(Peter Carl Fabergé),俄羅斯聖彼得堡1846-1920。
1894年,沙皇尼古拉二世(Tsar Nicholas II)加冕時身著飾有俄羅斯圖案的傳統俄羅斯長袍,其毛皮內襯和刺繡圖案再次激發了社會各階層對俄羅斯本土藝術形式的興趣。基於曆史先例的設計作品聲望日漸提升,並啟發了法貝熱家族探索俄羅斯傳統琺琅工藝。這些作品成為法貝熱公司的主要產品,尤其是在其席卷西方市場之後。
《中國男子》(Le Chinois),約1872年:
Jean-Baptiste Carpeaux (Valenciennes 1827-1875 Courbevoie)
Susse Frères (Paris, ca. 1839-1975), foundry
讓-巴蒂斯特·卡爾波(1827-1875,瓦朗謝訥,庫爾布瓦)
蘇塞·弗雷爾(約1839-1975,巴黎),鑄造廠。
十九世紀末,法國居住著少量華人,主要來自溫州市或殖民地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撾和柬埔寨)。這幅名為《中國男子》的肖像畫,展現了一種種族原型:畫中男子身著長袍(一種傳統的男士長袍),梳著辮子(清朝規定的辮子),辮子因深色銅鏽而略顯突出。 1867年,讓-巴蒂斯特·卡爾波(Jean-Baptiste Carpeaux)在巴黎設計了《四大洲噴泉》,描繪了非洲、美洲、亞洲和歐洲四大洲的女性形象,她們共同支撐著一個天球。由於亞洲缺少女性模特,卡爾波記錄並改編了一位男性模特的形象,這很可能就是這尊雕塑的模特,該雕塑最初創作於1860年代。
《戴安娜半身像》(Bust of Diana),約1882年:
讓·亞曆山大·約瑟夫·法爾吉埃(Jean Alexandre Joseph Falguière),法國,1831-1900。
《破碎的水罐》(The Broken Pitcher),1891: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法國,1825-1905。
布格羅以捍衛十九世紀保守學院派價值觀而聞名,於19世紀50年代聲名鵲起,並成為巴黎美術學院頗具影響力的教師。這幅畫作展現了當時學院派教學的諸多核心風格,包括對形態的細致刻畫、清晰的輪廓、流暢的三維造型,以及對人物形象的理想化描繪。藝術家汲取了當時流行的農民或鄉村意象,並賦予其性暗示——破裂的水罐或許象征著失去貞潔或被拋棄的愛情。
《茶和咖啡用具》(déjeuner chinois réticulé):
法國,塞夫勒工廠(French, Sèvres Manufactory), 建於1756年。
1839年和1842年的標記(Marks for 1839 and 1842)
由雅辛特·雷尼埃(Jacinthe Régnier,活躍於1825-1863年)設計
由皮埃爾·於阿爾(Pierre Huard,活躍於1811-1847年)裝飾
硬瓷、琺琅彩、鍍金和鉑金(Hard-paste porcelain, enamel colors, gilding, and platinum)。
1842年,根據路易·菲利普國王(King Louis Philippe)的命令,這套精心設計的早餐套裝被贈予法國著名律師康巴塞雷斯先生( Monsieur de Cambacérès)。這是法國王室向外國政要或法國國民贈送奢華外交禮物的傳統之一,以獎勵他們對國家的貢獻。
這套餐具的靈感直接源於19世紀30年代法國收藏中發現的中國瓷器上的鏤空工藝,其裝飾采用了複雜的網狀紋飾,即在瓷器外殼上鏤空出精致的圖案。僅這套餐具的這一細節就需要三位工匠來完成。由於製作難度極高,到1900年,工廠簡化了設計,使其更易於製作。其彩繪裝飾也同樣精美絕倫。該作品源自中國瓷器、琺琅和漆器,展示了中國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場景和圖案——通過法國人的眼睛在黑色底麵上的異形裝飾中看到。
《浴場》(The Bath),約 1880-1885 年:
讓-萊昂·熱羅姆(Jean-Léon Gérôme),法國人,1824-1904 沃蘇爾,巴黎。
盡管法國藝術家讓-萊昂·熱羅姆遊曆奧斯曼帝國各地,並以描繪異域文化為職業,但作為一名男性,他不可能進入《浴場》中所描繪的空間。這座鋪滿華麗瓷磚的浴室將兩位女性囚禁在後宮之中,而後宮是奧斯曼帝國富裕男性的妻子、妾和家政人員最私密的區域之一。雖然兩位女性都可能以奴隸的身份進入後宮,但她們膚色的刻意對比卻暗示了她們在沐浴儀式中扮演的種族角色——黑人侍從和白人沐浴者。這種視覺上的對立使《浴》與更宏大的東方主義敘事相呼應,這些敘事將後宮過度性化,以體現東方社會的“他性”,與西方所宣稱的進步和工業化價值觀截然不同。《浴》反映了帝國主義的種族和文化等級製度,它沉迷於一種奇幻,強行揭露了一個隱藏的女性世界,而這個世界被熱羅姆的歐美觀眾所接受且極度渴望的審美所掩蓋。
《愛與少女》(Love and the Maiden),1877年:
約翰·羅丹·斯賓塞·斯坦霍普(John Roddam Spencer Stanhope),英國,約克郡,1829-1908,佛羅倫薩。
拉斐爾前派第二代傳人約翰·羅丹·斯賓塞·斯坦霍普在佛羅倫薩附近擁有一棟別墅,這使他能夠直接學習意大利藝術。這幅畫被認為是他的傑作,並於1877年在倫敦進步的格羅夫納畫廊(Grosvenor Gallery)的開幕展上首次亮相。當時,唯美主義運動(the Aesthetic movement)通過注重美感而非敘事的作品引入。受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藝術家桑德羅·波提切利(Italian Renaissance artist Sandro Botticelli)的啟發,斯坦霍普的風景和人物畫作兼具色彩和諧和構圖平衡——從前景中嬌嫩的花朵到背景中央舞者的韻律。
《緩和洪水》(The Assuaging of the Waters),1840年:
約翰·馬丁(John Martin),英國,海頓橋,1789-1854。
約翰·馬丁創作了這幅充滿戲劇性的遠景,作為描繪聖經中洪水瞬間的三部曲畫作的最後一幕。諾亞方舟在地平線上呈現為一個小白點,既強調了自然的無限規模,也強調了人類的非凡忍耐力。隨著洪水退去,地表重新形成了由水和岩石組成的混合體。馬丁運用顏料,進一步突出了這些自然景觀,使顏料的成分——包括液體和礦物質——更加突出。
《白雪公主的故事》(From the Story of Snow White),1912年:
馬克斯菲爾德·帕裏什(Maxfield Parrish),美國,1870-1966。
這幅格林兄弟童話(Brothers Grimm fairy tale)中的場景描繪了白雪公主昏迷不醒地躺在一個玻璃棺材裏,由她在森林中尋求庇護時結識的一位小矮人守護。故事將白雪公主的肌膚視為美麗和道德純潔的象征,這促使她嫉妒的繼母毒死了她。受上一代維多利亞時代藝術家的啟發,美國插畫家馬克斯菲爾德·帕裏什創作了一些奇幻的圖畫,這些圖畫在雜誌和日曆中廣為流傳。這幅畫作於1912年登上了《赫斯特雜誌》(Hearst's Magazine)的封麵。
這集文字又太多了,燒雷(sorry)。
盡量限於有圖就有真相,文字大多能省則省:
《威克菲爾德教區牧師》第十一章場景,約1843年:
A Scene from the "Vicar of Wakefield" Chapter XI。
查爾斯·羅伯特·萊斯利(Charles Robert Leslie),英國,1794-1859。
按穀哥:
《威克菲爾德的牧師:一個本該由他自己書寫的故事》是一部由英裔愛爾蘭作家奧利弗·戈德史密斯(1728-1774)創作於1766年的感傷小說。該小說創作於1761年至1762年間,並於1766年在倫敦出版。它是18世紀英國民眾中最受歡迎、閱讀範圍最廣的小說之一,至今仍是英國文學的經典之作。這部作品以其溫暖的筆觸而聞名,在19世紀一些最著名的小說中都有提及,包括《雙城記》、《弗蘭肯斯坦》和《愛瑪》(A Tale of Two Cities, Frankenstein, and Emma)。在同一時期,它還印刷了超過200個版本,被認為是英國小說的必讀之作。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榮譽軍團博物館16 十九世紀法國》: